分享

【eo分析】页岩气四大观点交锋

 卡卡2FM4 2017-04-28

eo记者 余锎

中石化在焦石坝会战突破以来,加上长庆油田在苏里格致密气的成就,非常规油气前景又是一片欢腾之声,似乎页岩气发展将快马加鞭“阴转晴”。事实如何?Yuki不愿多作评论──身处上下游价值链不同环节的不同立场,可能会看到完全不同的“事实”。

马上推送的是两个星期前,在成都参加的一场页岩气峰会会上的观点交锋。个人认为,在2012年炒作般的热潮、2013年悲观结论的蔓延之后,2014年行业内对页岩气的看法趋向冷静客观,而不同立场分出截然不同的价值考量。

以下这些观点也许会对您形成自己的结论,有所助益。

区块招标:

观点1:与其苦等招标,不如搞好基本地质工作。

观点2:“区块招标并非开发页岩气的最好制度。合作才是。”

观点3:“目前最大困境不是技术,不是资金,是区块”

此前有很多媒体猜测,三月底四月国土部正在酝酿将第三轮区块招标事宜。会上也有询问第三轮招标情况的问题,而国土资源部油气战略研究中心与会者表示,内部并不清楚。显然,第三轮招标不可能在近期进行。

其实关于第三轮招标的消息一直未停过,从最初传的去年十月,到今年年初,再到三月底四月初,现在看起来将还有继续推后的时间,国土部并没有一致的表态。可以判断,区块招标有着非常根本的问题不能解决,没有好区块可以放出招标。

困境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解释:企业层面,陆上天然气的勘探地质工作以前主要是中石油和中石化在进行,具有潜力的区块(和数据)已经登记在国有油气公司名下,如果有石油公司自动退出的区块,其资源前景可以想见;在国家层面,对非常规油气大范围的地质研究数据远远不足,因此发掘新潜力区块,或者为新区块提供地下地质数据的能力不足;引入“独立矿种”制度,但在现实操作层面,把油气公司的天然气区块拿出招标来是颇有难度的(if not impossible),而油气公司同样可以通过国土部“独立矿种”等新办法,将现有区块重新登记作为页岩气区块,同样可以“合理而合法”。

可见,“独立矿种”听起来挺美,但在现实操作层面并不能解决区块的问题。况且,第二轮招标之后,独立的地质勘探情况其实并不佳,其实非常好理解,在地下和市场局势完全不明的情况下,企业无法冒这样大的经济风险去做勘探。

因此,会上有四川省页岩气投资的公司提出,区块招标可能并非开发页岩气最好的制度,而是应该考虑企业合作,特别是与油气公司的合作。这个提法有“四川特点”,因为川能投就是和中石油以股权合作方式进行页岩气开发,但是未来如何将股权和投资合作,开放给更多元的战略投资合作者,可以好好考虑。Yuki个人觉得,对比区块招标和企业独立开发,合作的思路,从目前中石化和中石油混合所有制的改革趋势来看,应该特别予以关注。

勘探开发:

观点1:对现阶段我国页岩气来说,勘探开发连在一起考虑,有点过猛!

观点2:勘探技术不是进口一两套设备就行了,目前我们在地质研究的“软件”远远不足,而“软件”更加重要!

勘探开发E&P,是油气行业的术语。不过,有页岩气开发企业认为,现阶段在我国连起来提页岩气“勘探开发”来得太早了。从整个行业情况来看,勘探工作远远不足,而我们需要更长的时间进行地质研究和评价钻井,才有可能对项目摸透。

尽管看起来,这只是个提法问题,但对来自非传统油气行业的企业来说却有不同意义。比如从电力或者煤炭行业进入页岩气的企业来说,非常规油气项目的回报周期(if ever profitable)之长、投资风险座标的衡量尺度可能都是完全不同的。只有勘探阶段加大投入,才可能换来资源发现和产量,但巨大的勘探投入同样可能打水漂。这些项目风险,可能是非油气行业的企业并不熟悉的,这需要参与到页岩气开发的企业改变固有的项目思维模式。

余锎:但显然,对于刚刚进入这个圈子的其他能源企业来说,对勘探的投入一旦开始,开发和生产、出产量、项目回报的压力肯定是颇大的。)

现阶段,项目的重点放在地质研究和勘探上其实还有非常现实的考虑。我国南方陆相页岩气盆地的地质结构非常复杂,断层带多、地质上下驱动复杂。而其实,我们对于地质的精细地层描述技术还颇为不足,地层描述是否能缩减,可能事关日后的打井和产量进展。Weatherford的能源经理介绍,如果没有把地质情况摸透就开始打井,很可能无法很好地开发区块的资源,或者需要重复打井导致成本提高,甚至无论如何打井都无法开发出其中的资源。余锎:就我所知,长宁区块甚至富顺区块,都曾出现这些问题。长宁201一口井就打了1.3个亿。)

Weatherford提到的一个观点我认为颇重要,就是勘探并不是进口设备那么简单。特别是要考虑到,美国页岩气的地质条件和四川盆地等地完全不同,(举个例子,川可能平均钻井深1500-3000米,而巴奈特都在900米左右),因此美国所需设备的特点也会跟中国不同。而目前,如何加深理解四川盆地的地质条件,非常重要。我们总是在泛泛地谈论分段和压裂,但是如何利用地质研究,指导压裂裂缝的发展走向?如何进行分段体积改造?这些技术其实尚不成熟。

余锎:去年采访埃森哲页岩气专家Melissa Stark也听到同样观点,就是目前商业化的最关键要素,是要把底下的rock研究清楚。)

地质研究:

现实1:焦石坝为什么盈利?重庆好?中石化更“上心”?工程做得更好?区块地质要更好?

现实2:地质研究还无标准方法。

焦石坝区块,焦页几个井的成功当然是令人欣喜的。据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的专家介绍,焦石坝区块盈利前景颇佳。在场的几个人不约而同问了同一个问题,中石化为什么能盈利?

余锎:而中石油页岩气最先发力,却还没有盈利?)

是重庆政策更好?中石化更加“上心”?还是区块地质原因,又或者,是因为江汉的工程做得比较好?其实,个人觉得这个问题可能还没有很好的分析和解释。甚至,这个产量是否能持续,成藏与四川地区常规天然气之间的关系,其实还有很多要细细研究的地方。

同样,四川盆地也还有很大的地质研究空间,此前,富顺区块的地质条件颇被看好,一开始评价井的产量高于威远和长宁,但是两年后,打井遭遇逆段层,可能需要重新研究区块地质问题──这个经历说明了什么?

另外,目前国内基本的地质评价工作有非常多标准,油公司有其标准,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也有自己的标准体系,而究竟在不同盆地,应该如何善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哪些指标更具指向性,都还没有详细的定论。以四川盆地为例,RO值如此高,对于天然气成藏又会有什么影响?应该以TOC和RO作为判断吗?地质研究背后还有很多值得发现的问题──对于四川盆地的地质研究成果,我认真听完两天会的感觉是,问题多于结论,而地质研究的空间广阔。

投资角度:

问题1:一个区块不够大?“可否考虑将四川作为一个大的页岩气示范区”?

问题2:油气公司依然应该作为主角?非油气行业公司如何进行开发?勘探是否能让国家出?

余锎:这两个问题本身,就充分体现了目前能源市场上的许多利益纠葛──央企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上游下游企业之间的、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等等如此。)

目前,已经进入页岩气区块的非油气行业公司,前进之路并不简单──目前,经营过地质工作的企业进行了部分的二维勘探,但是三维勘探这样对页岩气而言核心的工作可能有诸多困难。尽管非油公司可以选择和钻井队和技术方进行合作,但巨大的成本是否如何消化?


余锎:更别提钻井了,龙马溪组众多专业钻井,一口井耗费5000万到1个亿。其中众多的细小部分成本依然偏高,压裂监测可能一口井就要1000万)

于是,会上的专家开起了玩笑,来自第二轮中标的企业对邻座、来自国土部的专家说,其实页岩气勘探这部分,能不能考虑让国家来出?

PS.这是易贸公司在成都所举办第二届页岩气勘探开发暨市场高峰论坛。

你对于页岩气勘探开发怎么看?是审慎乐观吗?

将你的见解直接回复eo,或发送到eomagazine@126.com, 一经采用,eo将奉上最新杂志,以及,eo粉丝们都可以看到你的观点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