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1
〔组成〕鲜冬青叶适量。 〔用法〕洗净后放在口内嚼烂,吐出咀嚼出来的水,留药渣在口内,敷于溃疡处,半小时后吐去药渣。每次用 1 片叶子,每日 3 次,3 天为 1 疗程。病情较重者。每次可用 2 片叶子。如有复发,可以再用。亦可将冬青叶烤干,研成粉末,喷敷患处。治疗时间以饭后半小时为宜。 方 2 〔组成〕鲜马鞭草 30g。 〔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剂。 方 3 〔组成〕鲜竹叶卷心 9g,鲜茅根 9g,鲜岗梅 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 1~2 剂。 〔附注〕小儿剂量酌减。 方 4 〔组成〕山毛萎(又名小肠风、四十八症)15g,细辛 15g,两面针根茎皮 100g,冰片 3g,樟脑 3g。 〔用法〕将前 3 味药用 75%酒精 500mk 浸泡于玻璃瓶内,1 周内滤取药液,加入冰片、樟脑溶解混匀,密封备用。治疗时,以小棉签蘸药水轻涂患处,每日 1~2 次。 〔附注〕本方适用于复发性日疮,对虚火型患者疗效较好,对实热型患者疗效较差。 方 5 〔组成〕大红蔷薇花叶瓣适量,冰片少许。 〔用法〕将蔷薇花叶瓣晒干,焙燥研末(忌火炒,如冬天无叶,用根亦可)、加冰片少许备用。用时先以冷盐水漱口,清除口腔。然后将本药搽于口腔溃疡处。每日搽 3~4 次,以饭前搽为佳。 方 6 〔组成〕丁茄茎、叶适量,冰片少许。 〔用法〕丁茄茎、叶晒干,煅存性为末,调冰片涂患处。 〔附注〕此方用于小儿口疮。 方 7 〔组成〕大尾摇 30g,马兰 30g,藕片 15g。 〔用法〕水煎服。 方 8 〔组成〕白檀根 30g,金银花 15g(或花椒 9g)。 〔用法〕水煎服。 方 9 〔组成〕鲜酢浆草适量。 〔用法〕酢浆草洗净、捣烂,绞汁抹口。 方 10 〔组成〕鲜短小蛇根草适量。 〔用法〕洗净,捣烂绞汁,取汁加少许开水漱口。 方 11 〔组成〕短萼黄连 6~9g,五味子 3g,甘草 3g。 〔用法〕水煎漱口。 方 12 〔组成〕麦斛 30g,竹叶 10g,玄参 10g。 〔用法〕水煎服。 方 13 〔组成〕狗肝菜 30g,一点红 30g。 〔用法〕水煎服。 方 14 〔组成〕侍霄草、筋骨草、荠菜各适量。 〔用法〕水煎,含漱。 方 15 〔组成〕蛇莓(干品)10g,枯矾 3g。 〔用法〕共研成末,先用淘米水漱口,再撒药末每日 3~5 次。 方 16 〔组成〕生扯拢(牻牛儿苗)适量。 〔用法〕研粉,加石青少许撒患处。 方 17 〔组成〕三叶委陵菜 60~90g。 〔用法〕水煎服。 方 18 〔组成〕大尾摇鲜叶适量。 〔用法〕洗净,捣烂,绞汁含漱,每日 4~6 次。 方 19 〔组成〕广东金钱草 15~30g。 〔用法〕煎水冲蜂蜜服。 方 20 〔组成〕小檗干树皮适量。 〔用法〕切薄片,浸清水中,每取一片含口中。 〔附注〕此方用于燥热唇舌破烂。 方 21 〔组成〕王瓜根 6~9g。 〔用法〕切片,放入口内含,令其唾液流掉。每日 1~3 次。 〔附注〕此方用于口腔破烂、咽喉肿痛。 方 22 〔组成〕鲜凤尾草 6~9g。 〔用法〕洗净,水煎,调蜜和朱砂少许用服。 〔附注〕此方用于小儿口糜。 方 23 〔组成〕鲜水竹叶 60g。 〔用法〕洗净,捣汁,用开水 1 杯,漱口,约 5~6 分钟,1 日数次。 〔附注〕此方用于口疮舌烂。 方 24 〔组成〕水蜈蚣根茎 30g。 〔用法〕水煎,冲蜂蜜服。 〔附注〕此方用于小儿口疮。 方 25 〔组成〕石蕊花 9g,川黄连 1.5g。 〔用法〕煎汤泡服。 〔附注〕此方用于脾热口疮。 方 26 〔组成〕鱼腥草叶适量。 〔用法〕酌配其他药,水煎服。 方 27 〔组成〕金果榄适量。 〔用法〕磨醋,点敷溃疡面。 方 28 〔组成〕一见喜干叶适量。 〔用法〕研末,每次用 3~4.5g,调蜜水送服。 〔附注〕此方也可用于扁桃体炎。 方 29 〔组成〕娃儿藤根 9~129。 〔用法〕水煎服。 方 30 〔组成〕白接骨连根适量。 〔用法〕研末,调菜油搽患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