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张老师曾分享了一段丢包的经历,通过沟通让她失窃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那是2012年的3月15日,张老师发现放在大学教室抽屉里的包包不见了,直接损失约5000元。要命的不是钱,而是一些不得不花费精力和时间补办的证件,如身份证、钥匙、银行卡、车钥匙等。张老师的成功在于多年心理咨询的职业训练,让她养成了遇事少问“为什么”,多问“怎么办”的习惯,并关注问题背后的正向功能,关注事物积极而不是消极的一面。 听到不同彩铃声,张老师给小偷发了三条短信:1、“你设的彩铃比我原来的好听,看来你也是个爱音乐的人。失主张老师。”2、“今天心情不错吧?不过我怎么感觉你有点孤单。可否分享下你此时的感受?我今天挺沮丧的,也挺后悔,我怎么这么不小心呢!”3、“相信你这样做,一定有迫不得已的理由。包里对你有用的东西不多。对我来说却都有用。对你有用的东西你可以留下,对你没有用的东西可否还给我?有用的东西,如果能卖,可否考虑卖给我?” 第二天,刚刚换完门锁的张老师收到小偷发来的第一条短信:“东西将还你。我现在处于绝境,能否借我500元?”见此,张老师立即回复:“你怎么不早点回呢。上午朋友家和自己家的锁芯刚换了,花了300块钱,太贵了!我怎么把钱给你可否电话联系现在用的是别人的旧手机很不习惯发短信发的我头都大了……”并从监控录像中发现了小偷是一位发福的中年男人,并带着黑框眼镜。 张老师又发短信给小偷:“你的行为给我带来很大的麻烦和损失。以前我以为偷窃最不好的后果就是鼓励了不劳而获。现在我觉得,偷窃最不好的后果是造成很大的浪费。对你来说完全没用的东西我却不得不花钱去补回来。”第三天,小偷终于发来短信。“你能帮助我吗?东西都没少。身份证银行卡手机都会还你的,只要你有你的诚意。”“怎样还到你,又能保全我?”——看来,小偷是真的想把东西归还给她了,只是有所顾虑。 对此,张老师是这样回复的:“只要你原物奉还,你之前的行为就一笔勾销。我会如你希望的那样给你500元并保证你的安全。但你动作要快,因家人很气愤,发誓要找到你。我倒不希望一直追查下去。所以想和你通过协商的方式快速处理这个问题。”“没有人相信丢失的东西能回来,但是我相信。”第四天,张老师收到小偷短信:“证件钥匙明天会到你处。” 很快,小偷又发来一条短信:“身份证钥匙明后天你将收到。耐心等待。余下东西你将陆续收到。我现在正在绝望中徘徊,能否帮助我解决燃眉之急就看你的信誉了。我现在的困境讲给你听,也许你会落泪,不管怎样我对你的伤害无能挽回,以后再来弥补。相信我,以后不再做这种事了。”第五天,收到小偷的短信:“东西收到了吗?”张老师继续表明自己的信任态度:“没。估计没那么快吧。”小偷说:“明天一定会收到,要有信心。” 小偷不仅热切地要证明自己值得信任,还鼓励张老师要有信心。那一刻,张老师已经完全忘记了他是偷包的人,只是一个善意真诚的合作者。那种感觉很温暖。至此为止,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的东西,已经远比失去的东西要多得多了。“收到后请给我回信,我心里有个数,好把余下的东西用挂号信寄出。”当晚,在回答朋友的询问时,尽管物件还没收到,但她对于东西的回来已经没有任何的怀疑了。 第六天,在公司的信箱里找到了三封信。身份证、部分银行卡,楼道门钥匙。一封信两张卡,卡仔细地被粘在白纸上,包好。第七天,发现早两天就到了的一张包裹单。总台没有及时送上来。当张老师从邮局领回了朋友的钥匙包和车钥匙。有点遗憾的是她最心爱的小玩意——车钥匙下的挂件——凤凰豆没有了。最后一条短信于事发第七日下午——距丢包整整一个礼拜——收到的:“你是老师,又是心理医生。我尊敬你,不想伤害你。” 张老师的故事让我想到自己前年的一段经历。那是一位以修空调为名骗钱的故事,很类似,我也用短信和骗子沟通,不到一天的功夫,骗子将已经骗走的300元钱如数还给了我。由此可知,一个人只有自尊才可能尊敬别人。反之,当他有了可控感之后,才有可能考虑别人的感受。张老师的沟通激起了小偷的自尊感和可控感。在沟通过程中,尊重和接纳才是良好合作的基础。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任何一事情,都不是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个系统中。一件事,可能是这件事的果,也可能是那件事的因。失窃后,张老师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冷静地分析,反思偷包事件到底能给自己什么教训,带给自己怎样的好处。失而复得有智慧,关键在于如何去沟通。沟通,让一切成为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