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闲来无事,信马由缰,突访旧友。热茶一杯,清香袅袅,谈天说地,意酣情满,不觉开怀大笑。少时读书,看孔子赞曾皙之志:“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昔年不解,今恍然大悟,如先哲所言,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有余闲,有心情,有知己,然后有境界也。 2、孩子长大了,恋爱了,结婚了;而你却空巢了,退休了,无可避免又不能不接受的是:老了!走过花卉园门口的花鸟虫鱼市场,无意间听到两位老人的谈话:“闲得发慌。”“买个宠物养养,也算有个事。”是啊,那鸣叫的鸟,慢爬的龟,游动的鱼,像极了孩子,需要照料,可以成为寄托,是心血与岁月最好的见证! 3、风和日丽,外加无事,随意走走,转转,瞅瞅,就算有事。想想年轻时的“无事”,满是对学业对工作对命运的焦虑,分明无事却“有事”。看看当下的“有事”,吃饱穿暖,闲忙随己,貌似有事,实为没事找事,少几分无聊添一点儿有趣。无事,有事;有事,无事;一个“事”字,道尽人生,说尽悲喜,梦醒而已。 4、盛年闲来无事,如何?答曰:“修闲”。修闲不是“休闲”。休闲多指闲暇时间以“玩”的方式放松身心。修闲,实为一种修行,把“闲”作为一种财富“修”出人生的味道与境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给点阳光灿烂,没有阳光仍灿烂,是也。修闲,不是修禅,而是时刻准备着,在失望的日子积蓄希望,永不绝望。 5、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成大事者,必有一可贵气质“从容”: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胜不骄,败不馁,闲看庭前花落,轻摇羽扇城头。北宋程颢诗赞曰:“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6、几十年前的旧友突然一个个有了联络。书上说,这是人到中年的典型标志:有心,有情,有闲,不甘心在回忆中留恋逝去的青春,便企图在真实的生活里矫情地编织一点团聚的快乐。其实,过去的永远过去了,无论我们多么真诚地呼唤,都无法回到曾经的年华。停滞在几十年前的光阴里雾里看花今天的人,徒增伤感。 7、诗人海子畅想过,“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多少人心向往之,却无不沦为泡影。因为人性的弱点是更愿意为了将来的舒适而牺牲今天的梦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对多数人来说只是遥远的梦呓。等有钱了,等有闲了,等孩子长大了……貌似美丽正确的理由,实则是对梦想的戗灭。 8、心灵鸡汤,满是超尘脱俗余味悠长的哲思,入眼入心,由不得你不得不点头称是。闲来无事,翻翻看看,陶冶性情,开悟心智,在形而上的意义上宽慰一下疲惫身心,让自己平添一点阿Q式的坚强,倒也不失为麻痹心灵的良方。但是,若奉为圭臬,以此指导人生,则大错特错矣。须知:大道非常人所悟,东施效颦尔! 9、太忙,是种累,因为有点像驴子推磨,单调乏味;过闲,也是一种累,大抵缘于百无聊赖,无事生非。忙里偷闲,适可而止,才是人生的境界。一是充实。劳动者光荣,有创造就有成就感;二是惬意。大汗淋漓,方能体会身心轻健;张弛有度,文武之道也;三是开悟。动静之间,有无之中,平淡无奇的生活方有禅意。 10、如果知道何时会离世,人们都有可能改变自己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原因在于,人们拼命地存钱,为的是有一天能自由地使用与享受。至于这一天是何时?很少有人去认真思考,模糊笼统的结论大概是退休之后。从来没有人严肃地扪心自问:那时的你还有闲情与心情么?有闲未必有情。闲着等死,正是很多人的活法啊! 11、有闲人,往往自寻烦恼。忙了希望闲下来,闲了又闷得慌,便寻花问草,惹得一身骚气,甚至闹出惊天的事。所以,所谓淡泊,超然物外,那是经历大江大浪之后的宁静,是阅尽人间冷暖方可达到的境界,绝非读了几篇诗词歌赋,高唱一曲的潇洒,更不是故作深沉的伪君子风度。守住心,沉下情,方为大丈夫也! 12、忙,很烦人;真要闲下来,空落落的心情更让人受不了。细想想,忙与闲只是表象,蕴含的意义不同。小时候,哪个人会忙呢?长大后,哪个人愿意闲呢?肩上的责任越大,越不容易闲下来,忙的背后是责任,是一颗乐于承担的心。所以,很喜欢“忙里偷闲”这个词,有张有弛,有情有义,道尽了人生的情趣与乐趣! 13、多管一件事,多一些麻烦。无所事事,会闲得发慌。在忙与闲之间,如何求得一种平衡,做到张弛度,确是人生的一大学问。年少之时,发愤有为,自然免不了没事找事,勇敢尝试,跌倒了爬起来,还多了几分历练。人过中年,则不能有年少时的张狂,减压减负,顺势而为,当是智慧之举:光阴日少,拼得起输不起! 14、命运如潮水,有起有伏,有进有退;而每一次的起伏进退,都惊人的相似,似乎从原点回到了原点,令人感慨造化的无常与神奇。任尔雨疏风骤,我自闲庭信步。优雅地生活,需要的正是那种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笑看落花的情怀。胜不骄,败不馁,不是作秀,而是历经人情世态后的彻悟:英雄不问成败,却有归处。 15、戒、定、慧,乃研修佛法的必由之途,也是捷径与妙处。戒若自律,定为坚持,慧如圆融圆通,历此三阶段,可入天人合一、无碍无念之自由境界,那是源自无我的欢喜,可称之为大慈悲心。所谓修禅,实为修心。心有杂念,人有万欲,一生难得安宁。风来雨去,随它去;有闲一杯茶,无茶悟禅意。生若如此,潇洒。 16、少年怕“顺”,中年畏“闲”,老年惧“逆”。年少时太顺了,会滋长骄气,贻害一生。中年正是干事成事之事,若无用武之地,空耗光阴,徒增遗憾。人老了皆希望平安着陆,如果命运陡起风波,心理与身体难以承受,恐难长寿。人的一生,天若不遂人意,就得相信事在人为。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 17、世事苍茫,随缘而已——不是消极,而是悟出了一个理:人间之事,无人看得明白?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看不透,何不气定神闲?况且,许多事,关己,却未必由己,何苦纠缠不放?放手而去,心旷神怡,得一自在,怎不逍遥?上天有好生之德。世事轮回,物极必反;白云苍狗,有遇而安:浮生偷得日日闲,悠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