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白居易小传
2017-04-29 | 阅:  转:  |  分享 
  
白居易小傳常生小語白居易祖籍下邽,曾做過江州司馬、杭州刺史、蘇州刺史,後隱居於洛陽龍門石窟對岸,伊水側的香山寺,死後葬在香山寺右側不遠處
的小山谷。我喜歡白居易,他的詩,他做官的樣子,他感情發抒的自然與瀟灑,乃至他人格表現出的高尚。白居易在杭州西湖築過白堤,在蘇州
興見過山塘街,這些地方我都去過,最後隱居的香山寺以及埋藏的墳地,我也都去看過,基於對這位偉大的文學大師的景仰,因此我集合了相關的文
字與照片製作了這個白居易專集,期望您看過了也像我以樣,會喜歡上白居易。白居易最有名的兩首詩就是〈琵琶行〉和〈長恨歌〉了。唸完往往
此詩潸然淚下。白居易小傳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巩县(今河南巩义),祖籍下邽(
今陕西渭南),卒于武宗会昌六年。贞元进士,官至校书郎、赞善大夫,后因宰相武元衡事贬江州司马。长庆年间(821年-824年)任杭州刺
史,宝历二年(825年),调任苏州刺史,后任太子少傅,因不缘附党人,乃移病分司东都。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最后卒于洛阳的香山。
白居易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晚年放意诗酒,号醉吟先生。初与元稹相酬咏,号为“元白”,又与
刘禹锡齐名称为“刘白”。著有《白氏长庆集》等。尊号为“诗魔”。唐长庆年间(821年-824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见杭州有六口古井
因年久失修,干枯无水,便主持重修六井,以利农田灌溉。又见西湖旧堤倒塌,往往造成农田干旱,因此修建一道从西湖断桥到孤山的长堤,在堤的
两岸栽种杨柳,既修水利又美化西湖;后人称这条长堤为白堤。宝历元年(825年),白居易调任苏州刺史,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
长七里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简称“山塘街”。-----摘自維基百科http://zh.w
ikipedia.org/wiki/%E7%99%BD%E5%B1%85%E6%98%93白居易〈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
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將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
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絃絃掩抑聲聲思,似訴平
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撚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大絃嘈嘈如急雨,小絃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
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水泉冷澀泉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
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絃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沈吟放撥插絃中,整頓衣裳起斂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
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銀蓖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弟走從軍阿姨死,幕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呼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
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幕聞何物?杜鵑啼寫猿哀鳴。春江
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
言良久立,卻坐促絃絃轉急。淒淒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杉濕。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琵琶行〉中唐代陳宛兒的一生----花樣年華似水流李常生8/6/2008引言陳宛兒生於唐代宗大曆十年(西元776年)的
長安城外,卒於唐武宗會昌元年(西元840年)。宛兒出生在長安東城外灞河邊的一個小農村,家庭窮困。八歲時,父母將宛兒交給城內一位徐
娘半老的陳蘭領養,陳蘭年輕時曾為京城小有名氣的歌伎,年紀大了以後,孤單一人,想要收徒為伴。陳蘭見宛兒長的標緻,於宛兒十三歲時,即
傳其歌舞技藝以及當時流行的琵琶彈奏。宛兒到了十六歲時就入教坊(屬宮廷樂隊),經常於貴族棲居的廣陵一帶表演歌舞、樂器。初為姑娘的宛兒
生得眉清目秀、人見人愛,多誇其麗質天生,在表演場上,使出渾身解數,猶如天女下凡,驚豔四座,且經常遭受年長秋娘(貌美藝高的歌伎)所嫉
妒與排擠。京城的貴族少年,凡見宛兒一面者,莫不為其瘋狂,宛兒時時獲贈的金帛財禮以及生絲首飾不計其數。當時長安城中宮廷、官家舉辦大
型盛會時,如果未請到宛兒出席上場,就顯得沒有面子了。貴族子弟時有愛上宛兒的,但是多半礙於傳統舊俗,最後也都變成了逢場作戲。宛兒也
知道自己出身低,因此也從未願意與貴族子弟真正談情說愛。到了宛兒二十五歲時,養母陳蘭過逝,而胞弟從軍於北方匈奴作戰亦不幸陣亡,親
生父母又罹患重病,宛兒得努力賺錢養上好幾口人。十幾年的表演生涯已經讓宛兒歷經滄桑,看盡人間疾苦。再過兩年,歌舞場中的寵兒已有年輕新
人替代,宛兒受邀次數漸減。宛兒三十歲時,父母已過逝,宛兒需要負擔的壓力漸少,而自己也已淪落於民間商家歡樂場所賣唱為生。此時宛兒深
深體會到「花樣年華似水流」的人生現實與哀慟。三十三歲時,遇見一位從江州進京作生意而又喪妻的賈姓商人,經人說合,宛兒自知歌舞生涯已
過,甘願嫁作平民婦。從此,宛兒隨夫歸江州(今江西九江地區)居住,除了平時要照顧丈夫以外,還得教養前妻所遺二子,並奉養公婆。起初過得
不習慣,日子久了,也就能捱著過了。宛兒忘不了昔日的歌舞與彈奏技藝,常在潯陽江(長江流經江西省九江市北的一段)自家所有的小遊船上,利
用丈夫出外應酬時孤單的,自彈琵琶,唱出逝去的年華以及人生的無常與慘淡。於潯陽江上遇白居易於四十二歲的一個秋日近昏,宛兒自駕
小船停於潯陽江邊草叢中,彈著琵琶並含著淚偶而清唱幾句,訴說著長安城的繁華與自身的起落。此時大詩人白居易經歷過各種官場風霜後,被貶
居為江州司馬(這個職位是專門安置“犯罪”官員的,是變相發配到某地去接受監督看管的),此事對白居易影響很大,早期的銳氣逐漸銷磨,消極
情緒日漸增多。於貶居江州第二年白居易四十六歲,一日隨友人至潯陽江乘船準備飲酒小聚以便送客。時至酒歡,突聞江邊草叢內有琵琶聲,間雜著
幾聲清唱,琵琶聲似乎刻劃了彈奏者從浮華落到沉淪的哀怨,清唱的女聲則又表現出了一個不凡才女從絢麗歸於平淡的無奈。友人共同在草叢中循
音找到宛兒,並邀其至大船一敘,眾人讚揚宛兒才華,並問其彈唱哀怨緣由,宛兒見眾人多為文士,且曾聽過居易大名,於是將自己身世訴之於眾,
並且再彈一曲合著歌聲唱出人生年華已逝,淪為平常婦人的心境;眾人無不動容,以居易最甚,聽畢青衫前襟早已濕透。居易隨口說出:「同是天
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心中且已有「琵琶行」的詩稿,當場與眾人共嘆唏噓。天晚,宛兒乘小船去,居易邀其二日後再來,並書寫「琵琶行
」一詩相送,此詩則日後傳誦千古。後居易曾至蘇杭為官,晚年隱於伊水側香山寺,於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於洛陽,後葬伊水側,
享年75歲。再敘宛兒四十六歲時,宛兒夫生意失敗,第二年病死家鄉,其二子早已成年並婚,公婆亦且先去。宛兒一人居於城中陋巷小屋,
以織作女紅沿街叫賣為業,生活悽苦,偶而念起人生悲短無常,則彈琵琶自娛,哀怨悽涼,聞之落淚。時時取來已發黃的白居易贈之「琵琶行」讀完
方得入睡。五十五歲以後開始多病,六十歲時身已不良於行,靠四鄰接濟方得以活下去。此時宛兒雙手已經無法彈奏,只能偶而看看已經破舊的
「琵琶行」,對詩落淚,聽雨則是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思緒纏心,久久不能入睡。唐武宗會昌元年(西元840年),一夜風語聲中,宛兒已知
大限將去,最後勉強於心中默唸了一遍「琵琶行」,並將原搞投入油燈內燒盡,入睡後不再醒,死時六十四歲。白居易〈長恨歌〉長恨歌是首
抒情成份很濃的敘事詩,作於元和元年,長恨歌全文是白居易詩作中的極品佳作。敘述故事和人物上採用傳統詩歌擅長的抒寫手法,這首詩是白居易
遊覽仙遊寺時有感於楊貴妃的故事而創作的詩,長恨歌全文篇幅很長,抒情成份很濃,描述了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及悲劇結局。白居易的長恨歌把
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烘托人物的心境,抓住人物周圍富有特徵性,通過人物對它們的感受來表現內心的感情,表達人物在內心深處的
難達之情,白居易將愛情故事寫得纏綿悱惻、婉轉動人,具有極大的感染力。白居易的長恨歌全文情節曲折,散發著浪漫主義的色彩,不愧為千古絕
唱。白居易〈長恨歌〉漢王重色思傾國,禦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出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
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於是新承恩澤時。雲鬢花顏金布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
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遊夜專夜。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姊
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暖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漁陽瞽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裏。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
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頭血淚相和流。黃埃散漫風蕭索,雪棧縈紆登劍閣。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
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天旋地轉迴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
顏空死處。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
梧桐葉落時。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街紅不掃。梨園弟子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為感君王輾轉思
,遂教方士殷情覓。排雲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偏。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忽聞海上有神仙,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雲
起,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雲膚花貌參差是。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裏夢魂驚。攬衣推枕
起徘徊,珠箔銀瓶迤邐開。雲髻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淚闌幹,梨花一支春帶雨。含情凝
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朝陽殿裏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將寄去。釵
留一股留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臨別殷情重寄調,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意外之旅--洛陽白園與香山寺----李常生1/6/2007
2007年1月4日,我順洛陽伊水至龍門石窟觀賞,觀賞完畢後,見河對面山崖上有一寺,即為香山寺,由寺沿河北行約八百米,有一山谷,山
谷內有一小峰為琵琶峰(其實是一座小平台),峰上即有白居易的墳塚,原本只是來此遊覽龍門石窟,卻意外發現了白居易的墳塚與香山古寺,格外
覺得欣喜。此處位於伊水峽谷,兩岸均為石山,西側沿岸為著名的世界遺產”龍門石窟”,東岸山側亦有少數石窟,而香山寺猶如掛在懸崖上,面
前伊水冬日亦滿水位,山川水色,風景秀麗不在話下。得知白居易晚年捐錢修寺,並經常居於寺中,且於死前將其著作置放於香山寺藏經樓中,更是
驚喜。白居易的墳塚所在位置更是奇特,由岸邊的一個小山谷進入,逐漸曲折攀升,最後到達一小平頂,便見居易墳塚。沿途古松成林,綠樹遮天
,不談風水,光談其意境,即已讓人著迷。由於天寒地凍,來往遊客大都僅在龍門石窟停留,因此來對岸香山寺與白居易墳塚時,也只有我一人。見
到墳塚,猶如見到聖人,我獨自坐地,不敢喘氣,內心默默敬拜這位唐朝的偉大詩人。時空似乎一下子將我帶至唐朝末期,那個天下即將大亂的年代
,居易退隱此處,多居香山寺,此墳塚土地,亦當時居易事先選好了的,遠離人間,與山水同伴。今人曾為此山谷妝點,稱為白園,並派人管理,總
算對居易先生有了些微的敬意。居易生於唐末即將衰敗之時,朝廷弄臣當政,居易平生好諫,生活清貧,像北宋東坡居士一樣,被貶多次,二人
同在杭州為官過,且同在西湖修堤,一為白堤;一為蘇堤,像是冥冥中的安排吧!香山寺在盛唐時期規模居於“龍門十寺”之首。唐代女皇武則天
曾在此留下“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晚年常居於此,?自號“香山居士”,並將給密友元稹撰寫墓誌銘的潤筆費,捐修
香山寺,並撰寫了《修香山寺記》。名人、名山、名寺,相得益彰,使寺名大振。白居易還把自己在洛陽12年所寫的八百首詩,編為十卷,取名《
白氏洛中集》,放在香山寺藏經堂內。白居易曾常住寺內。白居易病逝後,家人遵囑將其葬於香山寺北如滿師塔之側(即現在的白園)。白居易
的白園是南京東南大學(原中央大學)的朱光亞老師所規劃設計的園林,朱老師為研究中國傳統古建,目前仍在教書的權威大師之一,學養極高,對
於中國傳統建築的造詣更是高深莫測,很令學子們所景仰。朱老師一身學問,但是仍覺自己所學尚有欠缺,因此不敢著書,做學問非常嚴謹,教學也
是非常認真。有幸自己曾為朱老師的學生,得以聆聽教訓,算是一生的福氣吧!蘇州寒山寺「寒山寺」位於蘇州城西的楓橋鎮,創建於梁代
天監年間,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初名「妙利普明寺」,相傳唐貞觀年間,高僧「寒山」和「拾得」自天台山國清寺來此住持,遂改名「寒山
寺」。唐朝詩人「張繼」當年搭船途經此處時,因滿懷旅愁,觸景生情寫了下《楓橋夜泊》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
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從此,詩韻鐘聲千載流傳,讓蘇州寒山古剎名揚中外。「寒山寺」曾多次燬於戰火,明清時期幾經興廢,現存寺宇多為清
光緒、宣統年間所重建。歷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國十大名寺之一,寺內古蹟甚多,有張繼詩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書碑
文殘片等。寒山寺和蘇州園林一樣,都是姑蘇古城的象徵,蘇州人的驕傲,寒山寺每年都有超過百萬的遊客到此參觀,更是日本觀光客最喜歡的朝聖
景點,絕大多數都是為尋「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意境而來,近年新建的五級四面樓閣式仿唐「普明寶塔」,雖已成為楓橋景區的標誌性建築,但卻少
了一份古味,每天熙來攘往的遊客,也使寒山寺完全失去佛寺原有的肅穆和寧靜。相信白居易先生任職蘇州時,應該來過寒山寺。花径位于牯
岭街西南2公里处的如琴湖畔,可沿大林路步行到达。花径相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咏诗《大林寺桃花》的地方。白居易被贬任江州(九江)司马时,
曾来庐山游览,当时正值暮春,白居易有感于山下桃花已落而此处桃花仍盛开,吟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花径亭中一横石上
刻有“花径”二字,传说系白居易手书。园中繁花似锦,曲径通幽,湖光山色,风景如画。結語他的詩歌現存近3000首,在唐代首屈
一指。他曾將自己的詩分為諷諭,閒適,感傷和雜律四類。他最為重視的是諷諭詩。代表作《新樂府》50首,集中體現了詩人「為君,為臣,為民
,為物,為事」而作的詩歌理論,對當時社會的諸多問題提出了比較系統的規諫之辭。如《賣炭翁》序為﹕「苦宮市也」,揭露朝廷以宮市方式強
行劫奪百姓資財。但《新樂府》詩也存在著從理念出發,形象性和感染力不足的缺憾。白居易的感傷詩中最有名的是長篇敘事詩《長恨歌》,《
琵琶行》。《長恨歌》。描寫當時人們最感興趣的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故事。前半篇對唐玄宗的好色荒淫,不理朝政而導致安史之亂有所諷刺
,這是引起「長恨」的原因。後半篇卻以充滿同情筆法描寫唐玄宗的相思之情,使全詩的主題思想從諷刺轉為同情和美化李,楊的執著愛情。這是長
恨的正文。在藝術的表現上,前半篇寫實,後半篇穿插虛構的情節和幻想的仙境。全詩語言聲調優美,抒情和敘事交融一體,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白居易的詩歌平易淺進,在當時已經流播很廣,甚至遠及「日本,暹羅(泰國)諸國」。但他影響最大的是新樂府詩。西湖白堤素裹白堤
西湖白堤李常生攝影蘇州山塘街最早為白居易構建現為近年重修後之攝影李常生攝影李常生攝影李常生攝影李常生攝影李常生攝
影李常生攝影蘇州老城李常生攝影李常生攝影李常生攝影《渭南县志》所载的白居易先茔古迹图資料來源:http://for
estlife.info/slide/s147.htm資料來源:http://forestlife.info/slide/s14
7.htm資料來源:http://forestlife.info/slide/s147.htm資料來源:http://fore
stlife.info/slide/s147.htm資料來源:http://forestlife.info/slide/s147
.htm寒山寺邊的楓橋李常生攝影楓橋邊的張繼雕像李常生攝影資料來源:http://bbs.cnyantai.com/th
read-1200227-1-1.html煙台論壇資料來原:http://www.greatchinese.com/famous
/schooler/baijuyi.htm
glm配乐压缩敬呈南京東南大學(原中
央大學)朱光亞、喻學才教授指正部份攝影、整理及文字:李常生leechangsheng4444@gmail.com11/26/2009台北因屬知識性文章。故不放音樂也不玩弄花巧請自行翻頁資料來源:http://www.lovegod123.com/love/love-47.htm洛陽香山寺唐文宗太和六年(西元832年),白居易將給密友元稹撰寫墓誌銘的潤筆費,捐修香山寺,並撰寫了《修香山寺記》。名人名山名寺,相得益彰,使寺名大振。白居易還把自己在洛陽12年所寫的八百首詩,編為十卷,取名《白氏洛中集》,放在香山寺藏經堂內。白居易曾常住寺內,自號“香山居士”,和胡果、吉皎、鄭據、劉真、盧負、張渾、李元爽、僧如滿等結為“香山九老公”。唐會昌六年(西元846年0,白居易病逝舊居履道裏,家人遵囑將其葬于香山寺北和滿師塔之側。白居易故居纪念馆位于洛阳市郊区安乐乡狮子桥村东,占地80亩,整个布局按唐代东都的“田”字形里坊街道兴建,馆内有白居易故居、白居易纪念馆、乐天园、白居易学术中心、唐文化游乐园、仿唐商业街等建筑。白園李常生攝影李常生攝影李常生攝影李常生攝影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