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说老沈阳” 唤醒一座城市的记忆

 月满西楼057 2017-04-29

九百多年前,当北宋画家张择端提笔描绘汴京的市井风情时,不会想到若干年后,这幅民俗风情画会为后人留下如此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在沈阳也有一位画家,历三十载春秋,一直默默地以速写的艺术形式记录着沈阳城市的发展历程。他描画老沈阳特色建筑和市井风情的八米长卷《奉天古城》被人们誉为“沈阳版的《清明上河图》”,并入选“辽宁省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他就是沈阳日报书画院院长、沈阳日报美术馆馆长吕洪臣。

4月22日上午10时,“画说老沈阳”吕洪臣速写作品展在辽宁美术馆正式拉开帷幕。本次展览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亲临会场。省美协主席王易霓,省文联名誉主席郭兴文,著名文化学者彭定安,沈阳日报报业集团副总裁、沈阳日报总编辑张春风先后致辞。众多艺术名家、著名文化学者汇聚一堂。近千名沈阳艺术爱好者也闻讯赶来,竞相争睹老沈阳的艺术风采。


艺术家现场签名↓

艺术家现场签名△

著名歌唱家朱晓红在开幕式上演唱歌曲《话说老沈阳》△

著名播音艺术家房明震主持开幕式△

辽宁省美协主席王易霓在开幕式上致辞△

辽宁省文联名誉主席郭兴文在开幕上致辞△

著名文化学者彭定安在开幕式上致辞△

沈阳日报报业集团副总裁、沈阳日报总编辑张春风在开幕式上致辞△

吕洪臣在开幕式上对所有支持和帮助他的人表示感谢△

老艺术家们为开幕式剪彩△

开阔的展厅尽头呈现的正是气势恢弘的《奉天古城》历史画卷,八米的长卷上,画家以散点透视和多点透视相结合的构图方法,将散落在古城四处的特色建筑和人文景观按地图走向和具体方位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大到景观建筑,小到百姓生活,面面俱到,生动再现了古城的整体风貌。画作结构严谨,气势宏大,令人赞叹不已。当年,老艺术家宋雨桂先生看到这副画作后不禁感叹“古城失而复生”, 称赞 “此幅梦幻沧桑、斑斓传世之巨作”,并亲自为画作题跋。宋老先生一直关注着“画说老沈阳”系列作品的创作,多次给予指导和补笔,这不仅仅是老艺术家对后辈的关爱,更是新老艺术家对沈阳挚爱之情在艺术精神上的传承。


城外茶铺前歇脚的挑夫·1912年△

大西门城墙外的菜市场·清末民初△

奉天城墙东北角楼·清末民初

福陵石牌坊·20世纪20年代△

鼓楼·20世纪30年代 △

鼓楼到小西门路上一家出售果品的商铺△

盛京街头·1905年△

外攘门(小西门)·1925年△

泛黄的宣纸上浸润着老沈阳的时光,承载着沈阳厚重的历史。东北角楼、钟楼、鼓楼、老爷庙……,这些在城市的发展中,已被岁月抹去痕迹的老建筑,在这里获得了重生;西塔、西北角楼、怀远门、北市牌坊……,这些失而复得的老建筑在画中展现着昔日的风采;中街、太原街、沈阳站……,这些穿越时光,依然鲜活的老街、老建筑,诉说着沈阳曾经的辉煌和沧桑。步入艺术长廊的同时,人们也仿佛走入了时光隧道,回到了老沈阳。


小脚女人·20世纪20年代△

小西门前的有轨电车·1934年△

修脚匠·清末△

从上个世纪80年代画到现在,从南运河、北运河画到浑河两岸,吕洪臣不仅亲身感受着沈阳的城市变化,也在不断感悟着艺术家的责任和使命。他笔下的沈阳,不是简单的描画记录,而是倾注了对城市历史的人文思考。正如他所说的“一座城市不仅是人们的生活居所,更是一种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的积淀,艺术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去唤醒家乡沉睡的历史,让后人了解家乡的历史风貌。”


依公祠·1926年△

中街上的吉顺丝房·20世纪30年代△

钟楼南大街(朝阳街)·1905年△

人们在为画中所呈现的沈阳厚重的历史感叹的同时,也为画家在宣纸上绘就钢笔速写的艺术技法而叹服。钢笔劲挺的线条在柔软的宣纸上游弋,快速、准确而又流畅,画家娴熟的技艺、深厚的绘画功底尽现笔端。在“画说老沈阳”系列作品的创作中,吕洪臣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西方现代绘画技巧相融合,把钢笔、宣纸、速写、老沈阳素材巧妙地融合到一处,以独创的艺术技法开创了艺术新境界。

千人争睹“老沈阳”△

吕洪臣现场接受央视书画频道采访△

展会现场△

精美的画作吸引着观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