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趣谈 典 册 (2016-11-14 12:58:56)
典
【说文解字】
典,五帝之书也。从册在上,尊阁之也。庄都说,典,大册也。
【汉字趣谈】
“典”是个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的上面描绘的是用牛皮条或绳子将刻着字的竹片、木片或甲骨片穿起来,成为一册书,下面是一双手,表示用双手恭恭敬敬地捧着书册。这书册称为“典”,本义是指重要的书籍,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有文献价值的书籍。如《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意思是:商的祖先,有书简有典籍。这是“典”的基本义项,一直保留到现在,如“典册”、“典籍”、“典范”、“经典”等词中的“典”,用的都是这个意思。
有个成语叫“数典忘祖”,出自《左传·昭公十五年》载:周景王十八年(鲁昭公十五年,公元前527年),晋大夫籍谈出使周王室。宴席间,周景王问籍谈,晋何以无贡物,籍谈答道,晋从未受过王室的赏赐,何来贡物。周景王就列举王室赐晋器物的旧典来,并责问籍谈,身为晋国司典的后代,怎么能“数典而忘其祖”,也就是说列举古代的典制而忘了祖先的职掌呢?后来就用“数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在古代,“典”曾被用来表示主持、掌管的意思,大概是因为主持、掌管某项工作或某项活动,都要据“典”而行。“典”字有“标准”“法则”的意思,又有很“慎重”“重要”的意思,所以又常用于重要的礼仪,如“典礼”“盛典”“开国大典”。由于“典”所记载的都是前人的话,后人引用就叫作用典。 这样,“典”就产生了典故的意思。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如《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典当”是人类最古老的行业之一,堪称现代金融业的鼻祖,是抵押银行的前身。通俗地说,“典当”就是要以财物作质押,有偿有期借贷融资的一种方式。这是一种以物换钱的融资方式,只要顾客在约定时间内还本并支付一定的综合服务费(包括当物的保管费、保险费、利息等),就可赎回当物。杜甫《春江二首》:“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典当活动并形成典当业的国家之一。经考证,中国的典当业初见于东西两汉,肇始于南朝佛寺长生库,入俗于唐五代市井,立行于南北宋朝,兴盛于明清两季,衰落于清末民初,取缔于20世纪50年代,而复兴于当代改革开放,经历了1600多年的历史沉浮。
册
【说文解字】
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也。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凡册之属皆从册。
【汉字趣谈】
“册”是个象形字,其字形从甲骨文到隶书、楷书,都像用皮绳编在一起的竹木简。“册”的本义为古代编串在一起用来书写的竹简。如“简册”。《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简册是中国古代用于书写的材料。多用竹或木制成。简是狭长竹木片。若干简编连起来就成为册。在植物纤维纸流行以前,简册是主要的书写材料。简册出现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多用竹或木制成。简是狭长竹木片,若干简编连起来就成为册。周、秦、汉各代都是简、帛并用的,以简册为主。到了魏晋时代,虽然私家已经越来越普遍地使用纸,但官府文书仍多用简册。一直到南北朝时代,简册才基本绝迹。古人在简册上写字时,发现采用向左换行时,简册自右向左卷起,在每个简条的外面刻写,写满字的简条可直接从左手指端卷出,要查看前文时只需持刀(笔)的右手手腕抬起卷出的简条即可。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古人向左换行的书写习惯。造纸术发明以后,虽然纸张代替简册成为书写材料,但由于强大的习惯作用,古人并没有改竖写为横写。 直到20世纪中叶,竖写方式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在古代,国君的诏书有的要写在竹木板上向大臣公布。因此,国君的诏书也称“册”,如册封、册立等。这时“册”也写作“策”。《新唐书·百官至》:“凡册太子,则授玺、绶。”意思是说:册封太子,则授予其印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