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婆媳关系,也是一种修行

 富书 2020-06-20

“没想稻”,现在的孩子就好这口(戳开)

凡是世间你能看到的温馨与幸福,都不是一个人付出的结果。

作者:魏然(富书签约作者),转载请加微信fushujs

01

同事菁菁临下班的时候打电话:

妈妈,那咱们晚上就先去简单吃一点,然后再带着君君看电影,今晚兴东加班,他就不一起去了,咱跟爸自己去……电影票我在网上订了,吃完饭直接去就行了。

旁边的另一个同事打趣说:“趁老公加班,带姥姥姥爷吃饭看电影,是吧?”

“不是,是我婆婆。”菁菁呵呵一笑,回答。

刚才菁菁那打电话时亲切的“妈妈”,还有发自心底的幸福期待的语气,让人觉得真的是在给自己的妈妈打电话。

对婆婆能够亲成这个样子,真的是难得。好几个已婚已育的女同事,都暗自在心里感叹。

菁菁的老公是南方人,生了孩子,公公婆婆来北方帮助看孙子,住在一百二十平米的两室里面。

房子不算宽裕,也不算拥挤。

菁菁说,婆婆在她坐月子的时候,让公公负责采购买菜,自己每天变着样子给她煲汤最难得的是,身为婆婆嘱咐儿子说菁菁是剖宫产身子亏,夜里让儿子把孩子从小床里抱给菁菁喂奶。

到了菁菁产假结束该上班,婆婆告诉菁菁,孩子有我弄你别操心,安心上班别惦记着。

每年菁菁和老公都带着婆婆公公还有孩子一起旅游一次。

路上孩子哭闹,婆婆也不护短,告诉孩子:“爸爸妈妈说的有道理,你就要听!”

在教育问题上菁菁感觉不到和婆婆的分歧,于是愈加感激婆婆公公的明理慈爱。

有一次在西湖边的小店购物,婆婆喜欢一条丝巾,菁菁要给婆婆买。

婆婆说:“不行,你爸说要送我礼物,是他表现一下的时候了。”

公公微笑着跟着导购去结账。

然后婆婆又打趣儿子说:“你看看,你看看,跟你爸爸学学。”

菁菁拿着一条三百多的和一条六百多的,左看右看拿不定主意。

婆婆看到了说:“当然要品质好的。”

菁菁说,常常听说婆婆和媳妇不合的事,婆婆刚刚来住的时候,自己也很担心。

菁菁觉得结婚两年一直没有太亲近过,刚刚住过来婆婆就承担了所有家务,很过意不去。婆婆刚来的时候,她刚怀孕四个月,身子还不太笨,下班就去楼下的市场买了点排骨和鱼,提上楼来。

婆婆看见了,马上告诉菁菁:想吃什么不要不好意思说,市场里人多,空气也不好,自己不要去。实在想去,也要找大君(菁菁老公)陪着。

菁菁说:“婆婆这样细致,我觉得心里就那么一热,这样的为我想,再相处不好,我都觉得不好意思了。”

嘴甜、心细、舍得给婆婆花钱、能体会婆婆的善意关心,菁菁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儿媳妇。

她的婆婆,为了照顾孙子才开始一起住,处处能为小辈考虑,不会为儿子跟儿媳“争风吃醋”,教育孙子能得进意见。这样的婆婆,用菁菁自己的话说,好到“打着灯笼难找”的程度。

凡是世间你能看到的温馨与幸福,都不是一个人付出的结果。

我捧着我的善意与你相待,你懂得我的好,又宽容我的小不足。

于是,两个人的“善意”汇成了一个家庭的“好”。

人家的姑娘找了你家的儿子,是抱着一颗火热的心,希望亲亲热热成为一家人的。

婆婆希望看见儿子生活幸福快乐,适时地“出让”儿子身边最亲最近的女人的位置,将收获儿子媳妇两个人的敬爱。

从小辈的角度看待问题,同样也离不开“善意”与“理解”。

不能把长辈的帮助与付出看做是理所当然的,坦然享受。

对老人的照顾怀感恩之心,多交流多亲近,其乐融融的家庭是人生最好的栖息港湾。

02

茶歇时间听到的抱怨老公婆婆的也非常不少。

小菲说出了月子,从妈妈家搬回自己家,自己家和婆婆住一个小区。

于是就商定小菲自己带宝宝,婆婆或者公公做好饭,给小菲送过来。

相安无事地过了一个星期,有一天中午婆婆来送饭,小菲正好接到老公电话,说晚上加班要八点以后到家,让小菲先吃饭不要等他。

小菲接完电话,就说给婆婆听。婆婆就随口说道:“那晚饭我八点再送来吧,省的拿来早了凉了。”

小菲说,当时我心马上一下就凉到透了:

我生完孩子不到四十天,奶水刚刚充足一点。婆婆为了就和儿子吃饭的时间,就让我也一起跟着晚开饭,我真不知道说什么好。

小菲那时候是老人常说的“馋奶”,吃好睡好就充足,吃得少点孩子就需要加奶粉。

所以养成习惯六点多吃晚饭,八点多喂宝宝吃一顿母乳,宝宝就睡下了。

难怪她婆婆的一个决定,让小菲这样别扭。

小菲说还有一次,孩子两岁多,说好晚上一起去婆婆家吃饭,但是老公临时加班。

她想奶奶爷爷想孙子,就自己抱了孩子过去了。

路上特意去了一趟市场,买了点时令水果,还有烤羊排口水鸡什么的。

一手抱了孩子,一手大包小包拎着,就爬上了六楼。

敲开了婆婆家的门,看见小菲进来,婆婆第一个动作不是过来抱孙子,也不是把小菲手里的大包小包接过去;

是拍着大腿说:“嗨,你买这么多干嘛?他爸今晚不是加班嘛,也没人吃。”

小菲说:“爸爱吃,我也爱吃。”

然后就堵了一肚子气放下孩子,拿着水果进厨房洗了。

小菲常常抱怨,我婆婆眼里就只有儿子一个,公公都得不到青睐,更别提我了。遇到芝麻大点小事都是只有儿子最重要,好像我在她眼里也应该一起围着她儿子转一样。

一颗沙粒不小心吹到眼里,拿水冲冲就过去了;

但是连续迷眼好几次,磨过的地方疼过又疼,流眼泪的次数多了,就会造成眼疾。

生活里也是这样,常常一个小细节,就暖了一颗心;而不经意的一个动作、一句话,就冷了一颗原本火热的心。

磕磕碰碰亦如此,小不满小怨意多了,关系就淡了,淡了的关系想再浓起来,就有了难度。

小菲的婆婆也没有什么虐待儿媳的事情,只是处处都怕儿子吃亏,什么事情都从儿子的角度考虑,这样的做法确确实实欠考虑。

儿媳妇看在眼里,次数多了,心里就难免别扭。

小菲的老公这个当儿子的,心粗又不会从中斡旋,久了矛盾就起来了。

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小菲婆婆绝对是一个神经大条的人,有什么话想起来随口就直说了,说的时候也没有考虑到儿媳妇听了的感受。

古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后面还有半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啊。

心疼自己的儿子,希望自家儿子过得好,“聪明”的老人都是从心疼“儿媳妇”开始做起,就好像菁菁的婆婆那样。

生活里哪里有那么多大恩大怨,都是只言片语、斗步寸行的小矛盾小别扭;但积在时间里久了,就发酵成大问题大矛盾了。

03

八十年代初,老家有这样一家人,男人身体一直不好,常年瘫痪在炕上吃药看病,干不了地里的活,孩子刚刚十几岁就不读书回家了。

放在别人的女人身上,可能会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日子没发过。

可是这个女人完全不是这样。当时城里刚刚出现“个体户”,她就和几个同乡到城里“干个体”,人生地不熟、风里雨里地干,辛苦好几年,赚了钱拿回家给男人看病,给儿子娶媳妇。

儿子和媳妇在家用婆婆在外面挣的钱,买了猪仔养猪,还伺候瘫痪的公公,给公公抓药看病,其实也非常辛苦。

媳妇坐月子也没有婆婆在身边帮忙,时间久了多少就有了埋怨,觉得婆婆成年在外面跑不顾家。

后来公公去世了,婆婆觉得家里负担不那么重,自己也年纪大了跑不动了,就回到老家想到老家养老。

开始,媳妇还能对婆婆好言好语。

但是婆婆觉得自己多年在外挣钱有功,脾气又强势,再加上原先对婆婆又怨言,打架就越来越频繁。

于是,媳妇哭诉自己嫁过来多年伺候瘫痪的公公,连坐月子都没人管;

婆婆大骂儿子媳妇没有良心,拿光自己多年挣的钱,不给自己养老送终。

一家人常年鸡犬不宁。

在家里讨生活,还是在外面奔波,哪一个容易,哪一个轻松?

但是都把功劳揽到自己头上,都强调自己的道理,只盯着别人没做到的地方,这就是矛盾的根源。

多看到一点对方的不容易,多承认一份对方的好处,不会减少自己丝毫的功绩,反而能够让对方对一份心理的慰藉,继续更多拥有付出的动力。

都想占着好处说别人的不是,不愿退让一步,只会越闹越僵。

“用善意的眼光”理解人,用宽容的态度看待事,换位思考,体会站在对方位置的不容易,才能够有“家和万事兴”的美满大结局。

你的善意我看在眼里,我的善举你记在心上,于是两人的“善意”与“好处”合在一起,成了一个和善的家庭。

作者简介:魏然,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签约作者,初心心理客厅作者。天津大妞,听相声自带捧哏功能。惟愿所写,为君所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