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布公雅欣 2017-04-28
进入八十年代,传统戏曲电影又焕发了青春,大量优秀的传统戏剧电影被搬上银幕,让全国各地的观众欣赏到了不同剧种的艺术魅力。但同时,随着改革开放,海外各种艺术形式和思潮涌进大陆,刚进入盛开的戏曲又遭遇了寒流……
录音机,流行曲;李谷一,苏小明;喇叭裤,登山褛;男高跟,披肩发;铁臂阿童木,银耳珍珠霜;白兰牌洗衣机,雪花牌电冰箱;“我是日立宝宝”,“领导世界新潮流”;“胡风同志作了书面发言”,《西方现代派文学作品选》;落地式定时16英寸电风扇,梅花形淡红色镶花大吊灯;大型明星“美人头”挂历,精印法国印象派画家画集;“万元户”买汽车,“个体户”雇工人;梅花鹤翔桩,海灯二指禅;“深圳最新豪华住宅——高嘉花园——即日开始发售……可迁移内陆亲属入住……”,“屋奇应丸——主要成分:人参、牛黄、麝香、熊胆——功效卓著,群众信赖……香港付款,内陆取货……”唉,真是“信息大爆炸”。
——刘心武《钟鼓楼》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X

1980 《李天保娶亲》(河南越调) 北京电影制片厂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0 《诸葛亮吊孝》(河南越调) 北京电影制片厂
京剧有同题材的《卧龙吊孝》。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0 《血溅美人图》(昆剧)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北昆的作品,李淑君主演。和《西园记》一样,非常想看,可惜找不到。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0 《白蛇传》(京剧) 上海电影制片厂
这部片在八十年代初很红,主演李炳淑的“白娘子”剧照还上过当时某期《大众电影》的封底(右)。影片总体尚好,但最大的问题在于景物太实,而人物的化妆、动作又太戏曲化,二者难以和谐统一。此外,不少唱腔作了改动,华丽有余,雅致不足,没有先前的好听。我一直坚持认为杜近芳版《白蛇传》最好,她亲自出演的“音配像”堪称极品,特别是“游湖”一折,经过昆曲艺术家傅雪漪等人的音乐“包装”,听起来完全是春雨杏花江南的味道。相比之下,刘秀荣版和李炳淑版都显得太俗。无奈的是,现在的中青年演员基本上都在按照后二者的路子演。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0 《屠夫状元》(眉户剧) 西安电影制片厂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0 《花墙会》(天沔花鼓戏) 珠江电影制片厂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0 《盗御马》(京剧) 昆明电影制片厂
同年还拍摄了另一出裘派名剧《姚期》。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1 《白奶奶醉酒》(河南越调) 长春电影制片厂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1 《桃李梅》(吉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1 《红娘》(京剧)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一部舞台纪录片,由荀派名旦宋长荣自导自演。宋长荣不愧为“活红娘”,娇憨可人,行头换了足有七八套,件件光彩夺目,莺莺就相形见绌了,真是“阔丫鬟,穷小姐”。影片的缺点在于表演的“尺寸”快了些。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1 《杨三姐告状》(评剧)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根据一起真实的凶杀案改编而成的评剧电影,谷文月、赵丽蓉主演。我只看过其中的“哭灵”等几个片段,记得赵丽蓉有一个忽然从炕上盘着腿跳下来的身段,简直绝了。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1 《李慧娘》(京剧) 上海电影制片厂
著名的“鬼戏”。主演胡芝风,当时是苏州京剧团主演,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此人经历颇为传奇,少年时代在上海南洋模范中学读书,并学习过钢琴和芭蕾舞,还师从几位京剧名家学戏(家境想必很不错)。后来考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在校期间演出京剧《穆柯寨》,引起轰动,终于在1959年正式“下海”成为演员。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1 《忠烈千秋》(保定老调) 西安电影制片厂
从网上找了两幅截图,左边一幅大概就是显示片名的瞬间吧。几个遒劲的大字旁洒着鲜血,的确够悲壮的,一开场就把观众带入那种气氛中去了。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1 《智收姜维》(河南越调) 珠江电影制片厂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1 《包公误》(河南曲剧) 河南电影制片厂
又是一出包公戏。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2 《西施泪》(婺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2 《升官记》(京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湖北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
即《徐九经升官记》,朱世慧的代表作。由于它很精彩,技巧性强,现在有些青年演员参加比赛时就会演出此戏。曾有戏剧评论家说朱世慧在这出戏里创造了“丑生”的新行当,因为他的唱腔既吸收了京剧麒派老生的韵味,又有丑角本身的鲜明特征。剧中的经典唱腔“当官难,难当官”,几乎每句都有“官”字,最后的“结论”是“我劝世人莫做官”。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2 《清宫怨》(北京曲剧)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又名《珍妃泪》,讲的是晚清时期光绪与珍妃的悲剧故事。布景和服装富丽堂皇,很有帝京风范。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2 《洛阳桥》(豫剧) 西安电影制片厂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2 《四姑娘》(川剧) 峨眉电影制片厂
根据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改编。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2 《红柳绿柳》(莱芜梆子) 山东电影制片厂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2 《花烛泪》(越剧) 浙江电影制片厂
主演李勇勇,就是后来电影故事片《红楼梦》里晴雯的扮演者,容貌属于典型的大美人儿,就像八九十年代常见的“美人头”挂历上那样。但我本人并不太欣赏她这种美。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社会文化日趋丰富,令人眼花缭乱。戏曲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娱形式,受到了一定冲击。此外,十年浩劫造成了演员断档,这对“口传心授”的戏曲艺术而言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总体上讲,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戏曲电影为了在影视的汪洋大海中争得一席之地,娱乐性有所增强,而文化底蕴似乎下降了。
戏曲电影红遍全国的景象也逐渐成为历史。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3 《火焰山》(京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海报上出现了“离奇·神奇·动魄·牵魂”的字眼儿,看来戏曲电影越来越会为自己做广告,也必须做点儿广告了。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3 《三打陶三春》(京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一出文武兼备,妙趣横生的新编戏,吴祖光编剧,主演王玉珍现在是北京京剧院的院长(右)。为了突出陶三春泼辣的性格,吴祖光为这个人物设计了一些突破京剧旦角传统却极具个性的台词,如:“我敲他娘的景阳钟!”据王玉珍回忆,当年排练时她觉得这样的词很“不文明”,不好意思念,就自作主张改成了“我敲他的景阳钟”。吴祖光听了挺生气,说:我要的就是那个劲儿,你这么一改全没了!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3 《孙悟空大闹无底洞》(京剧)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3 《邻里风波》(评剧)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3 《吕布与貂蝉》(京剧) 八一电影制片厂
叶少兰、许嘉宝伉俪主演。叶少兰先生年轻时的扮相反不及现在,怎么就越老越帅呢?太神了!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3 《哪吒》(河北梆子) 北京电影制片厂、河北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
上图是片中年轻的裴艳玲,下图是今日的裴艳玲。裴先生也是个越老越帅的演员,身手矫健依旧,充满武生的阳刚之气,而且还从一位杰出的河北梆子演员“转型”为一位杰出的京剧演员,真是巾帼不让须眉。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3 《嫁不出去的姑娘》(评剧) 河北电影制片厂
评剧最擅长表现生活题材,尤其是喜剧。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3 《樊梨花》(豫剧) 河南电影制片厂
与“杨家将”齐名的“薛家将”故事。我们学校电子楼计算机房有一对夫妻管理员,都是河南人,铁杆豫剧迷。大一时因为有免费流量,我常去那儿上机,几乎每次都听到从他们那间既是办公室又是宿舍的小屋里传来的豫剧声。有一次路过时,他们正在看一部豫剧影片,两个穿着大红对儿帔的男女演员在唱,不知是不是这部片。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3 《皇亲国戚》(龙江剧) 龙江电影制片厂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3 《莫愁女》(越剧) 南京电影制片厂
越剧名家竺水招之女竺小招的拿手戏。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3 《真假美猴王》(京剧) 珠江电影制片厂
1983年不是猴年胜似猴年,光孙悟空题材的戏曲电影就拍了三部,还有影响至今的电视剧《西游记》。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4 《佘赛花》(晋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4 《五女拜寿》(越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这是八十年代少有的可以称得上“风靡全国”的戏曲电影,还获得了第五届“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影片是真正的“青春版”,演员们的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岁上下,个个俊美无比,其中的何英、方雪雯、茅威涛、何赛飞、董柯娣、陶慧敏、江瑶、吴海丽、陈辉玲等,日后都成了当红的越剧演员或影视明星。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略显老套的伦理道德故事,却极具观众缘,或许很多做父母的人看起来深有感触吧,据说曾有一位老太太看戏时被剧中娇纵势利的二女儿气得当场晕倒。
前几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重演过这出戏,主要演员都是电影原班人马,我通过《空中剧院》看了,现场火爆得令人咋舌。最受欢迎的是方雪雯,每次出场都有暴风雨般的彩声。岁月不饶人,当年的俊“男”美女们都老了,然而神韵依旧,加之舞台版妆化得浓,还是那么漂亮。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4 《三全其美》(豫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4 《岳云》(京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这出戏总被定义为“少儿京剧”,不解何意。难道京剧也要按老少分类,还有“成人京剧”?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4 《杜鹃女》(黄梅戏)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主演郭霄珍,即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史湘云,据说《红楼梦》剧组选演员时,就是通过《杜鹃女》剧照一眼相中她的。看这张剧照的扮相、神韵,像不像可爱的史大妹妹?《红楼梦》改变了许多演员的命运,但郭霄珍直到今天仍然坚守在黄梅戏的舞台上,卸了妆的她看起来很沧桑。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4 《风雨情缘》(豫剧)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根据豫剧传统名剧《大祭桩》改编。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4 《龙女》(黄梅戏) 上海电影制片厂
马兰、黄新德主演。马兰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黄梅戏“五朵金花”(马兰、吴琼、袁玫、吴亚玲、杨俊)中最著名的一位,被誉为继严凤英之后的新一代黄梅戏艺术家,虽然现在淡出了黄梅戏舞台,仍有许多人在关注她。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4 《三关点帅》(晋剧) 西安电影制片厂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5 《倔公公犟媳妇》(豫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5 《花枪缘》(豫剧) 西安电影制片厂
豫剧名家马金凤主演,京剧有同题材的《对花枪》。在我看来,还是通俗明快的豫剧更能表现姜桂枝的内心情感,特别是见罗艺时那一通大骂,真痛快!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6 《母老虎上轿》(黄梅戏) 长春电影制片厂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6 《芙蓉女》(豫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6 《朱门玉碎》(黄梅戏) 北京电影制片厂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转载]【国庆专题】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七):1990-2009

1986年 《方荣翔的舞台艺术》(京剧) 山东电影制片厂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6 《棒打薄情郎》(豫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河南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
金玉奴的故事。豫剧电影生命力确实旺盛,在八十年代还能这么“多产”。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1986 《孟姜女》(黄梅戏)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杨俊、张辉主演。这一对搭档当年毅然离开安徽,前往黄梅戏的“老家”湖北(黄梅戏的发祥地有争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