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尼采:掌握了表达细腻感情的艺术,才是生活的最大收获

 雁飞云 2017-04-29

自由的精神(节选)

                                                   /尼采

  

(三)

每一个出类拔萃的人都会出于本能地寻求避难所和隐居处,在那里他可以摆脱多数人——可以忘却“作为规则的人们”,而成为例外。但却是不包括这样的情况,即更加强烈的本能把他直接推向人群,以伟大而杰出的明辨是非者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无论是谁,在与人们交往时,若不偶尔出于恶心、厌烦、同情、沮丧和休戚相关,其痛苦的脸色一会儿发青、一会儿发白,那他肯定不是一个趣味高尚的人。不过,如果他并不主动挑起这个重担,且不对自己反感,假如他执意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执意像我说的那样,静静地、高傲地待在避难所里,那么有一件事便是确定无疑的:他天生不是,也注定不是有学识的材料。他这样的人终有一天会对自己说:“魔鬼剥夺了我的高尚情趣!但是‘规则’要例外——比我自己,比我这个例外,更令人感兴趣!”于是他会感到垂头丧气,特别是会进入“内心世界”。长期而认真地研究普通人,因而尽量伪装自己,进行自我克制,表现出亲热的样子,进行不自在的交往(除了与同等的人交往外,所有交往都是不自在的交往),构成了每一位哲学家个人经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许是最令人不快的、最令人作呕的、最令人扫兴的一部分。不过,如果他幸运的话,他作为知识的宠儿,会遇到合适的助手,这些助手会减少和减轻他的工作,我指的犬儒主义者。


(四)

要让别人理解自己是很难的。尤其是,如果自己像恒河那样急速地思索和生活,而别人却以其他方式思索和生活——即乌龟般地,或至多“青蛙般地”思索和生活(我在尽力使自己“叫人难以理解”)。我要衷心感谢某些人的好意,他们竭力挖空心思地对我做出解释。不过,“好朋友们”总是那么悠闲自得,并自以为作为朋友有权逍遥自在。对于他们,首先应提供操场和娱乐场,允许他们误解——自己因此而仍然在笑,或完全不把他们当回事,也不在乎这些好朋友们作何感想——于是还是在笑!


(五)

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最难以表达出来的就是语言风格的速度。语言风格的速度源自民族的特性,若从生理方面来说,源自酒化营养物的平均速度。有些翻译者想要忠实于原文,但由于不自觉的通俗化,几乎歪曲了原文。原因仅仅是原文活泼而愉快的速度(借助这种速度而跳过和避开了词语上的所有危险)也是难以表达的。德国人几乎无法快速地说话,由此可以合理地推导出,德国人几乎无法理解自由自在、奔放不羁的思想中,那些最令人愉快、最意气风发的微妙之处。正如丑角在肉体和精神上,与德国人的格格不入一样,阿里斯托芬和佩特罗尼乌斯的作品也无法以翻译方式介绍给德国人。一切沉重、阻碍、笨手笨脚的东西,以及一切冗长而令人厌倦的文风,都在德国人中间花样翻新,大放异彩——恕我直言,就连歌德的那些生硬与优雅参半的散文也不例外。它们所反映的是它所属于的“过去美好时光”,而表现的是当初的德国趣味。所谓德国趣味,就是有气无力而精巧细致的趣味。

 

(六)

只有极少数人能保持独立,保持独立是强者的权利,任何试图保持独立的人,即便是最有权利这样做的人,只要不是被迫去这样做,也都证明他或许不仅是强者,而且还有无比大的胆量。他进入了一个迷宫,并千百倍地增加了生活本身已具有的危险;他知道自己将如何,也知道在哪里迷路,将变得孤立无助,被某个良心怪物撕成碎片。假如这样的人倒了霉,他的不幸将远远超出人们的理解力,人们既不会感觉到这种不幸,也不会同情这种不幸。他不能再回头!甚至不能再得到人们的同情!


(八)

年轻时,我们只知道表示尊敬和轻蔑,而不知道有表达细腻感情的艺术,而掌握了这种艺术才是生活的最大收获。我们曾简单地肯定或否定人和事,对此我们不得不深深地悔过。一切就是这样安排的:所有喜好中最糟的一种喜好,即对绝对事物的喜好,总是被愚弄和滥用,直到一个人学会在感情中掺入一点艺术,与虚假和不自然决一高低,就像生活的真正艺术家所做的那样。年轻时特有的激愤之情和恭敬态度,使年轻的生命躁动不安,直到适当歪曲了人和事,便得以把感情倾泻于它们之上;年轻时代本身甚至就是某种歪曲他人他物、令人上当受骗的东西。以后,幻想不断破灭,年轻的心灵备受折磨,最终开始怀疑自身。但即使在良心的这种怀疑和悔恨之中,也仍然激情洋溢,仍然狂暴易怒。此时,它严厉地谴责自己,不耐烦地撕咬自己,为自己的长期自我蒙蔽而进行自我报复,似乎年轻的心灵当初是故意在欺骗自己!在这种转变中,我们不相信自己的感情,以此惩罚自己;用怀疑折磨自己的热情,甚至觉得问心无愧是一种危险,似乎它是自我掩饰,是正直诚实的困倦;尤其是,出于本能地开展起反对“年轻”的事业,十年之后才明白,这一切也仍然是年轻!


(十)

我忍不住要说:必须无情地要求人们对让予的感情、为邻人作牺牲的感情,以及所有舍己为人的道德,作出解释和判断;恰如要对“不偏不倚的沉思”美学,作出解释和判断。在这种美学背景之下,当今对艺术的阉割正不遗余力地力图为自己创造出一种问心无愧的心境。“为他人”和“不为自己”的感情太富于魅力了,太甜蜜了,以致无须疑心过重,就会马上问道:“它们会不会是欺骗?”它们所取悦的是有这些感情的人,是他享用了它们的果实,还有纯粹的旁观者。这根本算不上支持这些感情的论据,却能提醒人们当心,因而还是要小心谨慎为妙!


(十六)

我们必须自己考验自己,证明自己是独立和发号施令的,而且要在适当的时候做此考验。千万不要躲避对自己的考验,尽管这是所能玩的最危险的游戏,最终是面对我们自己,而不是任何其他法官所做的考验。不要依恋任何人,即使是心爱的人。不要依恋对任何人的同情,即使是对高等人的同情,我们已有缘洞悉他们遭受的特殊折磨和孤苦无助的心境。不要依恋任何科学,即使它从最有价值的方面发现并引诱我们,在表面上专为我们保留发现。不要依恋于自我解放,不要依恋于鸟儿为满足感官快乐所追求的遥远距离。鸟儿总是往高飞,往高飞,就是为了看到身下的更多东西——飞得太高是有危险的。不要依恋自己的美德,也不要完全成为某一专长的牺牲品。比如不要成为“殷勤好客“的牺牲品,对于高度发达的富人来说,这可是最为危险的,他们对自己大大咧咧,几乎毫不在意,把慷慨大方这一美德推至极端,以致使它变成了罪恶。我们必须知道如何保护自己,这是对独立性的最好考验。

(摘自尼采《谈自由与偏见》,石磊编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