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身36重穴

 昵称36404995 2017-04-29
作者:胡清如
九個死穴的位置。
1、天靈穴:此穴即小兒頭頂跳動的位置,如被重擊致命。
2、氣門穴:此穴位於咽喉下凹入處,氣管和食管門戶。
3、當門穴:此穴位於胸部心口間,即心窩心臟部位。
4、臍門穴:此穴位於肚臍間,內適當橫結腸部位。
5、下陰穴:此穴即男女私處,為下部要害。
6、腦海穴:此穴位於後腦枕骨之下內凹之處。
7、天隙穴:此穴位於耳後下面突入處,神經密佈。
8、背樑穴:此穴位於頭頸後脊骨上部第七節,為神經中樞,連接後腦,前為肺尖。
9、脊心穴:此穴位於腰脊骨由下數上第七節,為脊節最弱地方,且屬神經中樞,與背樑穴有上七下七。
九個暈穴的位置。
1、太陽穴:此穴位於頭部兩額角,神經密佈輕擊暈重死。
2、聞聽穴:此穴位於耳孔外骨縫處,神經密佈。
3、腮角穴:此穴位於下顎骨角的骨縫處,神經密佈。
4、玄機穴:此穴位於胸骨頂下面約二寸的中央部,適當支氣管分叉點。
5、將台穴:此穴位於乳頭上部約一、二寸地方,左穴適當心臟大動脈及肺部位置,右穴適當肺部要害,輕暈重死。
6、期門穴:此穴位於「將台穴」略下的外斜地方。
7、章門穴:此穴位於「期門穴」下部第十一根肋骨尖端,右穴最重要,適當肝臟部位。
8、尾龍穴:此穴位於脊骨末端,為神經中樞的末梢。
9、湧泉穴:此穴位於足底中心,神經密佈。
九個啞穴的位置。
1、肩井穴:此穴位於肩內凹入處,神經密佈。
2、啞門穴:此穴位於「腦海穴」下面,適當喉間聲帶位置,腦神經密佈。
3、鳳眼穴:此穴位於背後第二節脊骨的兩側骨縫中,與肺葉相連,神經密佈。
4、入洞穴:此穴位於「鳳眼穴」下外斜部,適當胛骨縫中,前為肺尖位置。
5、鳳尾穴:此穴位於「入洞穴」下部約三寸處,適當第七、八背後肋骨縫中,腋窩斜出部位,前面為肺部。
6、精促穴:此穴位於「鳳尾穴」下部,前面與「章門穴」遙遙相對,由下數上背後肋骨第二、三條骨縫中,左穴適當脾位,右為肝位。
7、笑腰穴:此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穴位於「精促穴」下面,即人體軟腰部位,為肋骨末端,腎臟位。
8、腕脈穴:此穴位於手腕部的中心,即中醫按脈位置。
9、太衝穴:此穴位於足面姆與第二足指骨縫中。
九個麻穴的位置。
1、巨骨穴:此穴位於肩骨與上臂骨啣接的骨縫中,為大麻穴。
2、天柱穴:此穴位於後頸部的兩側,神經密佈。
3、臂儒穴:此穴位於上臂部中央,麻力極大。
4、曲池穴:此穴位於肘部關中央。
5、虎口穴:此穴位於手部大姆指與食指骨縫間,麻力極大。
6、白海穴:此穴位於大腿內側下部約四寸位置。
7、委中穴:此穴位於腿部膝蓋後方,正當大腿骨與脛骨聯接骨縫。
8、築賓穴:此穴位於小腿後背部中央,麻力極大。
9、公孫穴:此穴位於足部踝骨與脛骨啣接部凹入地方。
以上死暈啞麻重要穴道,乃是人身上的要害,如被擊,重即死,輕則傷,受傷後如
不立即醫治,日後有喪命或殘廢之慮,故學拳者出拳要有善心,防身更應留意被擊。
三十六穴部位
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于两眉之间。
2.头额前穴:位于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阳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后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脑户):位于枕骨粗隆上方。
5.厥阴穴(又名头窍阴):位于脑后两边,乳突后当浮白与完骨之间。
6.华盖穴:胸骨柄与胸骨体联合的中点,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于脐上三寸正中。
8.巨阙穴:脐上六寸,即鸠尾穴下一寸。
9.气海穴(又名丹田穴):脐下一寸五分。
10.关元穴:脐下三寸。
11.水分穴:位于脐上一寸。
12.中极穴:脐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7.左期门穴:左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8.右期门穴:右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9.左幽门穴:巨阙穴左开五分。
20.右幽门穴:巨阙穴右开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脐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脐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门穴:左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4.右章门穴:右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5.左腹结穴(又名左七劳):脐左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结穴(又名右七劳):脐右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侧一寸五分。
28.右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侧一寸五分
29.命门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于命门穴左旁三寸。
31.气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32.鹤口穴(又名尾宫穴):位于尾骨宫下两腿骨尽处。
33.海底穴(又名会阴穴):前阴与肛门之间。
34.涌泉穴:位于第二.三趾跖关节后方,蜷足时所现的凹陷处。
35.右志室穴:位于命门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于脑后右玉枕穴下五分。
致晕十一穴部位
1.脑户穴:位于百会穴后四寸五分。
2.囟门穴(又名囟会):位于百会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发际上一寸陷中。
4.前顶穴:百会穴前一寸五分。
5.后顶穴(又名顶门穴):位于百会穴后一寸五分。
6.风府穴(又名天星):项后枕骨下两筋中间。
7.头维穴:位于额角,入发际角尖处。
8.耳后穴:位于耳后静脉中。
9.哑门穴:位于风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于前顶穴后五分,再外开一寸处。
11.玉枕穴:位于脑户穴旁一寸三分。
致残103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鸠尾):胸剑突骨下缘。
2.对门穴(又名不容):巨阙穴旁开六寸。
3.扇门穴:即男者左对门穴,女者右对门穴。
4.京门穴(又名气俞):第十二肋游离间处。
5.五定穴(又名天枢):平脐中旁开三寸。
6.伯劳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8.胆中穴: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之间正中。
9.对心穴(又名至阳):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风门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环跳穴:股骨大转子后上方,当大转子与胝骨裂孔连线的内三分之二处。
12.盖膝穴:即膝盖骨。
13.膝眼穴:膑骨尖两旁凹陷处。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胫骨内侧缘内侧。
15.脚住穴:脚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开腔穴:即两耳。
17.乔空穴:即两耳后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沟正中。
23.驾梁穴:即鼻梁。
24.咽空穴:即两个鼻孔。
25.牙关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将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于风膊下处。
30.精灵穴:即两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时肘桡侧横纹尽头处。
32.中脘穴:脐上一寸。
33.六宫穴(又名脐中.神阙):即肚脐。
34.气关穴(又名气门):左乳下二横指处。
35.血瘦穴(又名血关):右乳下二横指处。
36.挂膀穴:血瘦穴下一分处。
37.肚角穴:位于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宫穴:位于血关穴之下,气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点。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八分。
41.粪门穴:即肛门口。
42.冲阳穴:足背的最高点,动脉旁。
43.血囊穴:右侧十二肋骨下缘。
44.气囊穴:即小腹左边。
45.净瓶穴:即脐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点。
47.山根穴:即鼻梁之上。
48.对口穴:项后的风府与哑门之间。
49.气隔穴:脐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门穴:右侧十二肋下三横指。
51.膈门穴:左侧十二肋骨下缘。
52.气舍穴:锁骨内侧端上缘。
53.开气穴:即气舍穴偏右。
54.转喉穴:即气舍穴偏左。
55.血仓期门穴:右侧锁骨下八分处。
56.气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脉穴:枕骨正中。
58.正额穴:头额前正中。
59.后海底穴:肾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攒竹穴:眉内端陷中。
61.正气穴:左侧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侧乳上一寸三分。
63.气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与建里之中点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处。
67.泰山穴:离梭子骨四寸处。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缘凹陷中。
69.劳宫穴:第二.三掌骨之间。
70.神门穴:尺侧腕关节横纹头。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颊车穴:下颔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侧腕上五寸。
74.下关穴:颧弓下与下颔关节切迹间凹陷处。
75.足三里穴:犊鼻穴下三寸,胫骨粗隆外侧陷中。
76.犊鼻穴:屈膝,膑韧带外侧陷中。
77.肩井穴:肩头高处,当大椎与肩峰之间。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缘。
79.风市穴:大腿外侧膝上七寸。
80.阳陵泉穴:腓骨小头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窝中动脉外。
82.承山穴:委中与跟腱之间。
83.昆仑穴: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84.血海穴:屈膝,膑骨内上缘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后骨下,两筋间陷中。
86.尾宫上穴:即尾宫上一分许。
87.鹤顶穴:位于膝盖骨上缘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点。
89.内踝尖穴:即足内踝最高点。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泪孔穴:(又名睛明):目内眦头外一分。
92.所闻穴(又名听宫):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间隙外侧近噱突处。
94.绝骨穴(又名悬钟):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7.太渊:腕关节横纹上,桡动脉外侧。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处。
99.曲骨穴:脐下五寸处。
100.大都穴:足拇趾内侧本节后。
101.魄户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
102.天窗穴:颈侧.胸销乳突肌后缘。
103.箕门穴: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
两仪点穴(2007-07-18 13:35:42)
1、手秀手出于四方符金打直劲
自然站立,两臂自然下垂,两眼注视前方,右脚向前跨一大步成右弓步,同时两手在胸前挽手后沉肩坠肘,右手由胯眼出,腰眼送,拳眼向上,向前猛发抖劲,发力时右手变实拳,拳稍低头,脚到拳到,上下一音,着力点是中指和食指,但必须是空拳,速发速回,回时变手,回到原来的位置有柔过劲刚之说。
注:此拳点黑虎偷心穴,也叫中心穴,此劲万万不要点太深,点后对方脸色发黄,两腿发软,口吐黄水,心里明白但四肢不能支配。
解法:将患者扶起,施术者站在患者的左边,左手掌按住患者中心穴,右手沉肩坠肘,以右前方伸掌向患者的后心穴猛给一掌,力要适当,患者立刻恢复正常,但必须在老师的辅导下施用,如方法不当,患者会口吐鲜血。
2、无极拳出于南方符火攥劲
自然站立,目视前方,右脚向前跨一步,同时沉肩坠肘,两手在胸前挽手变空拳,拳心向上,同时向前上方猛发抖劲,着力点是拳,速发速回,回到原来的位置,腰、脚到拳到,上下一致。
注:此拳点击对方血海穴,气海穴,击点后对方出现抬头,两眼上翻,后倒,有话说不出,脸上出现红色。
解法:将患者扶起,施术者站在患者的左方,右掌猛刻患者的凤凰穴,患者两眼立刻恢复正常,然后右手掌猛平击患者后心穴,立刻恢复正常。
3、混眼手出手东方符木打抖阴
自然站立,两眼注视前方,左猛转身90度,右脚向前跨一步,成马步,同时右手从胯眼出,拳心朝下拳眼朝上,手腕上挑,向前上方变空拳猛发抖劲。着力点是中指和食指,速发速回,回到原来的位置,腰、脚到拳到,上下一致。
注:此拳点击对方海穴、肺花穴、血海穴、气血复合穴。击点后,患者立刻倒地翻滚不止,呼吸困难,脸上出现青色。
解法:将患者扶起,站在患者身后,双手掌从患者的两肋间向里合,然后站在患者左侧,左手掌按住患者前心穴,左手掌猛平推患者后心穴,可立刻恢复正常。
4、太极手出于北方符水打泻劲
自然站立,全身放松,注视前方,右脚向前跨一步,成右弓步,同时体左转180度,目视对方。同时右手随右脚稍上提运动劲变空拳太极拳,拳眼向下,随右脚跟发抖劲,左手在胸前立掌,脚到拳到,上下一音。
注:此拳点击对方丹田、水分、关元、中极。击点后卷体,低头、闭眼,重者尿血,呼吸困难,不言不语,脸皮出现黑色。
解法:把患者扶起,施术者站在患者的左侧,用右手掌猛上托患者的尾骨,然后站在患者身后,两掌从患者的两腰眼向上托合至中心穴,再站在患者的左侧,左手掌按住患者中心穴,右手掌猛平推患者后心穴,可立刻恢复正常。
注:这四种劲法是两仪拳十二种劲法的其中四种,是两仪拳历代师父不传之秘,每一种劲点后出现的症状都不一样,而且吃药打针无效,无法用医疗手段解救,解铃还须系铃人,击点者可一掌见疗效,恢复原状,体现了两仪功法,制人而不伤人之特点。
两仪点穴是闭交通之道,断运输之功,水管断水,机器缺油之意也。人之一身,外有五官四肢,内有五脏六腑,全是经络为渠,血脉为溉,经络断则失气瘫,血脉断则失知觉。
两仪拳的劲全是灵劲,虽然在人体表现没有什么冲击力,但是浸透力极强,在人体内部发出很大的功率,从而达到制人不伤人之目的。但是要想使这种劲浸透到人体内部,必须学会正确的方法,利用意念与精气的关系和拳形、劲法,如果这种劲掌握好,小劲也能达到目的,否则,会出现危险,要求学生在老师的辅导下练习使用。
拳谚云:一且一蹭,一软一硬,随身调动,两眼掌令,内功不动。
一闪为巧,二闪为妙,贵在三闪,三闪如神,万变不离其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