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步河滨寻找最后的摆渡人

 songsgt 2017-04-28
漫步河滨寻找最后的摆渡人
发表时间:2017-04-25   来源:宝鸡日报

  宝鸡,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也曾是一座水运发达的城市。听老人讲,印象中的渭河,两岸人们往来时,要先沿着荒草河滩小道,找到渡口坐上摆渡船,船靠岸后,走过晃晃悠悠的木板才能上岸。

  岁月交替,时光变迁。如今,一座座现代化大桥横跨南北,渭水古渡已经成为遥远的回忆。那些在我们看来,只出现在电视中的古渡场景,却是很多老宝鸡人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昔日的渭水古渡到底是什么样?宝鸡石鼓文化城全方位打造的“滨河十景”之一——渭水古渡,将为市民还原当时的场景。

  亲水平台上 体验古老生活

  从前的渭河,河面有一里多宽,水深流急,阻断了南北交通。那时候还没有桥,生活在渭河两岸的人们出行,主要通过“冬春架桥,夏秋造船”的方式,即在渭河枯水期用木料、秸秆搭建便桥用以通行,其余多半年时间里,南北行人、商旅往来全靠木船摆渡。

  摆渡摆渡,水,是关键因素。据宝鸡市石鼓文化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设计人员介绍,为了让市民真切体会到当时摆渡的场景,石鼓文化城巧妙设计“渭水古渡”景点,在茵香河边设计了一条木质亲水栈道。建成后,游客脚踩木栈道,沿着河边漫步前行,可一直走到亲水平台。这个平台还原的是当时渡口的场景,周围有景点说明牌、景观铁链石、亲水植物和“最后的摆渡人”雕塑等。踏上亲水平台,老宝鸡人关于古渡的记忆将涌上心头,年轻人和外地游客也可以通过景点说明牌,了解渭水古渡的来源。“我们的景观设置,是将与历史、与宝鸡有关的故事,通过不同的方式呈现给大家,景点中的每个节点都有一定意义。”公司总经理陈相平说,他们每个景点、景观,都很注重细节,比如,他们将在水边设置白鹭等景观铜雕,增加生机;在岸边种植攀爬植物,设置景观树池和特色植物池,以及休闲坐凳等,营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在还原历史场景的同时,带给大家舒适、美好的体验。

  景观小品前 倾听历史故事

  有人说,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隔山不算远,隔河不算近”,摆渡在当时是一种重要的交通方式。“渭水古渡”中,“最后的摆渡人”雕塑是一大亮点,这个雕塑将展现一位男子手持撑杆奋力划船的形象。“渭水上的古渡,是当时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但对我们而言,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陈相平说,之所以精心打造这样一座雕塑,是缘于两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据陈相平介绍,渭河上架起大桥后,不再需要摆渡,但对于曾经的摆渡人来说,摆渡,是一段难忘而且一去不返的生活方式。渭河边上有两个人曾被称作“最后的摆渡人”。一个是渭河咸阳段的乔发时。乔发时家住渭河岸边窑店乡东龙村。当时方圆百里渭河上没有桥,周围村民过河只能坐船,村里有“嫁女别嫁对岸郎,十年八年难寻人”的说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乔发时操起了撑杆,一撑就是30年。后来,渭河上建完铁路大桥建高速桥,几乎没人坐船了,乔发时给自己起了一个名字——渭河滩上“最后的摆渡人”。还有一个人,就是渭河宝鸡段的林生茂。据说,上世纪 50年代时,有一次宝鸡下暴雨,导致河水暴涨发大水,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影响。这种情况下,林生茂还坚持摆渡。后来,他也被称作“最后的摆渡人”。“我们建摆渡人雕塑,讲述他们的故事,就是为了学习他们身上锲而不舍、知难而上和舍己为人的精神。”陈相平说。

  紧挨着“渭水古渡”的是“茵香鹭湾”景点,该景点的亲水栈道将与“渭水古渡”的栈道相连。这个景点也会设置一个独具特色的亲水平台,平台周围的水中会站立很多美丽优雅、形态不一的“白鹭”。到时,市民和游客可以通过互动体验的方式,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感受老一辈人的生活智慧,学习他们不畏艰险的精神。(记者 都亚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