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普及须避当代“秦火”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近段时间正在播出一档文化推广节目《文明之旅》,旨在通过所谓“国际化人文类高端访谈”的形式,推广普及中华文明,搭建中外文明对话的平台。这种立意应当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但就节目本身的实际内容而言,似乎仍有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毕竟文明的推广、文化的普及是一项应当被严肃对待的事情。以最近一期介绍汉字文明的访谈为例,其中竟出现了大量对汉字文化极不负责任的演绎解读,这是应当被严格杜绝的。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该期节目中出现的误导性言论予以及时纠正,以免令其反作“秦火”,贻害大众。 汉语是有数千年历史且极富文化内涵的语言,这就意味着汉语研究包括汉字研究一方面要建立在把握动态发展和明变的认识基础之上,另一方面也必须对其本身的系统性和内部规律建立足够的认知。“汉字作为一种信息载体,一种被社会创建又被社会共同使用的符号,在构形上被多种规律所制约,必然产生自组织现象,也就应当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的。在共时层面上的汉字总体,应当有自己的构形元素,这些元素应当有自己的组合层次与组合模式,因而,汉字的个体字符既不是孤立的,也不是散乱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内部呈有序性的符号系统。个体字符的考据只有在整个系统中找到它应有的位置,才能被认为是可信的和合理的。”1 早在汉代许慎便运用“六书”理论对小篆的构形系统进行了成功的描写,为我们呈现了我国先民两千年前关于汉字认知的朴素系统思想。不尊重汉字发展规律,脱离汉字原有的系统,肆意孤立抽离汉字个体曲加解说,必然也就容易造成种种首尾难顾的尴尬局面。 许慎 我们看到节目中受访的Y姓专家在解读不少汉字时都犯下了这种错误。如其在解读“宀”部诸字时竟谈到:“宠 ”为家里养条龙,就是宠孩子;“宁 ”则是带着心回家吃饭,等等。实在让人瞠目。“宠”之本义为尊崇,《说文》:“宠,尊居也。”宠爱骄纵乃其引申义,何来家中养龙即为宠子一说?又“宁”字之初文为在甲骨文中本写作 又如,其在解释为何“怒、忧、愁、恐、悲”这些字均带“心”旁时,侃道: “不好节制的东西走向一个极端,反而会清晰地告诉你,这是心,所以要控制住自己这颗心。” 进而又大谈一通已俨然离题于文字构形之外的故事。本是一种简单的现象和规律——即增从“心”旁来强化表现心理活动,却被绕来绕去硬生生解读出尴尬的鸡汤味道,着实令人哑然。不明基础理论,不明传承关系,不明演变规律,如此曲解穿凿,发论者不惧来者之滋口乎? 历史上类似这种穿凿解字的例子并不鲜见,早在东汉时代,许慎就批评过诸如“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之类的谬误。清代沈宗元所编《东坡逸事》亦记载了北宋大文学家王安石在从事文字研究实践时所闹出的一些笑话: “东坡闻荆公《字说》新成,戏曰:‘以竹鞭马为笃;以竹鞭犬,有何可 而由于王安石本人的影响力,竟不乏当世学者纷纷效仿类似“解字”之法,宋人王辟之在他的《渑水燕谈录》里对这种现象吐槽道:“末流多务新奇,浸成穿凿。”何九盈先生则评价得更为直接:“恐怕《字说》诸君也在末流之列吧。”2 王安石与苏轼 事实上节目之初,Y姓专家还举到了几个所谓“汉字设计大赛”中“经典作品”的例子,并借此阐发了对相关汉字的解读。如“怀”、“慢”等,以“怀”为例,设计先是以恋人间写有告诉对方“不念”字样的信笺呈现,进而认为当收到信笺者若有真心,则“不念”便成了“怀念”,倘无真心,则“不念”依旧为“不念”,Y姓专家顺势解读道“怀”是把“不”用心捂出来的。对于这种背景下的解读,我们不好以文字学的标准过分批判。但有一点需要提出的是: 这些可以被当作创新性质的设计来看待,而似不应过多贴上“汉字文化”的标签,因为它们是建立在一个独立于汉字原有体系的“全新”解读模式之上的。 而且我们丝毫不以为“懷”字在汉字原生态的解读体系中,其文化内涵有丝毫的逊色。“懷”之初文作“褱”,金文作“ 我们认为:学术是学术,脑洞是脑洞。不能为了有市场,而使得汉字文化意义的解读不从事实出发,却被鸡汤和故事绑架,这是汉字文明推广中很危险的倾向。试问难道脱离这种模式的解读,汉字的文化内涵就会打折扣么?它在文化创新与传播中的角色就会被边缘化么?相反,倘以上面这种颇令Y姓专家自得的设计为榜样,通过电视媒介的传播形成风气,简单粗暴地影响误导广大汉字文化爱好者的认知,那么这恐怕也极大地背离了节目本身的初衷。 ![]() 《文明之旅》剧照 ![]() 判断一类认知模式是否靠得住,主要在于它是否以广泛积累的科学经验或普遍真理为研究、解读基础,而不能带有随意性、非系统性和过分跳跃性。我们对科学认知的考量无外乎四点,一态度二观点三方法四材料。 态度上是严肃严谨、广泛汲取还是随意随性、闭门造车;观点上是有因可循、可论可证还是天马行空、过分立异;方法上是重事实、守规律、合逻辑、断妄牵还是脱离实际、自说自话、随意架构;材料上是实实在在、确凿可靠,还是空中楼阁、乖舛捏造。 王宁先生在《汉字构形学导论》一书的前言中认为: “汉字学到了走出象牙之塔的时候了。” 我们需要重视汉字学的推广普及工作,但任何时候这一工作都还是要以科学化的认知为先导。为知识的输出严格把关,这是推广者应具的自觉,也是一些节目制作方的义务。 说了这么多,最后还是把自己的一点感想概括为两句话作结尾吧:做学问须老老实实,搞推广要爱惜羽毛。 【注释及参考文献】 [1] 王 宁(2015) 《汉字构形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P12-13. [2] 何九盈(2005) 《中国语言学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P196. [3] 陈斯鹏(2004) “眔”为“泣”之初文说,《古文字研究》第25辑,北京:中华书局,P256-P260. [4] 李学勤(2012) 《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P932-933. 注:原文因格式需要稍有改动 责任编辑:夏宸溥 ![]() 文献语言学官网: http://wenxianyuyanxu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