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碎片化阅读时代,为什么我只记住了1﹪的知识

 Karl 2017-04-28

5000年前,文字产生;500年前,文字信息实现机械化生产;近100年,文字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但是,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飞跃,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简单了吗?为什么我明明读了那么多电子书、新闻App、微信文章,多数知识却都读完就忘了呢?

本文节选自微信公号“有下文”,每日传递价值资讯,满足渴望新鲜事物的你。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哦


碎片化阅读时代,为什么我只记住了1%的知识

 

最近,一个同学在朋友圈晒照片,定位显示:美国巴尔的摩,配文:“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不少人点赞,也有好(ba)奇(gua)的评论:啥情况?跟对象吵架啦?

 

同学回复:“谢各位关心。解释下:1844年,美国第一条电报线路开通,莫尔斯就从华盛顿向巴尔的摩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封电报。所以只是感慨一下科技的更新速度……”

 

我会心一笑,到底是学霸啊。

 

想想,公元前3000年,文字就产生了。从甲骨到简策,再到纸本、印刷,人们用了将近4500年才完成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

 

但在1906年无线电广播诞生后的百年间,人们就完成了从广播到电视、再到互联网的大飞跃。

 

进入互联网时代,新玩法更是层出不穷。从纸质书到电子书,从门户网站到移动互联,从直播到VR……如果莫尔斯再世,估计他会像当年发出世界第一封电报那样感慨:“上帝,你究竟创造了什么!”

 

 

当然,这些和上帝没啥关系,只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

 

如今,我们凑巧站在了历史的转折点上,亲身经历了一次因信息载体进步而带来的阅读习惯大转变。

 

“从书斋阅读走向马桶阅读,从文字阅读走向视觉阅读,从纸媒阅读走向网络阅读,从知识阅读走向娱乐阅读。”十几年前,人们对阅读习惯的变化做了“进行时”的概括;十几年后,“进行时”已然变成“完成时”。

 

那人们获取信息变简单了吗?

 

似乎是。一部手机、海量信息,随时随地想看就看。

 

但似乎又不是。时间越来越不够用,注意力越来越难集中。“标题党”、“震惊体”夺人眼球,流言蜚语、低俗信息扰乱视听,甚至,连我们“读什么”也有了依靠大数据算法的兴趣推荐。刷刷微博、看看公众号,每天似乎读了很多信息,但似乎有什么收获都没有。

 

是阅读无用吗?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此刻,当“纸”换成“屏幕”,你还是经验丰富的人吗?能否看到屏幕的“背面”?还是你已经失去了多问一句“那下文呢”的欲望?

 

或许你会问:在这个时代,我们究竟该如何阅读?

 

几点小小的建议送给你:

 

1、每天留个固定时间给阅读。

 

如果你习惯早起,那么可以在早上划出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如果你习惯晚睡,那可以晚上睡前阅读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养成阅读的习惯,找到其中的乐趣,享受自己被激起的求知欲。

 

 

2、不看微信,更加专注

 

不论你在看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公众号还是App,看的时候,就不要去管那些提示音不断的社交软件,或者干脆,关掉他们的提示音或震动,高质量的看个半小时,比不停在微信和阅读之间切换状态的看2小时,有效多了。

 

3、找点奖励,学会分享。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新闻,不妨把感受写下来,分享出去。哪怕只有短短几句话,也是有价值的。被点赞了,是鼓励;被反驳了,是交锋。都能让你的阅读变得更有动力,更有思考的欲望。

 

4、和爱读书的人交朋友。

 

现在有不少读书打卡的活动,不妨加入试试看。和爱读书的人交朋友,总会有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或者志同道合的人互相监督,甚至偶尔来个小比赛,说不定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