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康熙字典》总阅官、纂修官行历考实 虞万里
2017-04-29 | 阅:  转:  |  分享 
  
《康熙字典》總閲官、纂修官行歷考實

虞萬里



一、引言

《康熙字典》(下簡稱“字典”)編定、行世至今已近三百年。這三百年中,譽聲毀辭,

此起彼伏。方其頒行,官方奉爲“義例精詳,窮源正訛,統彙百代”之典,《四庫提要》譽

之爲“六書之淵海,而七音之準繩也”,一切文字點劃、音讀、義訓均以之爲凖。1稍行日

久,漸覺未能盡善,於是在私人著作中略作隱晦曲折的表示。2及乾隆四十二年王錫侯《字

貫》案之後,3士人噤若寒蟬,不敢言其非;道光七年王引之《字典考證》行世以來,學者

踴躍,相繼摘其謬。4漢字籀篆隸楷演變繁紊,古今字義、南北方音又復交互夾雜,要編纂

一部理想、完善的字典即在今日也難乎其難,更何況當初。但摒棄一切毀譽不論,一部字典

能够風行三百年,5它傳播漢字之形音義,普及傳統之漢文化,惠澤求知民衆的豐功偉績已



1撰寫《四庫提要》的陸錫熊寫過一篇《飭禁書寫俗文别字以正小學示》説:“恭惟御定《康熙字典》義

例精詳,窮源正訛,統彙百代,諸生自當祗遵恪守,無軼範圍。”(《寶奎堂集》卷六,道光己酉重刊本,

第3頁。)清代筆記、著作中動輒舉《康熙字典》爲點劃、音讀、義訓之準繩者隨處可見,不遑列舉。即

連刻本上也作爲招徠讀者的廣告詞,如慎詒堂《書經》扉頁有“遵依《康熙字典》,點畫無訛,校訂精刊,

其審音、葉韻、辨異、類句、圖考備載,誠善本也,識者鑑之”廣告語一條,其《禮記》扉頁有“遵依《康

熙字典》,點畫無訛,校訂精刊,誠善本也,識者鑑之”廣告語一條,皆以文字點畫遵依《字典》爲書籍

精善之標準。

2如汪由敦《松泉集》卷十四《恭讀御製雨獵篇》中論《雨獵篇》“儒冠著制候和門”句中“制”爲雨衣

一義,謂《字典》引《六書正訛》而實則出自《左傳》,因有“不知《字典》何以據《正訛》而不明征《正

訛》所引之《左氏》”之問。之後又附帶引及京兆試硃卷中“變本加厲”和“少雙寡二”二成語之出處,

而總結説“生吞稗販,剿説蓄疑,祗自貽悞耳”。指責之語極其婉轉隱晦。

3王錫侯《字貫》案始末,見故宮博物院文獻館所編《掌故叢編》,中華書局,1990年,第497~546頁。

4對《字典》的更正改撰,其實可以追溯到很早。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刊行後,即東傳日本,六十多

年後,日人都賀庭鍾、都賀枚春有《字典琢屑》一卷(安永九年刻本,1780年),那時國内正值《字貫》

案不久,所以鴉鵲無聲。道光七年王引之《字典考證》之後,日本山田清風對其作過增訂(《增訂康熙字

典》十五卷首三卷末二卷,有明治十八年渡邊氏刻本,1885年),石川英輔也有校訂本(明治二十五年博

文館重印明知十五年活字本,1892年),清代旗人英浩於光緒十九年(1893)撰《字典校錄》一卷刊行。

二十世紀以來,徐珂在《清稗類抄·經術類》中亦有指摘(中華書局,第八册,1986年),1936年黃雲眉

撰《清代纂修官書草率之一例——康熙字典》一文(原載《金陵學報》第六卷第二期,收入《史學雜稿訂

存》,齊魯書社,1979年,第242~254頁),1937年黃侃撰、黃焯記《論康熙字典之非》一文(《制言

半月刊》40期),1943年日人渡部溫刊行《康熙字典考異正誤》(昭和18年株式會社井田書店),1988

年王力先生又著成《康熙字典音讀訂誤》(中華書局),劉葉秋《中國字典史略》和錢劍夫《中國古代字

典辭典概論》都有專節評述,其他散篇文章更多,不具列。

5徐元誥、歐陽溥存《中華大字典》一出,收字數量和排版款式已經超過《康熙字典》,逮《漢語大字典》

行世,已翻開字典史新的一頁。但近一二十年來《康熙字典》被不斷影印和點校重排出版,仍然説明它在

民間有很大的影響。

毋庸置疑。今天如果能以理智的頭腦、冷靜的眼光,平靜的心態來剖析、研究《康熙字典》,

這不僅對《字典》本身,而且對其纂修過程及其得失,乃至漢語辭典編纂理論等都會有莫大

的借鑒作用。作爲一名辭典專業工作者,筆者曾經編纂過《漢語大詞典》《辭海》二十多年,

深知一部詞典編纂的成功與否,與編纂方針方法、材料搜集運用以及編纂人員專業學養有很

大關係。本文專就《字典》編纂的動因和纂修人員的行歷、專業涵養及他們傾注於《字典》

的精力作一番周邊的考察,以期引出《字典》是在怎樣的形勢下,在怎樣的隊伍中孕育纂修

而成,從而可使我們知道怎樣正確地去把握、研究《字典》。

二、《康熙字典》編纂動因

自宋初御纂《御覽》《廣記》《元龜》《英華》以來,歷代帝王多熱衷於修書,一以親

風雅,一以飾盛世,既廣收人心,又牢籠英才,實踐證明,這確實不失爲一項安邦定國的措

施。明太祖雖非文人,而黃佐説“洪武中,稽古右文,以開至治,故纂述之事,殆無虛日”。

其《翰林記》卷十三《修書》備載明代各朝君主敕編之書,僅洪武、永樂兩朝就無慮數十種。

6清初順治皇帝繼承這一傳統,有《易經通注》四卷、《御定內則衍義》十六卷等纂輯。康

熙登基,亦於萬機之暇,乙覽經史,御纂欽定,殆無虛日。編纂之機構爲三館,國史館是隸

屬於翰林院的一個機構,武英殿亦爲詞臣纂輯之地,故其掌控多在翰林院。康熙帝對翰林院

特別看重,曾諭敕吏部説:“國家設立翰林院衙門,原以儲養人才,嫻習文學,以備顧問編

纂之用。必淹貫經史,博極群書,方克諳練體裁,洞悉今古,敷詞命意,典贍弘通,悉登著

作之林,用佐右文之治,始爲稱職。”7翰林院承擔編纂任務天經地義,由來已久。《字典》

編纂始於康熙四十九年,梓成於五十五年,茲依紀年將《字典》前後所“親定”“御纂”各

書排次於下,以見一斑。康熙十六年,《御纂孝經集注》一卷成,敕編《日講四書解義》;

十八年,敕纂《欽定皇輿表》;十九年,《日講書經解義》十三卷成;二十二年,《日講易

經解義》十八卷成;二十四年,《御選古文淵鑑》六十四卷成,敕撰《大清一統志》;三十

八年,《欽定春秋傳説彙纂》三十八卷成;四十二年,《御定全唐詩》九百卷成;8四十四

年,敕纂《佩文齋書畫譜》;四十五年,《御定賦彙》一百四十卷、《御定佩文齋詠物詩選》

四百八十二卷成;四十六年,《御定歷代題畫詩》一百二十卷、《御定歷代詩餘》一百二十

卷、《御批通鑑綱目》五十九卷、《通鑑綱目前編》十八卷《外紀》一卷《舉要》三卷、《通

鑑綱目續編》二十七卷成;四十七年,《欽定佩文齋書畫譜》一百卷、《廣群芳譜一百卷》

成;四十八年,《皇清文穎》開始編纂,《御選四朝詩》二百九十二卷成;9四十九年,《欽



6參見筆者《有關〈永樂大典〉幾個問題的辨證》一文《纂修動機探賾》一節,《史林》,2005年第第6

期。

7《聖祖實錄》卷一百十九“康熙二十四年二月丁酉”。《清實錄》,第五册,第251頁上、下。

8《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七百八十八《翰林院》係此書於四十六年,内府刻本,第一百七十五册,第十

葉a。

9按,《四庫》本爲三百一十二卷。

定淵鑑類函》四百五十卷成。以上是《字典》開編以前所成之書,其中並不包括諸多“平定”

“紀略”和御製文集之類的書,10也省略了康熙時期始纂而未成的著作,11即此已有三千餘卷。

其他如始輯於四十三年的《御定佩文韻府》,五十年十月成書四百四十二卷。12《字典》

編纂期間,又有《欽定歷代紀事年表》二百卷(始於四十六年,成於康熙五十一年),《御

纂朱子全書》六十六卷、《御定曆象考成》四十二卷、《御定數理精蘊》五十三卷、《御定

星曆考原》六卷、《御纂律呂正義》五卷(均成於五十二年)、《御纂周易折中》二十二卷、

《御定月令輯要》二十四卷、《欽定詞譜》四十卷《御定曲譜》十四卷(均康熙五十四年)

相繼告成,又復近千卷。

以此觀康熙十六年以來,欽定、御纂之書卷帙超過四千卷,內容則上至天文星曆,下至

山川地理,中關人文歷史,遍及經史子集,可謂無所不包。而最直接導致聖祖要想編《字典》

的是《清文鑑》的纂修成功。清朝以滿族入繼大統,文字不同、語言不通,政策措施的施行

極爲不便。康熙十二年,聖祖特諭傅達禮曰:“滿漢文義,照字翻譯,可通用者甚多,後生

子弟,漸致差謬。爾任翰林掌院,可將滿語照漢文字彙,發明某字應如何用,某字當某處用,

集成一書,使有益於後學。此書不必太急,宜詳慎爲之,務期永遠可傳。”13康熙四十七年,

《御製清文鑑》二十卷《序目》一卷《總綱》四卷《後序》一卷由內府刊成,於是“所關尤

切”的漢文工具書便提到議事日程上來。14康熙四十九年三月乙亥(初十),聖祖諭大學士

陳廷敬等曰:

朕留意典籍,編定群書,比年以來,如《朱子全書》《佩文韻府》《淵鑑類函》

《廣群芳譜》並其餘各書,悉加修纂,次第告成。至於字學,並關切要,允宜酌訂一

書。《字彚》失之簡略,《正字通》涉於氾濫,兼之四方風土不同,南北聲音各異,

司馬光之《類篇》,分部或有未明;沈約之《聲韻》,後人不無訾議。《洪武正韻》

雖多駁辨,迄不能行,仍依沈約之韻。朕嘗參閱諸書,究心考證,凡蒙古、西域、洋

外諸國,多從字母而來,音由地殊,難以牽引。大抵天地之母音發於人聲,人聲之形

象寄於點劃。今欲詳略得中,歸於至當,增《字彙》之闕遺,删《正字通》之繁冗,

勒爲成書,垂示永久。爾等酌議式例,具奏。15



10如《御製親征平定朔漠方略》四十八卷、《御定三逆方略》六十卷等。

11如《日講禮記解義》二十卷、《日講春秋講義》六十四卷皆有成稿未刊,《皇清文穎》一百二十四卷,

康熙中聖祖詔大學士陳廷敬編錄未竟,世宗曾續輯亦未成,乾隆帝乃命詞臣斷自乾隆甲子而成稿。

12今所見散入《佩文韻府》各韻字之後的《韻府拾遺》一百十二卷,係康熙五十五年所成。

13見福格《聽雨談叢》卷十一,中華書局,1984年,第217頁。

14福格《聽雨談叢》卷十一云:“清字既定,乃詔修漢字彙,爲《康熙字典》一書。於是滿漢字學鹹備,

宇内操觚之士,始無魯魚亥豕之誤矣。”中華書局,1984年,第217頁。

15載《聖祖實錄》卷二四一《康熙四十九年正月至三月》,《清實錄》第六册,中華書局,1985年,第400

頁下~401頁上。按,雍正所編《聖祖仁皇帝庭訓格言》記載與此稍異,原文如下:“訓曰:朕自幼留心

典籍,比年以來,所編定書約有數十種,皆已次第告成。至於字學,所關尤切,《字彙》失之簡略,《正

字通》涉於汎濫,兼之各方風土不同,語音各異。司馬光之《類篇》,分部或有未明;沈約之《聲韻》,

後人不無訾議。《洪武正韻》多所駁辯,迄不能行,仍依沈韻。朕參閲諸家,究心考證,如我朝清文以及

諭旨下達之時,唯《廣群芳譜》已完成,其他三書尚未完全竣工,足見欽定纂修“殆無

虛日”之一斑。《字彙》自萬曆四十三年(1615)初刊後,不斷翻刻;16《正字通》自康熙

九年刊行之後,亦翻刻不斷。17二書都是私撰而一再翻刻,風行一時,且其書又不免有“簡

略”“氾濫”之疵;明代敕纂官修的《洪武正韻》亦因參與修纂之人多是江左士人,無法把

握中原雅音,故書雖經重修,仍無法頒行。作爲新朝盛世,重新編纂一部使“詳略得中,歸

於至當”,可以“垂示永久”的字典就刻不容緩了。

三、《字典》總閱官、纂修官行歷考實

上諭下達之後,《字典》班子何時組建而成,《實錄》、史志皆無記載,若參據當時各

人所務,正真運作最快也得在一二個月以後。按照清代內廷修書常規,“凡各館纂修書史,

掌院學士充正副總裁官,侍讀學士以下編檢以上充纂修官,亦充提調官。庶吉士亦間充纂修

官,典簿、待詔、孔目充收掌官。筆帖式充謄錄官,亦間充收掌官。??凡與纂諸臣至告竣

日已出館局者,仍許列銜。”18今《字典》前載總閱官二人,纂修官二十七人,纂修兼校刋

官一人,總計三十人。其傳見於《清史稿》者僅四人,並《清史列傳》計亦不滿十人。茲據

總集、文集、行狀、墓誌、年譜、筆記、方志、學案、家譜、年表、疑年錄等,爬梳史料,

勾稽纂修官之生平行歷。因各人見存史料多寡不一,本文不可能對纂修官之生平作具體完整

之引證描述,只能僅就其字里籍貫、生卒年、舉人進士及第年份、歷任要職、個人特長、留

存著作等予以考證,但對於他們在康熙四十九年至五十五年《字典》編纂期間的行歷予以特

別關注,以期對《字典》編纂過程中之內情有所揭示。

總閱官二人,張玉書與陳廷敬。



蒙古、西域、洋外諸國,多從字母而來,音雖由地而殊,而字莫不寄於點畫,兩字合作一字,二韻切爲一

音。因知天地之母音,發於人聲,人聲之形象,寄於字體。故朕酌訂一書,命曰《康熙字典》,增《字彙》

之闕遺,删《正字通》之繁冗,務使詳略得中,歸於至當,庶可垂示永久云。”宗旨相同,但説“命曰《康

熙字典》”,似乎編纂之前已有定名。考《庭訓格言提要》云:“《庭訓格言》一卷,雍正八年,世宗憲

皇帝追述聖祖仁皇帝天語,親錄成編,凡二百四十有六則,皆《實錄》聖訓所未及載者。”雍正在序中也

説“朕曩者偕諸昆弟侍奉宮庭,親承色笑,每當視膳問安之暇,天顏怡悅,倍切恩勤,提命諄詳,巨細悉

舉,其大者如對越天祖之精誠,侍養兩宮之純孝??圖書經史禮樂文章之淵博,天象地輿曆律步算之精

深??啟迪周詳,涵育薫陶,循循善誘”,可見這是雍正親承聖祖之言,非迻錄《實錄》予以改篡之文。

以此推之,康熙帝在諭群臣編纂之初,可能已有將《字典》冠以“康熙”之意。只是在諭旨下達時,群臣

尚未“酌議式例”,遑論書名,故只是在“視膳問安之暇”偶有所表,因而爲雍正所記錄。

16明末尚有陳長卿刻本、懷德堂刻本、青畏堂刻本,清初康熙年間有康熙四年真寂園刻本、十八年雲棲寺

刻本年、二十七年靈隱寺各種翻刻本。雍正以後更多,不具錄,見楊海清等《文字音韻訓詁知見書目》,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24~126頁。

17計有張氏弘文書院刊本、芥子園重鐫本、成萬材刊本、清畏堂刊本等,亦見楊海清等《文字音韻訓詁知

見書目》,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28頁。

18參見《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七百九十一《翰林院·考試·散館》,内府刻本,第一百七十五册,第二

葉。

原任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三級臣張玉書玉書字素存,一字京江,號潤浦。19江

蘇丹徒人。生於明崇禎十五年(1642),卒於清康熙五十年(1711),享年七十歲。《丹徒

縣誌》謂其“性端重,寡言笑,讀書過目成誦”,年“十六舉順治丁酉(十四年,1657)鄉

試”,20十八年(1661)辛丑科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康熙十五年擢國子監司業,

歷任侍講、左、右庶子,充日講起居官,加詹事府詹事,遷禮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

二十九年,拜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四十九年(1710),以疾乞休,有旨慰留。時編

纂《字典》諭旨已下,故榮任總閱官。五十年(1711)四月,奉命校閱正在編校中的《朱子

全書》。21五月,從聖祖幸熱河,疾不起,遂卒。聖祖“命大學士溫達會同翰林部院官員、

內務府總管往吊料理照漢禮衣斂,賜銀一千兩”,22親製挽詩,贈太子太保,謚文貞。充任

《佩文齋詠物詩選》(四十五年)、《佩文韻府》(四十九年)之彙閱官。其詩氣雄筆健,

格調蒼渾,卓然入唐人之室,人推爲“燕許大手筆”。23著有《力行齋集》(一作《文貞公

集》)十二卷,《扈從賜遊記》一卷,《昭代樂章恭記》一卷,《遊千頂山記》一卷,《外

國記》一卷等。24

原任經筵講官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二級臣陳廷敬廷敬初名敬,字子端,因館

選有同名,詔改廷敬,號午亭,別號説巖。25山西澤州人。生於明崇禎十二年(1639),26卒



19《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七、《清史列傳》卷十、《碑傳集三編》錄《國史館傳稿》、《詞林輯略》卷一、

《張文貞公年譜》、《丹徒縣誌》等均謂字素存,唯薑亮夫《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綜表》(《薑亮夫全集》

第十九卷,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39頁)謂號素存,不知何據。按,玉書長兄玉裁字禮存,號退

密。兄弟名字相應,當以字素存爲是。

20見《丹徒縣誌》卷二十六《名賢》,光緒五年刻本,第二十六至二十七葉。

21《聖祖實錄》卷二四六:“〔五十年四月癸亥〕又諭張玉書曰:朕所纂輯《朱子書》,見在李光地處校

勘,彼既有疾,汝可閲之。此是極切實緊要之書。須隨得隨刻,亟令告成。”(《清實錄》第六册,中華

書局,1985年,第438頁下)

22見《聖祖實錄》卷二四六,《清實錄》第六册,中華書局,1985年,第442頁下。

23見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卷七,光緒十二年刊本,第四葉a。

24另有《京江相公詩稿真跡》不分卷,1935年盋山精舍影印錢基博藏手稿本,附柳詒徵輯《張文貞公詩鈔》。

《張湘曉行述》一卷,康熙刻藍印本,《綏德馬如龍墓誌銘》一卷,康熙海甯查升抄本皆見《善本書目》。

25此號見鄭方坤所作《小傳》(《國朝耆獻類徵》卷七引,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影印本,1990年,第四册,

第162頁)。唐鑑《清儒學案小識》卷六《澤州陳先生》云:“先生諱廷敬,字説巖,號午亭。”(《國

學基本叢書》本,商務印書館,1935年,第177頁)按,《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七謂“字子端”,《清史

列傳》不載。先生名敬,則宜以“子端”爲字,此名字相應之理,説巖與敬不相應,宜爲别字或别號。張

維屏《國朝詩人徵略》卷四作“字子端,號説巖”,(《續修四庫全書》第1712册,第387頁。)《詞林

輯略》卷一作“號悅巖,又號午亭”(中央刻經院本,楊家駱主編《中國選舉史料·清代編》,鼎文書局,

1977年,第1283頁上),説、悅通用,應得其實。所傳《陳説巖詩》一書,猶《清史稿·藝文志》“《午

亭史評》二卷”(第152頁下)一類,皆以别號爲書名者。唐氏似誤。徐世昌《清儒學案》采唐氏之書而

不從其説,仍謂“字子端,號説巖”(北京中國書店,1990年第一册,第364頁),信矣。

26吳榮光《歷代名人(生卒)年譜》譜其生於崇禎十一年,故云年七十五歲(《疑年錄集成》第七册,北

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第1055頁),似誤。

於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27享年七十四歲。先生“六七歲後,塾師授句讀,見《左氏春

秋》,喜而竊誦之。嗣後見他古文無不然。家固多書,從兄庶常公尤好古,則從學之,盡發

所藏書縱觀之”。28順治十四年(1657)丁酉科鄉試舉人,29十五年(1658)戊戌科進士。選

庶吉士,散館即充會試同考官,尋授秘書院檢討。康熙八年(1669)遷國子監司業,十五年

(1676)擢內閣學士,充經筵講官,十六年、二十年兩次以內閣學士任掌院學士。30四十二

年(1703)授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凡朝廷纂輯大書,多領銜總成,如《三朝聖訓》《政

治典訓》《平定三逆方略》《皇輿表》《一統志》《明史》等,並充總裁官。康熙四十九年

三月下旨編纂《字典》,十一月以耳疾乞休。旋因張玉書卒、李光地病,復召入直辦事,31以

五十一年(1712)四月卒。聖祖命皇三子允祉率大臣侍衛奠茶酒,給銀一千兩治喪,令各部

院滿漢大臣往吊,並親製挽詩,賜祭葬如典禮,加祭一次,謚文貞。32充任《佩文齋詠物詩

選》(四十五年)、《佩文韻府》(四十九年)、《御選唐詩》(五十二年)之總閱官。廷

敬前後掌《字典》編纂約二十個月。著有《午亭文編》五十卷、33《三禮指要》一卷、《午

亭史評》二卷、《杜律詩話》二卷、其他或爲初刻、選刻之詩文集者有《河上集》二卷、《午

亭山人第二集》三卷、《參野詩選》五卷、《午亭詩集》一卷、《陳説巖詩》等。

纂修官:淩紹雯、史夔、周起渭等二十七人。



27錢大昕《疑年錄》謂其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卒(《疑年錄集成》第一册,第77頁),張維驤《疑年錄彙編》

襲錢説(《疑年錄集成》第四册,第609頁)。薑亮夫《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綜表》據《國朝耆獻類徵初編》

卷七、《清史列傳》卷九、《國朝先正事略》卷六、《清儒學案小識》卷六定亦其生於崇禎十二年,卒於

康熙四十九年。按,《類徵》卷七、《清史列傳》卷九皆云“四十九年十一月以耳疾乞休,允之。五十年

五月,大學士張玉書卒,李光地疾未愈,詔廷敬入直辦事。五十一年三月,疾劇,遣太醫院珍視。四月,

卒”。《綜表》蓋誤讀四十九年耳疾病乞休爲卒期。又錢保塘《歷代名人生卒錄》卷八謂“康熙五十一年

四月十九日卒,楊繩武撰碑”(《疑年錄集成》第六册,第78頁),據碑而錄,是得其實。

28見鄭方坤所作《小傳》,《國朝耆獻類徵》卷七引錄,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影印本,1990年,第四册,

第162頁上。

29曾國荃、張煦等《山西通志》卷七十一《貢舉七》,光緒十八年刻本,第十一葉a。

30史傳多僅記十六年一次,此據張廷玉《詞林典故》卷七所載,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第599册,第607頁下。

31《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七、《清史列傳》卷九、《國朝耆獻類徵》卷七皆泛言之。唯《實錄》記載此事

甚詳。《聖祖實錄》卷二四六:“〔康熙五十年五月丙辰〕吏部以大學士張玉書員缺,題請補授。得旨:

張玉書病故未久,此本著暫收貯,其大學士員卻俟回鑾後再奏。大學士李光地見在患病,原任大學士陳廷

敬係年老告休,令暫到衙門辦理事務。”(《清實錄》第六册,第444頁上)是張玉書五月卒,陳廷敬不

久即入閣辦事,《字典》編纂在前兩年中名義上都有總纂官領導。

32各書載聖祖派人弔唁、賻贈多無月日,唯《實錄》載之甚詳,錄之以備考。《聖祖實錄》卷二百五十:

“〔康熙五十一年四月壬申〕大學士陳廷敬故。遣皇三子允祉及大臣侍衛等往奠茶酒,命各部院滿漢大臣

往吊。??乙亥??御製《故之士大學士陳廷敬挽詩》一首,遣乾清門一等侍衛伍格、南書房翰林勵廷儀、

張廷玉齎賜,並給治喪銀一千兩。??〔五月戊申〕予故致仕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陳廷敬祭葬,又加

祭一次,謚文貞。(《清實錄》的六册,第475頁、476頁、478頁下)

33《販書偶記》有《尊聞閣集》八十卷,康熙間刻本,未見,不知與此五十卷本《午亭文集》之異同。

原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臣淩紹雯紹雯,字子文,號北堂。34浙江仁和人。生於明崇

禎十六年(1643),卒於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享年七十一歲。35康熙十六年(1677)

丁巳科舉人,二十七年(1688)戊辰科進士。36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康熙三十八年己卯

科鄉試任四川考官,37四十三年充日講起居注官,38四十四年乙酉科鄉試任陝西考官。39累官

翰林院侍讀學士、詹事府少詹事,康熙五十年九月,升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40出任《聖祖

仁皇帝親征平定朔漠方略》副總裁,《淵鑑類函》(四十九年)分纂。《浙江通志》謂其“甫

三歲,母朱氏口授《毛詩》,即成誦。少長,肆力於子史,秦漢唐宋大家之文窮流溯源,士

林推領袖焉”,41然不見有著作傳世。

原任日講官起居注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臣史夔夔字胄司,號耕巖。江蘇溧

陽人。史鶴齡子。生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42卒於康熙五十二年(1713),43享年五十三

歲。康熙二十年(1681)辛酉科舉人,44二十一年(1682)壬戌科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

編修。旋充二十四年乙酉科會試同考官,45二十八年以編修充日講起居注官,46三十八年出任



34紹雯號北堂見朱汝珍《詞林輯略》卷二(中央刻經院本,楊家駱主編《中國選舉史料·清代編》,鼎文

書局,1977年,第1291頁下),他處未載。

35紹雯《清史稿》《清史列傳》無傳,《聖祖實錄》卷二百五十三:“〔康熙五十二年(1713)二月癸亥〕

予故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淩紹雯祭一次。”是卒於該年,《浙江通志》卷一百九十謂“年七十一卒於官,

諭祭,馳驛歸葬”(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524册,第245頁上),與《實錄》

相合。以七十一虛歲上推,蓋生於崇禎十六年,若實歲則生於崇禎十五年。

36紹雯舉進士第,有軼事一則。《浙江通志》卷一百九十謂其“尤善國書”(244頁下)。王士禎《居易

錄》卷十一載:“殿試策例有規式,違式輒不得與上第。康熙戊辰,仁和淩紹雯少習清書,殿試對策遂用

清書、漢書兩體寫之,讀卷官奏請,上裁置二甲之末。”紹雯此種舉措,也招來譏議。陳康祺《郎潛紀聞

三筆》卷四《清漢合璧之殿試策》云:“大抵闈場應奉之作,令甲昭垂,不必獨爲其異。雄才邃學,揚聲

有期,側藝偏長,詭遇可恥。如紹雯者,設拘守常格,隨衆漢體,豈並此二甲未名亦不得耶?”(中華書

局,1984年,下册,第717頁。)

37法式善《清秘述聞》卷三,中華書局,1982年,第86頁。

38《浙江通志》卷一百四十三謂“兩充日講官,一教習庶吉士”(244頁下),考張廷玉《詞林典故》卷

七“皇朝日講起居注官題名”康熙四十三年下僅“淩紹雯,以中允充”一次(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9册,

第623頁下)。張廷玉康熙四十三年與紹雯同充日講起居注官,似不當漏略其行歷,疑《浙江通志》誤記。

39法式善《清秘述聞》卷三,中華書局,1982年,第86頁。

40見《聖祖實錄》卷二百四十七“康熙五十年九月甲寅”條,《清實錄》第六册,第452頁上。

41《浙江通志》卷一百九十,第524册,第244頁下。

42《江蘇藝文志·常州卷》著錄爲1661年~1713年(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82頁),袁行雲《清

人詩集敘錄》卷十七《東祀草》一卷下云:“卒於康熙五十二年,年五十三。”(文化藝術出版社,1994

年,第592頁。)不僅兩者相合,與《聖祖實錄》亦可互證。戴廷傑《戴南山年譜》卷七引《史務本堂支

譜》卷六張廷樞《耕巖公傳》謂生於順治十六年年五月初二日(第438頁)。未見《支譜》,存疑於此。

43《聖祖實錄》卷二百五十五:“〔康熙五十二年十二月辛卯〕禮部題兵部侍郎宋駿業、詹事府詹事史夔

故,應照例賜恤。”(《清實錄》第六册,第524頁下)

44見乾隆《江南通志》卷一百三十二《選舉志·舉人八》,《中國省志彙編》之一,臺灣華文書局印行,

1967年,第4册,第2243頁上。

45法式善《清秘述聞》卷十四,中華書局,1982年,第409頁。

46見張廷玉《詞林典故》卷七“皇朝日講起居注官題名”康熙二十八年下注,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9册,

第622頁下。

己卯科鄉試浙江考官,47五十年四月以詹事府少詹事充經筵講官,48旋又除詹事府詹事。49出

任《淵鑑類函》(四十九年)之分纂官。《溧陽縣誌》卷十三謂其“生平究心濂閩之學,躬

行自得,終身不見疾言遽色,爲世儒宗”。50《江蘇詩徵》卷九十七引《潤故》云:“宮詹

在館閣,凡稽古禮文、編纂著作,推爲巨手。扈從北巡,著《扈蹕集》;典試兩浙,著《樟

台集》;分理河工,著《觀濤集》;祭告南海,著《扶胥集》。”51今《扶胥集》一卷存,

他皆佚。另《溧陽縣誌·藝文志》載其《佩壺集》一卷,《江南通志》卷一百九十四載其《史

宮詹全集》,亦皆不存。

原任日講官起居注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臣周起渭起渭字漁璜,號桐壄。52先

世江西廬陵人,明洪武間有爲官貴州新貴者,遂著籍。生於康熙四年(1665),卒於康熙五

十三年(1714),享年五十歲。53康熙二十六年(1687)丁卯科貴州解元,三十三年(1694)

甲戌科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檢討。四十三年參與《皇輿表》之修纂,明年典試浙江鄉試。

54四十九年擢侍讀,奉命修《淵鑑類函》,充校錄官,旋簡放順天學政。55五十一年,學政任

滿還京,56擢侍讀學士,充日講起居注官。五十二年四月,升詹事府詹事,57十天後即奉命致

祭東嶽泰山等處,58五月十日“之浙江江南祭夏禹王陵明太祖陵”,兼閱兵江淮,遍行賞賚,

59入冬回京,勞累成疾,不久卒於官。毛奇齡序漁璜詩集云:“貴陽周先生以掞天之才,力

持大雅,其於四術六教,凡與經學有發明者,悉究極根柢,不詭流俗。而至於爲詩,則興比



47法式善《清秘述聞》卷十四,中華書局,1982年,第84頁。

48見張廷玉《詞林典故》卷七“皇朝經筵講官題名”康熙五十年四月下注(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9册,

第617頁上)。《聖祖實錄》卷二百四十六“〔康熙五十年四月庚午〕”同。(《清實錄》第六册,第439

頁上。)

49見《聖祖實錄》卷二四六“康熙五十年七月壬午”條。(《清實錄》第六册,第450頁上。)

50嘉慶十八年修《溧陽縣誌》卷十三《儒林》,第318頁下。

51《江蘇藝文志·常州卷》引,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82頁。

52陳田《周漁潢先生年譜》“璜”作“潢”,並謂“一字桐壄”,其《黔詩紀略後編》則作“璜”,仍以

“桐壄”爲字。《桐壄詩集》其他序跋及《詞林輯略》卷二均作字“漁璜”,號“桐壄”。按,先生名起

渭,字桐壄,蓋用姜太公渭濱釣魚之典,故當是“璜”字無疑。桐壄與名無關聯,必是别號。

53陳田《周漁璜先生年譜》據先生門人方文輈《書桐壄詩集後》所記,推其生於康熙四年九月二十五日,

卒於五十三年秋。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七十一輯,臺灣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66年。

54《清秘述聞》卷三“浙江考官”下云:“檢討周起渭字於璜。”(第93頁)是散館後十年未升遷。又“於

璜”係“漁璜”之誤,《述聞》同卷丁卯科貴州鄉試下解元名作“漁璜”。

55陳田《年譜》云是年四月,簡放順天學政。《聖祖實錄》卷二百四十二:“〔四十九年五月乙丑朔〕以

翰林院侍讀周起渭提督順天學政。”繋於五月(《清實錄》第六册,第406頁上),當從《實錄》月日。

至《述聞》卷九謂“周起渭??四十六年以詹事任直隸學政”(316頁),漁璜升詹事在五十二年,《述

聞》此處有誤,陳田未見《聖祖實錄》,亦謂“年與官皆誤”,説是。

56陳汝楫《桐壄詩集序》(咸豐八年刻本卷首原序)謂“辛卯(康熙五十年)冬,公以學使將竣,補考宣

化、永平歲試,遂相招同行”,是還京當在五十一年矣。

57《聖祖實錄》卷二百五十四:“〔康熙五十二年四月己未〕升翰林院侍讀學士周起渭爲詹事府詹事。”

(《清實錄》第六册,第517頁上。)

58參閲《萬壽盛典初集》卷十三《典禮三·祭告一》,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653

册,第154頁下。

59參閲《萬壽盛典初集》卷十四《典禮三·祭告二》,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53册,第156頁下。

互進,情文兼生。古可追魏晉,而今體聲律總不出神、景、開、大之間。昔所稱風雅之宗,

領袖群彥者,非先生與?”60可謂推崇備至。著有《桐埜詩集》四卷、《介眉集》一卷等。

太僕寺卿加二級臣王景曾景曾字岵瞻,一字霽巖,號枚孫。61順天宛平人。生卒年不

詳。王熙孫。康熙三十八(1699)年己卯科舉人,三十九年(1700)庚辰科進士。62選庶吉

士,散館授檢討。康熙四十七年戊子科鄉試出任江南考官,63明年,以檢討充日講起居注官,

64五十一年,升通政使司右通政,65五十三年三月,升爲太仆寺卿。66雍正元年改禮部左侍郎,

三年罷。67出任《御選宋金元明四朝詩》(四十八年)之纂選官和校勘官,《淵鑑類函》(四

十九年)之校錄官。著作無考,左光鬥七孫女左如芬《纕芷閣遺稿》一卷後有其跋文一篇,

時康熙二十二年,蓋在未第之前。68

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加一級臣梅之珩之珩字左白,號月川。江西南城人。

生於清順治六年(1649),卒於雍正十二年(1734),享年八十五歲。69康熙二十年(1681)

辛酉科江西解元,70二十四年(1685)乙丑科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檢討。歷官中允、侍

講學士、詹事府少詹事。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會試以檢討任同考官,71四十四至四十五年出



60毛奇齡《桐壄詩集序》,咸豐八年刻本卷首原序。按此序作於康熙四十七年,蓋漁璜手定詩稿而請序者。

61“一字霽巖,號枚孫”見朱汝珍《詞林輯略》卷二載,第1295頁下。

62見李鴻章、黃彭年等《畿輔通志》卷四十二、卷四十(續修四庫全書,第629册,第614頁上、第531

頁下),《詞林典故》卷八進士第同(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9册,第644頁上)。

63《清秘述聞》卷四,中華書局,1982年,第98頁。

64張廷玉《詞林典故》卷七,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9册,第624頁上。

65《萬壽盛典初集》卷三十三:“康熙五十一年??通政使司右通政王景曾爲讀卷官。”(文淵閣四庫全

書,第653册,375頁下)時已升任該職。

66《聖祖實錄》卷二百五十八:“〔康熙五十三年三月丁未〕升左通政王景曾爲太仆寺卿。”(《清實錄》

第六册,第550頁下)《詞林輯略》卷二謂“官至禮部侍郎”(楊家駱主編《中國選舉史料·清代編》,

鼎文書局,1977年,第1295頁),不知在何年。

67見錢實甫《清代職官年表·部院漢侍郎年表》(中華書局,1980年,第一册,第590~591頁),按此

王氏遲至雍正三年尚在。

68見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九,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26頁左。柯氏云稿藏南京圖書

館,未見。

69梅之珩生卒年史志不載,乾隆十六年其子梅廷對撰《月川公享堂碑記》云其“壽躋八十有五而考終”。

(文載《南城東河梅氏族譜》,見網頁http://blog.sina.com.cn/meihuaxiao),同治《南城縣誌》卷八

之二小傳亦謂“晚年優遊林下,汲引後學,書史自娛,年八十五卒”。(《中國地方誌集成·江蘇府縣誌

輯》第55册,江蘇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巴蜀書社,1996年,第454頁上)皆未明其生年,《江西南

城梅氏宗族脈絡》記其順治己丑生,雍正癸丑卒(西元1649年——1734年),見梅花笑博客網

(meihuaxiao.blog.hexun.com)。

70《江西通志》卷五十六《選舉八》載其名於辛酉年鄉試之首(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14册,第836頁下),

《月川公享堂碑記》謂“於康熙辛酉科領鄉薦第一”,《清秘述聞》卷二同(第56頁)。

71《清秘述聞》卷十四,第410頁。

任順天學政,72五十二年以詹事府詹事出任河南鄉試正考官,五十三年出任江南鄉試正考官。

73志稱其“家貧,刻志勵學……湛深經術”。出任《淵鑑彙涵》(四十九年)之校錄官,《詩

經傳説彚纂》(雍正五年)之南書房校對。74雍正元年(1723)致仕。著有《西清珥筆》、《古

今近體詩》十卷、《一畝居古文》八卷、《侍讀制藝稿》等。75

日講官起居注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加四級臣蔣廷錫廷錫字楊孫,號西

穀,一號酉君,又號南沙。江蘇常熟人。伊子,陳錫弟。生於康熙八年(1669),卒於雍正

十年(1732),享年六十四歲。康熙三十八年(1699)己卯科舉人,76四十二年會試下第,

詔以與何焯、汪灝一同殿試,賜二甲進士。選庶吉士,未散館即授編修。歷左、右春坊贊善、

侍講、侍讀學士,少詹事,五十六年(1717)擢內閣學士,六十年(1721)充經筵講官。雍

正元年(1723)遷禮部侍郎,調戶部,四年晉尚書,六年拜文華殿大學士,仍兼理戶部事,

77加太子太傅。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出任會試同考官,五十七年分主《古今圖書集成》纂務,

雍正間數次出任鄉會試考官。78卒謚文肅。前後出任《佩文齋詠物詩選》(四十五年)之編

輯官,《淵鑑類函》(四十九年)、《御定歷代紀事年表》(五十年)、《御選唐詩》(五

十二年)、《分類錦字》(六十一年)之校勘官,《佩文韻府》(五十年)之纂修兼校勘官,

《御纂周易折中》(五十四年)之南書房校對,《萬壽盛典初集》(五十五年)之總裁官,

以及《詩經》《書經》《春秋》諸書傳説彙纂和《子史精華》等南書房校對。79工詩善畫,

研通經史。著有《尚書地理今釋》一卷,《條奏疏稿》二卷,《青桐軒詩集》六卷,《坡山

集》一卷,《片雲集》一卷,《西山爽氣集》三卷,《秋風集》一卷;編有《文武淵源》十

六卷。80



72梅廷對《月川公享堂碑記》謂“丙戊提督順天全省學政”,丙戌爲康熙四十五年,錢實甫《學政年表》

三十九年空缺,列梅氏於四十四年,謂以侍讀學士兼(《清代職官年表》第四册,第2631頁),結合碑記,

似梅氏至少連任二年,即四十五年丙戌亦兼任順天學政。《清秘述聞》卷九謂其三十九年以諭德任直隸省

學政(316頁)。按,康熙三十九年爲庚辰,與碑記及錢氏所記不同,錄此備考。

73分别見《聖祖實錄》卷二百五十二、卷二百五十九(《清實錄》第六册,第500頁下、558頁下),《述

聞》卷四同。按五十二年鄉試二月舉行,各省考官必須預先確定,故《聖祖實錄》記於五十一年十二月辛

未,《萬壽盛典初集》卷三十三載:“〔五十一年〕十二月十九日,禮部密題請陜西、江南、河南三省主

考官,本月二十二日欽點??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梅之珩、翰林院編修阿克敦爲河南主考官。”

(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53册,第368頁下。)二十二日即辛未,與《聖祖實錄》記載相合。

74《江西南城梅氏宗族脈絡》記其“纂修《三朝國史》、《周易折衷》、《毛詩(詩經)》、《春秋》、

《朱子全書》、《淵鑑彙涵》、《廣群芳譜》、《康熙字典》”,今核《周易折衷》、《春秋》、《朱子

全書》、《廣群芳譜》等書皆無其銜名,或僅部分參加,未始終其事。

75同治《南城縣誌》卷八之二小傳所載,《中國地方誌集成·江蘇府縣誌輯》第55册,第454頁下。

76見《江南通志》卷一百三十三《選舉志·舉人九》,《中國省志彙編》之一,第四册,第2250頁上。

77錢實甫《大學士年表》列於雍正六年、七年“文淵閣大學士”,《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册,第41頁。

78見法式善《清秘述聞》卷十四,第421頁、第135頁、第144頁。

79《書經傳説彙纂》《詩經傳説彙纂》《春秋傳説彙纂》等書雖成於雍正,但都是康熙時就有規劃並逐漸

積累的欽定敕纂書。

80此書雍正六年輯成,清抄本藏南京圖書館,武作成《清史稿藝文志補編》誤作“文武淵海”。

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讀學士加三級臣陳璋璋字鏞庭,或作鍾庭。81江蘇長洲人。生

卒年不詳。康熙二十九年(1690)庚午科舉人,82康熙三十三年(1694)甲戌進士。選庶吉

士,散館授編修。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會試任同考官,83四十八年以編修充日講起居注官,84

五十一年以翰林院侍講學士提督順天學政。85出任《御選宋金元明四朝詩》(四十八年)纂

選官,《淵鑑類函》(四十九年)校錄官。著有《東冶集》,今不傳。

翰林院侍讀學士加一級臣汪漋漋字岵懷,號荇洲,86安徽休寧人,寄籍湖北江夏。生

於康熙八年(1669),卒於乾隆七年(1742)八月,享年七十四歲。87康熙三十二年(1693)

癸酉科舉人,88三十三年(1694)甲戌科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三十九年充庚辰科

會試同考官,五十一年充壬辰科會試副考官,89五十二年充浙江鄉試正考官,90五十三年以翰

林侍讀學士提督浙江學政。91雍正二年,升詹事府少詹事,三年,擢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81《江蘇藝文志·蘇州卷》引《吳縣誌·藝文考三》作“鏞庭”,《同治蘇州府志》卷八十八《人物十五·

陳學洙附璋》作“璋字臨湘”,《清秘述聞》卷十四同,《詞林輯略》卷二亦作“字臨湘,號鍾庭”。按,

以“臨湘”爲“璋”之字義不若“鏞庭”切合,疑爲其號,存此備考。

82見《江南通志》卷一百三十二《選舉八·舉人》,《中國省志彙編》之一,第四册,第2245頁下。

83見法式善《清秘述聞》卷十四,第416頁。

84見張廷玉《詞林典故》卷七,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9册,第622頁上。

85此據《聖祖實錄》卷二百四十九(《清實錄》第六册,第472頁上)《清秘述聞》卷九謂“四十八年以

侍講學士任直隸省學政”(第316頁)與《實錄》不符。按《述聞》卷九陳璋前有“李鳳翥字雲麓,江西

建昌人,康熙丁丑進士,四十八年以侍講任”一條,同年不可能放二人任同地學政,《述聞》此處有誤,

今不從。

86《清史列傳·大臣畫一傳檔正編七》謂字“荇洲”,法式善《清秘述聞》卷四、《廣西通志》卷五十七

載其字“岵懷”。考《詞林輯略》卷二謂“字岵懷,號荇洲”(楊家駱主編《中國選舉史料·清代編》,

鼎文書局,1977年,第1293頁上),今從之。

87光緒《重修安徽通志》卷一百八十六謂“以老乞休,卒年七十四”。《中國省志彙編》之三,臺灣華文

書局印行,1967年,第五册,第2127頁。

88《湖廣通志》卷三十六《選舉志》謂其“武昌籍,徽州人”,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32册,第394頁下。

89此據《清史列傳》卷十七、《國朝耆獻類徵》卷六十五,法式善《清秘述聞》卷十四不載。

90《聖祖實錄》卷二百五十二繋於五十一年十二月乙丑,蓋以前一年年末奏請聖祖批復(《清實錄》第六

册,第500頁上),《萬壽盛典初集》卷三十三記載爲“十二月十六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53册,

第368頁上),兩書所載相合。

91《聖祖實錄》卷二百五十七載:“〔康熙五十二年十二月甲午〕以翰林侍讀學士汪漋提督浙江學政。”

(《清實錄》第六册,第544頁上。)此係先一年年底聖祖之批復,則任事當在五十三年。《浙江通志》

卷一百二十一謂五十二年任(第522册,第235頁上),則在聖祖批復以前,似無是理。《清秘述聞》卷

四“浙江學政”下五十一年任有二人,一爲宋至字山言,一爲汪漋,而承接的是馬豫字觀我五十九年以侍

講任(第332頁)。一年中不可能有二人同時任學政,必誤。《清史列傳》卷十七、《國朝耆獻類徵》卷

六十五皆謂汪漋“五十二年提督浙江學政,五十三年留學政任,五十六年再留學政任。五十九年任滿回

京”。學政一般任期爲三年,汪若連任二屆,似應是五十三年至五十五年,五十六年至五十八年,五十九

年回京。此與《安徽通志》“再任學政”語相合(見光緒《重修安徽通志》卷一百八十六)。如是則正是

五十三年年初始任,與《聖祖實錄》記載相合。故《清史列傳》《類徵》所謂“五十二年提督浙江學政”

一語似應爲“五十三年提督浙江學政”,而“五十三年留學政任”一語似羨。錢實甫《學政年表》亦繋於

五十二年下(《清代職官年表》第四册,第2635頁),不確。

累官至廣西、江西巡撫,終大理卿。充任《廣群芳譜》(四十七年)之編校官,《淵鑑類函》

(四十九年)之校錄官。編有《白嶽凝煙》(吳鎔繪)一書。

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講學士加二級臣勵廷儀廷儀字令式,號南湖。92直隸靜海人。

勵杜訥子。生於康熙八年(1669),卒於雍正十年(1732),享年六十四歲。93康熙三十八

年(1699)己卯科舉人,三十九年(1700)庚辰科進士。選庶吉士,明年丁母憂,四十一年

特命在南書房行走。四十三年授編修,尋又丁父憂,服闋,充日講起居注官。四十五年,遷

右中允、侍讀學士。五十一年壬辰科會試任同考官,94五十六年擢內閣學士,六十一年充經

筵講官、翰林院掌院學士,雍正元年擢刑部尚書。後數數因事革職留任、降級。復又條疏議

政,部議施行,於雍正七年加太子少傅,九年遷吏部尚書。雍正十年五月以病乞休,旋卒,

賜祭葬如例,謚文恭。乾隆六年入賢良祠。先後出任《佩文齋詠物詩選》(四十五年)之編

輯官,《佩文韻府》(四十九年)纂修兼校勘官,《淵鑑類函》(四十九年)、《御定歷代

紀事年表》(五十年)、《御選唐詩》(五十二年)、《御定月令輯要》(五十五年)《分

類字錦》(六十一年)之校勘官,以及《詩經》《書經》《春秋》諸書傳説彙纂和《子史精

華》等南書房校對。著有《雙清閣詩稿》八卷。

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講學士加五級臣陳邦彥邦彥字世南,一作思南,號匏廬,匏

廬道人(《烏衣香牒》署),又號春暉,晚自稱春暉老人。浙江海寧人。少孤,由伯父陳元

龍撫養。生於康熙十七年(1678),卒於乾隆十七年(1752),95享年七十五歲。康熙四十

一年壬午(1702)科舉人,96四十二年(1703)癸未科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入直

南書房,升侍講,五十三年四月以侍講充日講起居注官。97雍正時曾革職回鄉,98乾隆九年十

年以侍讀學士充日講起居注官,官至禮部侍郎。工書,尤善小楷,宗法二王,深得董其昌筆



92《畿輔通志》卷七十二本傳、《清史稿》卷二百六十六《勵杜訥傳附》謂其字南湖,《清秘述聞》卷五、

卷十四均言字令式。按字令式與名廷儀義相應,南湖與廷儀無必然聯繫,或爲其號。唯《詞林輯略》卷二

作字“式令”(第1295頁上),恐誤倒。

93《畿輔通志》卷七十二本傳(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05册,第746頁下)謂其年六十四卒,《清史列傳》

卷十三載:“〔雍正〕十年五月,以病乞休,上慰留之。閏五月,卒。”《靜海縣誌》午集《人民部》本

傳亦謂“十年卒”,上推當生於康熙八年。薑亮夫《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綜表》卷十九據張廷玉《澄懷園集》

定其生卒年同。

94法式善《清秘述聞》卷十四,第421頁。

95參見《海甯渤海陳氏宗譜》卷九。

96見《浙江海寧州志》卷八《選舉上》“舉人”下。乾隆四十年修、道光二十八年重刊本,臺灣成文出版

社,1983年,第1268頁。

97《聖祖實錄》卷二百五十八,《清實錄》第六册,第553頁上。張廷玉《詞林典故》卷七,文淵閣四庫

全書,第599册,第624頁下。

98《世宗憲皇帝上諭内閣》卷四十三:“〔四年四月二十一日〕陳邦彥平日行止不端,卑污下賤,今遵旨

作詩,又謬誤舛錯。陳邦直爲人輕浮,而詩亦乖謬。陳邦彥、陳邦直俱著革職,發回原籍,令地方官約束,

不得出境生事。”(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14册,第383頁下。)陳於五年捐資助巡撫李衛、馬日炳抗防

開浚河堰。見乾隆《浙江通志》卷五十三,第520册,第405頁下。

意,晚年所作幾可亂真。99供奉內廷,常奉命校讀御製碑版文,並奉敕繕寫。《御製日講禮

記解義序》《御製康熙字典序》及御製諸作多出自其手筆,書名盛極一時。其書法有《春暉

堂書課》傳世。先後出任《御選宋金元明四朝詩》(四十八年)、《淵鑑類函》《佩文韻府》

(均四十九年)、《御定歷代紀事年表》(五十年)《御定月令輯要》(五十五年)、《分

類錦字》(六十一年)之校勘官,《御選唐詩》(五十二年)校勘兼繕寫官,《萬壽盛典初

集》(五十五年)之總裁官,《御纂周易折中》(五十四年)、《欽定春秋傳説彙纂》(六

十年)南書房校對。著有《墨廬小稿》、《春駒小譜》二卷、《烏衣香牒》四卷、《春暉堂

集》,今存《匏廬公日記不分卷》(康熙四十五年至雍正十三年)稿本,甚珍貴。康熙四十

六年獨立奉勅編《御定歷代題畫詩類》一百二十卷。

翰林院侍讀學士臣張逸少逸少字天門,號青山。江蘇丹徒人。張玉書長子。生年不

詳,卒於乾隆十三年(1748)。100康熙二十六年(1687)丁卯科舉人,101康熙三十三年(1694)

甲戌科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放山西壺關縣知縣,102擢秦州知州,特旨召授翰林院編修。103

四十五年丙戌科會試出任同考官,五十一年正月擢爲侍讀學士,104五十四年提督順天學政。



99陳康祺《庸閑齋隨筆》卷九:“家匏廬宗伯書得香光神髓,自少至老,日有書課,臨摹至千萬本,人往

往取公書截去“某人臨”數字,即以贗香光書,售得善價。收藏家多不能辨。聖祖最喜香光字,遇外吏進

呈之本,有疑似者,輒爲沉吟曰:“其陳邦彥書耶?”高宗嘗出内府香光真跡數十軸,召公詢曰:“内中

孰爲汝所書者?”公審視良久,叩首謝,亦竟不能自辨也。”

100逸少生年不詳,以其爲玉書長子,玉書生於1642年,若以二十二歲生,則逸少生於1664年前後,如此

則其中舉時年二十三四歲,而卒時年八十餘矣。

101見《江南通志》卷一百三十二《選舉志·舉人八》,《中國省志彙編》之一,第四册,第2244頁下。

102按,王士禎《居易錄》卷二十八:“〔三十六年七月〕二十五日,甲戌科庶吉士汪倓等散館,試於乾清

門。辛未科探花黃叔琳、甲戌科狀元胡任輿、探花顧悅履已經授職外,授編修檢討者二十人。科道:吳甫

生、江球二人;部曹:拉都立、林文英二人;以知縣用:張壽峝等六人。”下注:“壽峝,辛未科庶吉士。

内張逸少,大學士玉書子;陳豫朋,戶部尚書廷敬子。”又《山西通志》卷八十一《職官九》:“張逸少,

江南丹徒人。進士,康熙三十七年任。”蓋七月下旨,明年上任。

103逸少回京授編修,乃父親大學士張玉書之奏啟(《清史稿·選舉制三》,中華書局,1976年,第3165

頁),然特旨召授時間史闕無載,據法式善《清秘述聞》卷十四“同考官二”載:“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

會試,??編修張逸少字天門,江南丹徒人,甲戌進士。”(第418頁)是四十五年已在翰林院任編修,

《山西通志》卷八十一壺關縣下列張逸少於三十七年任知縣,緊接便是“安於仁,直隸祁縣人,進士,康

熙四十二年任”,則逸少調回翰林院當在三十八年至四十一年之間。又朱彭壽《舊典備徵》卷四《文人榮

遇》:“翰林官居文學侍從之職,恩禮優渥,體制尊崇,故士人爭以身到玉堂爲榮遇,其有未經館選特授

清班,大都博學工文或皓首窮經之士,時論尤豔稱之。按本朝二百餘年來,由他官改授翰詹及國學者:康

熙九年,杜鎮以刑部主事授翰林院編修;??三十□年,張逸少以甘肅秦州知州授翰林院編修。”(中華

書局,1997年,第102頁。)“三十”而遺其幾年,以此推之,必在三十八、三十九年之間,則逸少一任

未滿即召回,或亦以父恩故也。

104《詞林典故》卷四:“五十一年正月,擢原任大學士張玉書子編修張逸少爲翰林院侍讀學士。”(文淵

閣四庫全書,第599册,第511頁下。)《清史稿·本紀八》作“五十一年壬辰春正月丙午,擢編修張逸

少爲翰林院侍讀學士,故大學士張玉書之子也。”(《清史稿》第二册,第281頁。)逸少父玉書卒於五

十年五月以後不久,半年後有此恩旨。三個月後〔康熙五十一年四月壬申〕,因熊賜履年老賜子官,上諭

中論及張英、張玉書之子“俱已擢用”之語,此即指正月之恩旨。(《聖祖實錄》卷二百五十,《清實錄》

105充任《淵鑑類函》(四十九年)之校錄官,《廣群芳譜》(四十七年)之編校官。著有《學

士文稿》《青山詩集》,皆佚,《京江耆舊集》卷四存詩四首。106

原任翰林院侍讀加一級臣潘從律從律字夏聲,號雲岫。107江蘇溧陽人。生卒年不詳。

康熙二十三年甲子科舉人,108康熙三十年(1691)辛未科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109

三十六年丁丑科會試充同考官,110五十一年以編修任陝甘提學道。111其升侍讀應在回翰林院

後不久。充任《全唐詩》(四十五年)校對官,《淵鑑類函》(四十九年)校錄官。著有《放

眉集》一卷,佚。

原任翰林院侍讀加一級臣朱啟昆啟昆字我裕,號敬齋。112湖廣漢陽人。生卒年不詳。

康熙二十年(1681)辛酉鄉試舉人,113康熙三十六年(1697)丁丑科進士。114選庶吉士,散

館以學業未優,仍留館教習。115其授編修,似當在此後數年中。四十四年出任乙酉科鄉試雲

南考官,116其升任侍讀,似當在五十二年之後,117而不數年過世。充任《淵鑑類函》(四十



第六册,第478頁上。)然《清史列傳》卷十《張玉書傳附逸少傳》謂“五十二年二月,奉旨:“大學士

張玉書久任機務,小心恪慎,懋著勤勞,朕追念難忘。伊唯有一子張逸少,著從優升翰林院侍讀學士,以

示朕眷篤舊臣之意。”(中華書局,第三册,第703頁。)《清史稿·張玉書傳》亦謂“五十二年,上念

舊勞,擢其子編修逸少爲侍讀學士”。(中華書局,第33册,第9961頁。)所記年份皆誤,而《清史稿》

紀、傳亦互相矛盾。

105《聖祖實錄》卷二百六十六:“〔康熙五十四年十一月甲午〕以翰林院侍讀學士張逸少提督順天學政。”

(《清實錄》第六册,第611頁上。)此有明文記載。法式善《清秘述聞》卷九謂“五十三年以侍講任”,

次其後之吳士玉字荊山者“五十六年以内閣學士任”(第316頁),仍空五十四、五十五年之職,錢實甫

《學政年表》亦列於五十四、五十五二年,並謂於五十五年十一月革職(《清代職官年表》第四册,第2636

~2637頁),故信從《實錄》列於五十四年。

106見《江蘇藝文志·鎮江卷》,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1頁。

107《江蘇藝文志·常州卷》(第1085頁)據嘉慶《溧陽縣誌·藝文志》謂字夏聲,法式善《清秘述聞》

卷十一、卷十四均著其字謂“雲岫”。按,夏聲與名“從律”相應,則雲岫當爲其號。

108《江南通志》卷一百三十二《選舉志·舉人八》,《中國省志彙編》之一,第四册,第2244頁上。

109陳康祺《郎潛紀聞初筆》卷十二《召翰苑諸臣番上應制》:“康熙甲戌(按指三十三年,1694)夏五月,

召翰苑諸臣番上應制??閏五月初一日,編修楊中訥、姚宏緒、潘從律、張瑗、王奕清入直。”是時已署

編修,是必散館時所授。(中華書局,1984年,上册,第251頁。)

110法式善《清秘述聞》卷十四,第413頁。

111《陝西通志》卷二十三《職官四·本朝文職·總督陜西部院》(《中國省志彙編》之十五,第二册,第

667頁下)、《甘肅通志》卷二十八《皇清文職官制》(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58册,第56頁上)見載。

按,《萬壽盛典初集》卷十“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十八日萬壽聖節謹奉表稱賀者”“督撫學政諸臣”下有“提

督陝西學政潘從律”(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53册,第122頁上),可見其五十二年尚在任上。錢實甫《學

政年表》繋於五十年下,謂以侍讀學士兼(《清代職官年表》第四册,第2634頁),或正一任三年之數。

112號敬齋見《詞林輯略》卷二,第1294頁上。

113見《湖廣通志》卷三十六《選舉志·皇清舉人》,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32册,第392頁上。

114錢實甫《清代職官年表》謂其三十一年庶吉士(中華書局,第四册,第3151頁),恐不確。

115福格《聽雨談叢》卷六《庶吉士散館》:“丁丑科散館,庶吉士徐樹本(故大學士元文子)等二十五人,

俱授翰林編檢,朱啟昆等六人,仍留館教習。”中華書局,1984年,第134頁。

116法式善《清秘述聞》卷三,第96頁。

117按《萬壽盛典初集》卷四十七記康熙五十二年六十大壽時,朱啟昆於表文中仍署“翰林院編修”(文淵

閣四庫全書,653册,第652頁下)。

九年)之校錄官。啟昆曾任教紫陽書院,具體年代不明,118在書院編有《性理大全書輯要》

八卷、《朱子大全集補遺》二卷。

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讀加一級臣趙熊詔熊詔字侯赤,號裘萼。江蘇武進人。生於

康熙二年(1663),卒於康熙六十年(1721),享年五十九歲。119戶部尚書申喬長子,申季

侄。康熙三十七年由府州縣學保舉選貢,三十八年(1699)己卯科舉人,120康熙四十八年(1709)

己丑科狀元。選庶吉士,散館授修撰,121旋充日講起居注官,122入走南書房。五十四年乙未

科會試出任同考官,123升侍讀。124五十七年,因同官告發私抄起居注中諭旨攜出事削職,仍

留供奉,旋“以大臣子弟從軍肅州”。125五十九年(1720),以父親趙申喬卒,特旨許其扶

櫬南歸,未幾,以哀毀卒。遺折啟奏,奉旨復職。曾出任《御選唐詩》(五十二年)、《御

定歷代紀事年表》(五十年)、《御定月令輯要》(五十五年)、《佩文韻府》《淵鑑類函》

(均四十九年)、《分類錦字》(六十一年)之校勘官,《御纂周易折中》(五十四年)、

《欽定春秋傳説彙纂》(六十年)之南書房校對,《萬壽盛典初集》(五十五年)之總裁官。

工詩文,尤精天文、數學,著有《趙裘萼公賸稿》四卷。



118據同治朝修《蘇州府志》所列掌院題名,歷任紫陽書院者計有:馮暠、朱啟昆、韓孝基、陳祖范、吳大

受、王峻、沈德潛、廖鴻章、韓彥曾、彭啟豐、蔣元益、錢大昕、馮培、吳省蘭、吳鼒、吳俊、石韞玉、

朱珔、翁心存、董國華、趙振祚、俞樾、程庭桂、夏同善、潘遵祁。諸人之中,或耽於經術,或擅長詩賦,

或融貫經史,或兼備衆學,故於士子之陶鑄,學風之推揚,多有佳績可稱。依名字先後推之,啟昆任教似

較早。

119錢保塘《毗陵名人疑年錄》據《趙氏譜》謂“生康熙二年癸卯,卒康熙六十年辛丑”(《疑年錄集成》

第三册,第164頁),江伯慶《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據清黃之雋《吾堂集》卷二十六之《墓誌銘》同。

120《江南通志》卷一百三十三《選舉志·舉人九》(《中國省志彙編》之一,第四册,第2250頁上)。

又據趙熊詔《先考戶部尚書謚恭毅松伍府君暨先妣龔夫人行述》自敍,《趙裘萼公賸稿》卷二,光緒二十

三年(1897)浙江書局刻本,的十九葉b。

121《聖祖實錄》卷二百五十:“〔康熙五十一年四月辛酉〕諭吏部庶吉士潘體震等教習已久,今加考試,

應分别授職。除趙熊詔、繆沅、蔣蓮已經授修撰、編修外,其庶吉士、閆圻、惠施奇??授爲編修。”(《清

實錄》第六册,第473頁上)編修秩正七品,修撰秩從六品,熊詔以狀元兼學業優秀,故直接授修撰。

122張廷玉《詞林典故》卷七“日講起居注官”:“康熙五十一年趙熊詔,以修撰充。”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599册,第624頁上。

123法式善《清秘述聞》卷十四,第424頁。

124法式善《清秘述聞》卷十四康熙五十四年一爲科會試同考官:“修撰趙熊詔字赤侯。”(第424頁)則

五品侍讀必此後所升。

125康熙帝於五十七年三月初三日諭大學士馬齊、松柱、李光地、王掞等曰:“歷觀古來帝王建立起居注,

亦間有廢置者。朕在位日久,設立多年,近見記注官内多年少微員,皆非諳練事務之人,伊等且不知措置

此身,又何能全記朕之諭旨耶?且官職卑小,或有事關大臣者囑託,伊等即任意粉飾裝點,??記注之事,

關係甚巨,一言失實,足啟後世之疑。即如趙熊詔曾私抄諭旨攜出。朕若設立起居注一二年而即廢,或謂

朕懼伊等記載是非,亦未可知。”(《御製文集》第四集卷十一,故宮珍本叢刊,海南出版社,2000年,

第547册,第十七葉上下。)此即針對趙熊詔私抄諭旨一事而發。《江南通志》卷一百六十六謂“因同官

訐奏記注事削職,仍留供奉。戊戌,以大臣子弟從軍肅州”(《中國省志彙編》之一,第五册,第2804頁

上)。是先削職留翰林供奉,而後隨即從軍肅州。

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修撰加二級臣薄有德有德字聿修,號勺庭。126順天大興人。生

於順治十七年(1660),127卒年不詳。康熙二十三年(1684)甲子科舉人,128康熙四十二年

(1703)癸未科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康熙五十年(1711)出任辛卯科鄉試浙江考

官,五十一年以編修任湖廣提督通省學院,129五十二年遷左春坊左贊善兼翰林院檢討,130不

久擢修撰,五十七年以侍講學士充日講起居注官。131約卒於康熙六十年前後。132充任《淵鑑

類函》(四十九年)之校錄官。

原任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編修臣吳世燾世燾字幼日,133號西村。江蘇高郵人。生於

順治十三年(1656),卒於雍正元年(1723),享年六十八歲。134康熙二十六年(1687)丁卯

科舉人,135二十七年(1688)戊辰科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康熙三十三年出任甲戌

科會試同考官,136尋因親老,請歸鄉終養,前後十二年,喪葬如禮。137四十四年康熙南巡,

賜御書一幅、硯一方,明年入都供職。五十年,遷右春坊右中允,五十六年轉左春坊左中允

仍兼編修。138五十七年(1718)以原官致仕。世燾一生於家鄉之水災傾注全部精力,回鄉後

有逢大水,“目擊心傷,憂鬱致疾”,不久病故。“生平負著作才,而不欲以文章顯。在史

館奉命編《淵鑑類函》《政治典訓》《康熙字典》諸書,覃研精博,館閣中交倚重之”。139著



126號勺庭見《詞林輯略》卷二,第1295頁下。

127見孫勷《鶴侶齋詩·薄聿修生日》,轉見戴廷傑《戴名世年譜》卷六,中華書局,2004年,第345頁。

128見《畿輔通志》卷六十六《舉人》。

129法式善《清秘述聞》卷四,第103頁;卷十,第341頁。按,《湖廣通志》卷二十九“提都通省學院”

下有其名而未署年月(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32册,第190頁上),錢實甫《學政年表》繋於五十二年,

其五十一年爲蔣德昌,五十三年爲李周望(《清代職官年表》第四册,第2635頁),不知所據。

130見《萬壽盛典初集》卷四十五、卷四十七所署,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53册,第630頁下、684頁上。

131張廷玉《詞林典故》卷七“皇朝日講起居注官”下“康熙五十七年,薄有德以侍講學士充”,文淵閣四

庫全書,第599册,第625頁上

132六十一年編定的《御定千叟宴詩》卷一署“原任侍讀學士臣薄有德”,則當在此前不久辭世。

133朱汝珍《詞林輯略》卷二作“幼白”(楊家駱主編《中國選舉史料·清代編》,鼎文書局,1977年,

第1291頁下),未知孰是。

134張慧劍《明清江蘇文人年表》、江慶伯《清代人物生卒年表》皆據焦循《揚州足徵記》卷三。《江蘇藝

文志·揚州卷》同,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40頁。

135見《江南通志》卷一百三十二《選舉志·舉人八》,《中國省志彙編》之一,第四册,第2244頁上。

136見法式善《清秘述聞》卷十四,第412頁。

137據《高郵州志》卷十《吳世燾傳》謂“及歸田,後值丙子、丁丑間,五年大水,饑民多死散。”(中國

方志叢書,臺灣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1272頁)丙子、丁丑爲康熙三十五、三十六年,是已在家鄉。

志又云“居林下十二年,承歡養志,喪葬如禮。乙酉,聖祖南巡??明年入都供職”,乙酉爲四十四年,

上推十二年,是在三十三年,出任會試同考官後不久即歸養。

138《字典》銜名爲“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編修”,則遷官似在五十五年《字典》完成之後。志又云遷官

之“明年正月以原官致仕,前後在朝十三年”,其四十五年入都,十三年則五十七年,是遷左春坊左中允

應在五十六年。

139《高郵州志》卷十,中國方志叢書,臺灣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1273頁。

有《南巡紀恩詩》一卷。《廣陵思古編》卷十八收其文一篇,《淮海英靈集》乙集卷二、《江

蘇詩徵》卷十三並收其詩。

翰林院編修臣陳壯履壯履字禮叔,號幼安,一號潛安。140山西澤州人。陳廷敬第三子。

生於康熙十九年(1680),卒於乾隆十三年(1748),享年六十九歲。康熙三十五年(1696)

丙子科舉人,141康熙三十六年(1697)丁丑科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四十一年充日

講起居注官,入值南書房,142遷侍讀學士。143充任《佩文齋詠物詩選》之編輯官、《御選宋金

元明四朝詩》《御定歷代紀事年表》《淵鑑類函》校勘官、《佩文韻府》纂修兼校勘官。四十

九年六月,湖廣總督郭世隆疏劾其於致祭南嶽時騷擾地方,遂割去侍讀學士一職,降爲編修,

144故《字典》署“編修”。145

翰林院檢討加一級臣劉師恕師恕字秘書,號艾堂,又號補堂。江蘇寶應人。國黻子。

生於康熙十七年(1678),146卒於乾隆二十一年(1756),享年七十九歲。康熙三十八年(1699)

己卯科舉人,三十九年(1700)庚辰科進士。147選庶吉士,散館授檢討。康熙五十年(1711)

出任辛卯科鄉試廣西考官,五十三年以檢討任河南學院,148五十五年閏三月後升中允,遷祭

酒。149雍正元年,出爲貴州布政使。150四年,遷通政使,轉左副都御史,擢工部、禮部侍郎,



140見清李放《皇清書史》卷八引《東華錄》。

141見曾國荃、張煦等《山西通志》卷七十二《貢舉七》,光緒十八年刻本,第二十五葉a。

142見張廷玉《詞林典故》卷七“皇朝日講起居注官題名”和“皇朝南書房入直題名”,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599册,第623頁下、第629頁下。

143張廷玉《詞林典故》卷四:“是年(四十四年)五月,上御淵鑑齋,召大學士張玉書、陳廷敬、尚書王

鴻緒、少詹蔡升元、學士查升、陳壯履、王原祁、編修楊瑄、勵廷儀、張廷玉、錢名世、查慎行、蔣廷錫

等入至雲步石,賜坐賜饌畢,人賜荷花一瓶,隨命由蕊珠院延賞樓泛舟,回直廬。”(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599册,第508頁上)是四十四年已任學士。

144《聖祖實錄》卷二百四十二“康熙四十九年四月至六月”條:“〔六月戊午〕吏部議覆:湖廣總督郭世

隆疏言:翰林侍讀學士陳壯履致祭南嶽,紆道嘉魚縣,騷擾地方,應將陳壯履降一級,罰俸一年。得旨:

陳壯履身爲翰林,奉差在外,濫行生事,學問亦甚不及,著割去侍讀學士,停止内廷供奉,仍爲翰林院編

修。”(《清實錄》第六册,中華書局,1985年,第408頁下~409頁上。)《欽定八旗通志》卷二百零

五《人物志八十五·郭世隆》:“四十九年六月,疏劾祭告南嶽之翰林院侍讀學士陳壯履繞道嘉魚,滋擾

驛站,得旨降陳壯履爲編修。”是壯履降級處分即爲此事。

145四十九年刊載的《淵鑑類函》銜名署“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讀學士陳壯履”,而四十九年奉旨刊載、

五十年十月刊定的《佩文韻府》名單上已署“原任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讀學士今任編修陳壯履”,顯然

《淵鑑類函》名單定於六月以前,《佩文韻府》名單定於六月以後。

146據《淮海英靈集》乙集卷一,嘉慶三年小琅?仙館本,第十五葉。

147朱汝珍《詞林輯略》卷二列於“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似誤。楊家駱主編《中國選舉史料·清代編》,

鼎文書局,1977年,第1296頁下。

148法式善《清秘述聞》卷四,第106頁;卷十一,第353頁。按,《河南通志》卷五十三“提督學政”下

亦謂其五十三年任(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36册,第340頁下),唯《重修寶應縣誌》卷十七《列傳下》

謂“五十二年督學河南,旋歷中允、祭酒”(臺灣成文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第688~689頁),兩者

時間相差一年,未知孰是。

149《字典》署銜“翰林院檢討”,則中允、祭酒應在此後所遷。

協理直隸總督。七年,以內閣學士充福建觀風整俗使。十一年以病告歸。乾隆七年,淮陽大

水,饑民求賑,以從弟某連類革職。乾隆十六年(1751)高宗南巡,加恩予侍讀學士銜休致。

151充任《淵鑑類函》(四十九年)之校錄官。著有《錫穀堂詩集》五卷,《續集》一卷。152

《淮海英靈集》乙集卷一收其詩四首,《江蘇詩徵》卷七十九首其詩二首,《白田風雅》卷

九收其詩七首。153

翰林院編修加一級臣萬經經字授一,別署九沙。154浙江鄞縣人。萬斯大之子。生於順

治十六年(1659),卒於乾隆六年(1741),享年八十三歲。155康熙三十五年(1696)丙子

科舉人,156四十二年(1703)癸未科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康熙五十年充卯科鄉試

山西副考官,157五十三年至五十五年以編修任貴州學院。158還京,派修通州城。及解組歸,

“家既罄,蕭然如布衣,賣所作隸字,得錢給朝夕”。159晚年增補其父斯大《禮記集解》數

萬言,《春秋隨筆》定、哀二公未畢,亦續纂數萬言。重修叔父斯同《列代紀年》,續纂堂

兄萬言之《尚書説》、《明史舉要》等。160自著有《分隸偶存》二卷,《理學邵念魯先生傳》

一卷,《漢魏碑考》一卷,《六堂詩存》四卷等。



150《貴州通志》卷十八《秩官·職官》:“劉師恕,寶應人,進士,雍正元年任。申大成,涇陽人,貢生,

雍正四年任。”(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71册,第480頁下。)是師恕任布政使前後三年。

151《欽定南巡盛典》卷六十九《褒賞》:“乾隆十六年二月初八日,上諭内閣曰:劉師恕著加恩,賞給侍

讀學士職銜。??以原銜休致。”(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59册,第168頁下。)按,《重修寶應縣誌》

卷十八本傳謂“乾隆二十七年恭迎高宗南巡”(臺灣成文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第690頁),時劉已亡,

蓋“七”爲“一”之誤字。

152《續集》一卷見《重修寶應縣誌》卷十八《書目》:“《錫穀堂詩》五卷《續集》一卷,劉師恕”。(臺

灣成文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第950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十八謂“嘉慶《重修揚州

府志》卷六十二載有《錫穀堂續集》五卷,當是乾隆十四年後十餘年所作,今未見有書傳世”(北京古籍

出版社,第471頁),柯以劉卒於乾隆二十一年,則僅七年,非十餘年也。且“五卷”未聞。

153《江蘇藝文志·揚州卷》,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73頁。

154《重修浙江通志稿·萬斯選萬斯大同言經傳》作“號九沙”(《廣清碑傳集》卷五引錄,蘇州大學出版

社,1999年,第318頁),或傳問異同。至法式善《清秘述聞》卷四謂“字九沙”,則非。萬經之字,殆

有其父斯大一生學術寄意存焉。斯大治經,以爲非通諸經不能通一經。故授一者非通萬經不可,此其名字

寓意。若字九沙,則名、字不相應矣。《述聞》卷十二作“字受一”,“受”必“授”之誤。

155生卒年據全祖望《鮚埼亭集》卷十六,四部叢刊本,第十三至十六頁。

156見《浙江通志》卷一百四十四《選舉二十二·舉人》,第522册,第723頁上。

157《聖祖實錄》卷二百四十六:“〔康熙五十年七月乙酉〕以刑科給事中郭徽祚爲山西鄉試正考官,編修

萬經爲副考官。”(《清實錄》第六册,第446頁下)《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清史列傳》卷六十八

等均同。

158《貴州通志》卷十八《秩官·職官》“提督學政”下:“萬經,慈溪人,進士,翰林院編修,康熙五十

三年任。沈翼機,石門人,進士,翰林院編修,康熙五十六年任。”(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71册,第479

頁下。)以此推之,萬經在貴州蓋有三年。

159全祖望《鮚埼亭集》卷十六《提督貴州學政翰林院編修九沙萬公神道碑銘》,四部叢刊本。

160《明史舉要》,從全祖望《神道碑》所名,今存有《明鑑舉要》四十九卷,萬言撰,萬經續東莞張氏

藏舊鈔本,即此書。

翰林院編修臣涂天相天相字夑庵,161號存齋,一號迂叟。湖北孝感人。生於康熙七年

(1668),卒於乾隆五年(1740),享年七十三歲。康熙四十一年(1702)壬午科舉人,162

四十二年(1703)癸未科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五十年(1711)出任辛卯科鄉試陝

西副考官。163遷國子司業,164雍正改元三月二十一日,以翰林侍講奉命祭告南海,165還奏稱

旨,遷掌詹事府詹事,升內閣學士,晉刑部侍郎。雍正八年,升左都御史,尋補兵部尚書兼

經筵講官,166調工部尚書。乾隆二年,奉旨回籍,三年後卒。其陝西典試回,聖祖賜松花硯,

自銘曰“以靜爲用,是以永年”,遂以“靜用”爲堂名。著有《靜用堂偶編》十卷及《謹庸

齋劄記》《守待錄》《存齋閒話》《存齋詩話》等。

原任翰林院編修加一級臣俞梅梅字太羹,一字師嚴。167江蘇泰州人。鐸侄孫,瀔子。

約生於康熙六年(1667),卒於五十五年(1716)閏三月前,享年五十歲。168十歲能文,日

成十藝。年十一爲郡諸生。康熙三十五年(1696)丙子科舉人,169四十二年(1703)癸未科

進士。170選庶吉士,旋丁內艱,歸,聖祖南巡,召見其父中書瀔,溫綸嘉獎,特命梅充維揚

詩局校對官,纂輯《全唐詩》,升編修。同時參與《淵鑑類函》之編纂。五十二年(1713)

充癸巳恩科鄉試山西副考官,171不避嫌怨,從棘闈飛章奏減官卷正額三名,取額外五經民卷



161此字據《孝感志》所載,《四庫提要》作“夑菴”,《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二十六作“爕菴”,蓋異

體字。然法式善《清秘述聞》卷四康熙五十年辛卯科鄉試陝西考官下謂編修涂天相字宏亮,《詞林輯略》

卷二同,未聞其所以。

162《湖廣通志》卷三十六《選舉志·皇清舉人》,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32册,第397頁上。

163上諭繋於康熙五十年六月乙酉日,見《聖祖實錄》卷二百四十六(《清實錄》第六册,第445頁下),

又見《清秘述聞》卷四(第105頁)。

164《孝感縣誌》卷十四《臣林·涂天相傳》遷國子司業在雍正元年前,並敘其以糊名法專以文藝定殿最,

又召其居後者教訓之,成均學風爲之大振云云(第898~900頁)。若司職在五十五年《字典》完成以前,

亦可見其以職事分心矣。

165《廣東通志》卷八《禮樂志》,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62册,343頁下。

166張廷玉《詞林典故》卷七“皇朝經筵講官”:“雍正十二年正月,涂天相,以兵部尚書充。”(文淵閣

四庫全書,第599册,第619頁上)則兼講官時間在補兵部尚書後。

167道光《泰州志》卷二十四《文苑·俞梅傳》謂字師嚴,一字太羹。《清秘述聞》卷四謂字太羹,《詞林

輯略》卷二謂字太羹,號師嚴,又號雲斤(第1296頁下)。按名梅,字太羹,用《尚書·説命下》“若作

和羹,爾惟鹽梅”之典,或其原字太羹,今作正字。

168《道光泰州志》卷二十四《文苑·俞梅傳》謂其卒年五十,今《康熙字典》前銜名稱“原任翰林院編修”,

則已亡故。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十七謂“五十五年尚在京,晚年杜門著書”,不知何據。

169《江南通志》卷一百三十二《選舉志·舉人八》,《中國省志彙編》之一,第四册,第2248頁上。

170朱汝珍《詞林輯略》卷二列於“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第1296頁下),誤。

171《聖祖實錄》卷二五三:“〔康熙五十二年正月乙巳以〕禮科給事中陳允恭爲山西鄉試正考官,翰林院

編修俞梅爲副考官。”(《清實錄》第六册,第504頁上)《萬壽盛典初集》卷三十三:“本月(正月)

二十一日欽點??禮科掌印給事中陳允恭、翰林院編修俞梅爲山西主考官”,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53册,

第368頁下。

補之,晉闈稱得士。172著有《孔子家語訂正》、《治河方略並圖説》二十六卷、《俞太羹制

藝》、《雲斤詩集》不分卷、《甲申集》一卷、《夢餘集》一卷。173輯有《白陸詩選》及《歷

朝詩雅》數十卷。174《淮海英靈集》丁集卷二收其詩四首,《江蘇詩徵》卷二十一收其詩二

首。175

原任翰林院編修臣劉巗劉巗原名枝桂,字太山,亦字日丹,號無垢。江蘇浦江人。生

於順治十三年(1656),卒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享年六十一歲。176幼敏慧,善於音律,

尤喜弈。後折節讀書,康熙二十五(1686)年貢太學,一時名動京師,二十六年作《太學生

伏闕上書論》忤執政意,避禍南還。177三十二年(1693)更名巗,應試,舉北榜第一人。178

四十二年(1703)癸未科進士。179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四十八年充己丑科會試同考官。

180五十年,以《南山集》案起,以巗不將其書出首,“革職僉妻,流三千里”。181五十一年

秋出獄,182五十二年二月,下詔赦罪,隸漢軍籍。183五十五年六月卒,其時《字典》已完成,

以其曾與修纂,故署“原任”。充任《淵鑑類函》(四十九年)之校錄官。著有《匪莪堂文



172生平參見《道光泰州志》卷二十四《文苑》,《中國地方誌集成·江蘇府縣誌輯》第50册,第263頁

下~264頁上。

173《雲斤詩集》抄本殘存二册,《甲申》《夢餘》稿本存泰州市圖書館。

174見道光《泰州志》卷三十《藝文》及《淮海英靈集》丁集卷二所載。

175見《江蘇藝文志·揚州卷》,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下册,第1161頁

176劉巗字型大小及生卒年依據《北京圖書館珍藏本年譜叢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第87册,第371~376

頁。吳楫輯次其年譜,謂生於順治十三年二月二十二日亥時,康熙(五十五年)丙申六月二十二日卒。

177見《金陵文鈔》卷六,轉見張慧劍《明清江蘇文人年表》,第860頁。

178《劉大山年譜》吳楫謂舉“京兆第二人”,《江南通志》卷一百三十二《選舉志·舉人八》載其爲北榜

第一人,《中國省志彙編》之一,第四册,第2247頁上。

179朱汝珍《詞林輯略》卷二列於“四十五年丙戌科”(第1296頁下),誤。

180法式善《清秘述聞》卷十四,第420頁。

181劉之流徙出於康熙上諭。《聖祖實錄》卷二百四十九載:“〔康熙五十一年正月丙午,因戴名世《南山

集》案〕編修劉巗雖不曾作序,然不將書出首,亦應革職僉妻,流三千里。”(《清實錄》第六册,第465

頁上)度上諭口吻,劉巗之序與不序《南山集》,當時即有不同傳説。被保存流傳並經今人重輯的《南山

集》無劉之序文,徐珂《清稗類鈔·獄訟類·戴名世南山集案》云:“雲鍔、正玉及同官汪灝、朱書、劉

巗、餘生、王源皆有序,板藏於方侍郎苞家。”(中華書局,第三册,第1032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

總目提要》卷十四乃謂“因爲戴名世《南山集》撰寫序文,康熙五十年被逮議罪”,又張慧劍《明清江蘇

文人年表》亦謂“江浦劉巗、安徽方苞等以曾爲《南山集》撰序,同被逮問”(第968頁),不知其於何

處得見其文。按劉巗爲戴名世座主,據當時刑部三法司議處戴名世、方孝標案一疏所載劉巗供狀曰:“戴

名世在江南做貢生時,我即看過他十餘篇文章,後來我在京城,他寄信與我,要刊刻文章,讓我作序。我

因其文章内悖亂之語甚多,故未給作序。我甚愚昧,未與其斷絕交往,亦未出首其混寫之悖亂書,有何辯

處?”(載《桐城方戴兩家書案》,轉引自戴廷傑《戴名世年譜》卷十二,中華書局,2004年,第869、

870頁)供狀與上諭相吻,劉確未曾序戴集,徐、柯、張諸家或係耳食之言。

182戴廷傑據李嶟瑞《後圃編年續稿》卷十四《小草堂稿壬辰年·與劉大山話舊詩》及《重陽前二日集陶然

亭》二首中亦有劉巗,斷其詩作於八月望日之後及重陽節前,故以劉此時已出獄。(《戴名世年譜》卷十

二,第909頁。)

183雍正元年,下詔赦妻女歸原籍,見吳楫按語。

集》五卷、《拙修齋詩文稿》、《石樵詩集》、《大山詩集》八卷、《匪莪堂詩集》、《大

山詩餘》、《大山真稿》,與徐時盛同著《燕台唱和集》。184

翰林院修撰加一級臣王雲錦雲錦字宏駿,號海文。一説字海文,號柳溪、倬亭,185晚

號古愚老人。江蘇無錫人。生於順治十四年(1657),卒於雍正五年(1727),享年七十一

歲。186康熙二十九年(1690)庚午科舉人,四十五年(1706)丙戌科狀元。授修撰。四十八

年充己丑科會試同考官,187五十三年,以修撰提督陝西學政。188五十六年,徐元夢劾罷任滿

學政,雲錦在其中,或即此時乞歸,晚年鍵戶家居,日夕窮經,尤遂於《易》。著有《秋林

集》,不傳,《秋林讀易辨真》二集、《敬業堂窗課》不分卷、《續編》不分卷。又手輯《綱

目金鑑類編》,鏤版未竣。189

原任翰林院編修臣賈國維國維字奠坤,號千仞。190江蘇高郵人。良璧次子。生於康熙

十年(1671),卒於乾隆八年(1743),享年七十三歲。早歲博通經史,工詩古文辭,善書

法。康熙三十五年(1696)丙子科順天舉人,191四十五年(1706)丙戌科探花。192選庶吉士,



184見《江浦埤乘》卷三十五《藝文》,第二十一葉至二十三葉。

185倬亭之號據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十四(第371頁)。按,雲錦與海文意義有關聯,則一説

字海文必有所據,故法式善《清秘述聞》卷十四會試同考官下云“字海文”,辨疑於此。

186雲錦生卒年據《錫山書目考》,轉見張慧劍《明清江蘇文人年表》,第679頁、1020頁。

187法式善《清秘述聞》卷十四,第420頁。

188《聖祖實錄》卷二百五十八:“〔康熙五十三年一月丁卯〕”條:“以翰林院修撰王雲錦提督陝西學政。”

(《清實錄》第六册,第548頁。)法式善《清秘述聞》卷十一云“五十二年以編修任”,雲錦爲狀元,

直接授修撰,此云“編修”一誤也。云“五十二年”,與《實錄》不符。考《述聞》前後條亦可推其誤。

前條云“潘從律??五十一年以編修任”,後條云“覺羅逢泰字賡揚??五十六年以檢討任”,學政一般

情況下以三年爲期。王五十二年上任,則潘任只一年。《萬壽盛典初集》卷十“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十八日

萬壽聖節謹奉表稱賀者”“督撫學政諸臣”下有“提督陜西學政潘從律”,可見潘從律五十二年尚在任

上,是王不可能上任。依《實錄》王五十三年上任,一任三年至五十五年,覺羅逢泰以五十六年接任,時

間正合。故《述聞》此處必有誤。另,《欽定八旗通志》卷一百六十《人物志四十·徐元夢》謂徐於五十

六年五月,上諭“以科場中鑽營積習未除,主考、同考官有聲名不好者宜紏劾之,俾知警戒”徐於是劾罷

六人,又劾罷“聲名平常之任滿學政王雲錦、林之浚、車鼎晉、萬經、鄭晃魚、鸞翔等”,五十六年時王

爲任滿學政,則其任期正是五十三年至五十五年。

189見《江蘇藝文志·無錫卷》引《梁溪詩鈔》卷二十五之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上册,第382頁。

190朱汝珍《詞林輯略》卷二作“字千仞,號毅庵,又號奠坤”(第1296頁上)。按,奠坤與國維名字相

應,千仞雖亦可應合,究不若奠坤切,今不從。

191嘉慶《高郵州志》卷十之上《賈國維傳》謂康熙丙子順天舉人,其與高郵籍貫不同,故有“以籍貫被劾”

之事,見陳康祺《朗潛紀聞初筆》卷十二《賈國維》(中華書局,1984年,上册,第267~268頁。)

192陳康祺《朗潛紀聞初筆》卷十二《賈國維》載:“康熙間,高郵賈國維中鄉榜時,以籍貫被劾,特旨賜

復舉人。會試落第,又蒙特賜殿試,以一甲第三人及第。賈紀恩詩云:‘忽聞御宴探花客,即是孫山下第

人。’”(中華書局,1984年,上册,第267~268頁。)康熙所以特别薦拔國維,因爲四十二年南巡,

國維獻上《萬壽無疆》《黃淮永奠賦》,契合帝意,取入内廷供職。嗣後“恭遇慶賀賜大典及翠華巡幸,

所至召對之下,作應制諸詩,掞藻摛詞,頃刻立就”(見嘉慶《高郵州志》卷十之上《賈國維傳》,中國

方志叢書,臺灣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1275頁),深得聖祖歡心。

散館授編修。入值南書房。193國維爲康熙親近詞臣,故未嘗外放考官、學政。“至與修《康

熙字典》《佩文韻府》諸書,考核詳明,總裁以下,每諮詢焉。”194五十年正月穀旦,嘗奉

命敕封清修禪師提督五臺山番漢劄薩克大喇嘛鼎曾堅錯,十一月即因“行止不端”革職。195

革職後是否即歸田,史闕不明,但《字典》刊成之五十五年閏三月,必已離開翰林院。歸休

後養親教子,與兄弟友愛相依。晚年留心淮揚水利,探源竟委,纂輯成書,並曾重出資修鎮

國寺塔。在院出任《淵鑑類函》(四十九年)、《御定歷代紀事年表》(五十年)之校勘官,

《佩文韻府》(四十九年)纂修兼校勘官。著有《太史算》《望塵集》《毅庵詩抄》等196。

翰林院編修加一級臣繆沅繆沅字湘芷,一字澧南,號餘園。197江蘇泰州人。生於康熙

十一年(1672),卒於雍正七年(1729),享年五十八歲。198生而嗜學,諸子百家靡不賅覽。

康熙四十四年(1705)乙酉科舉人,四十八年(1709)己丑科探花。授編修,旋即充五十一

年壬辰科會試同考官,199五十四年,召試乾清宮,列一等。五十七年以編修任湖廣提督通省

學院。200旋擢官工科給事中。雍正六年除內閣學士,出按山東,官至刑部侍郎。無疾而終。

出任《御纂周易折中》(五十四年)之在館校對繕寫,《欽定春秋傳説彙纂》(六十年)之

在館分修校對。著有《餘園詩鈔》六卷,宋犖刻《江左十五子詩選》收《繆沅詩選》一卷,

《淮海英靈集》甲集卷一收其詩五十首。《江蘇詩徵》卷一百四十三收其詩六首,《海陵文

徵》卷十六收其文四篇。201沅第四子編有《餘園古今體詩精選》(一作《餘園詩選》)四卷,



193見張廷玉《詞林典故》卷七,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9册,第629頁上。

194見嘉慶《高郵州志》卷十之上《賈國維傳》,中國方志叢書,臺灣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1276頁。

195《聖祖實錄》卷二百四十八:“〔康熙五十年十一月癸丑〕上駐蹕大吉口地方??上命大學士等傳問九

卿:‘編修楊緒爲人如何?’九卿等奏曰‘楊緒爲人不端。’上諭曰:‘楊緒著革職,??翰林院内尚有

如此等人,亦著九卿舉出。’尋九卿等舉出侍講錢名世、修撰王式丹、編修賈國維、賈兆鳳行止不端,聲

名不好,俱著革職。”(《清實錄》第六册,第462頁上)

196《毅庵詩抄》已佚,《江蘇藝文志·揚州卷》編者疑即道光《續增高郵州志》第六册所載之《戲彩堂詩

集》,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45頁。

197繆沅之字頗多,或説字澧南,號湘芷。而《清秘述聞》又謂字永思。以沅爲名,則澧南、湘芷均可爲字,

亦可爲號。以沅、湘與屈原聯繫,則永思亦可引起懷念屈原,但作爲號亦無不可。置疑於此,以備查考。

《詞林輯略》卷二作“又號愚園”(第1298頁上),愚係“餘”字之誤。

198閔保之《五續疑年錄》卷二據《淮海英靈集》和胡宗緒所撰墓誌,《疑年錄集成》第二册,第540頁。

199法式善《清秘述聞》卷十四,第421頁。

200法式善《清秘述聞》卷十,第341頁。按,《江蘇藝文志·揚州卷》(第1156頁)、柯愈春《清人詩

文集總目提要》(第446頁)卷十七均言其“五十六年視學湖廣”,不知何據。《湖廣通志》卷二十九“提

督通省學院”下有繆沅:“江南太州人,已丑進士。”(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32册,第190頁上。)未

注明任職年份。考《清祕述聞》繆沅前爲李周望字南屏五十四年以侍講任,後爲黎致遠字寧先六十年以檢

討任,三人適隔三年一任,似無誤,故以繆爲五十七年任。

201皆見《江蘇藝文志·揚州卷》記述,第1157頁。

202又有《稄米集》、203《蘭渚集》、《西溪集》、《浮山集》、204《古鐵齋詩錄》二卷《續

錄》二卷,205皆不存。

翰林院編修加六級臣蔣漣蔣漣字檀人,號錦風,206又號省庵。江蘇常熟人。蔣伊孫,

蔣廷錫侄,陳錫子。約生於康熙十四年(1675)前後,卒於乾隆二十三年(1758)前後,享

年八十四歲。207康熙四十四年(1705)乙酉科舉人,208四十八年(1709)己丑科進士。選庶

吉士,散館授編修。五十四年充乙未科會試同考官,209進中允。五十九年任河南省學政。210

雍正三年以中允任日講起居注官,四年升侍講,仍充起居注官。211遷侍講,升太仆寺卿。乾

隆六年致仕。出任《御纂周易折中》《御纂性理精義》(均五十四年)之繕寫,《書經》、

《詩經》傳説彙纂之南書房校對。著有《漱芳集》二卷、《使豫草》一卷,存。《鴻泥集》

一卷、《中州視學記略》、《唐賢璈奏》、《省庵奏疏》,編有《藝林類編》、《唐詩纂要》、

《文苑英華類雋》《文苑英華賦鈔》《唐宋賦選要》,皆不存。212

原任監察御史八品頂帶臣劉灝劉灝字若千。陝西涇陽人。儀恕子,涵兄。生於康熙

元年(1662),卒於五十一年(1712),享年五十一歲。213康熙二十三年(1684)甲子科舉



202乾隆三十八年蘊真堂精刻本,上海市歷史文獻圖書館、泰州市圖書館藏。又嘉慶二十三年(1816)王世

豐補刻本。

203《淮海英靈集》甲集卷一云:“沅平糴江西六閲月,每謂人‘予此行略無所長物惟得詩七百餘篇,爲《稄

米集》。’”轉見《江蘇藝文志·揚州卷》,第1157頁。

204三種見同治《續纂揚州府志》卷二十二。

205見《泰縣著述考》卷一。

206錦風,《詞林輯略》卷二作“錦峰”(第1298頁下),未知孰是。

207蓮之父陳錫生於順治十年(1653,此據張維驤《疑年錄外編》稿本,《疑年錄集成》第三册,第342頁),

以二十二歲生蓮推之,則蓮生於康熙十四年(1675),乾隆六年(1741)時已六十六歲,可以致仕。姑擬

如此,將核實資料,進一步推算。

208《江南通志》卷一百三十三《選舉志·舉人九》,《中國省志彙編》之一,第四册,第2252頁上。

209法式善《清秘述聞》卷十四,第424頁。

210《河南通志》卷三十五《職官六·提督學政》下作五十九年任,後任張廷璐於雍正元年任,則蔣適爲一

任三年。(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36册,第340頁下)法式善《清秘述聞》卷十一同(第353頁)。

211張廷玉《詞林典故》卷七,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9册,第625頁上。

212諸書存佚情況及來源見《江蘇藝文志·蘇州卷》,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023頁。《清史稿藝

文志拾遺》,中華書局,下册,第1723頁。

213趙執信《飴山文集》卷九《通義大夫前掌河南道監察御史涇陽劉君神道碑》云:“執信與君生同年,官

同僚,獨以文字相結契。”又云:“君之卒也,年五十有一。”(《趙執信全集》,齊魯書社,1993年,

第480頁。)執信生於康熙元年,以此推其生卒年如上。灝之早卒,或與《南山集》案繋獄有關。徐珂《清

稗類鈔·獄訟類·戴名世南山集案》云:“尚書韓文懿公菼、侍郎趙士麟、御史劉灝、淮揚道王英謨、庶

吉士汪份等三十二人並别議降謫。疏奏,聖祖惻然,凡議絞者改編戍,灝以曾效力書局,赦出獄。”(第

1032頁)事在康熙五十、五十一年,則灝曾因案繋獄,雖蒙恩出獄,不久下世。戴廷傑繋於五十一年春,

近是(《戴名世年譜》卷十二,第893頁。)

人,214二十七年(1688)戊辰科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三十一年,以編修充日講起

居注官,出任三十二年癸酉科鄉試湖廣考官,215三十九年,以編修授監察御史。216巡按長蘆

鹽政,“首劾去大吏,按治私販渠魁,威惠大著”。灝以御史之職,“獨被命與諸翰林修《廣

群芳譜》”,“又與修《康熙字典》”,可見其學養。《志》稱其於二書“校閱披覽,考訂

精確”,或非虛譽。217

纂修兼校刋官一名,陳世倌218

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讀加一級臣陳世倌世倌字秉之,號蓮宇。219禮部尚書詵子。浙

江海寧人。220生於康熙十九年(1680),卒於乾隆二十三年(1758),享年七十九歲。221十

五歲補縣學生,康熙四十一年壬午科順天舉人,四十二年癸未科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

修。五十年出任辛卯科鄉試山東副考官,222五十三年五月出任甲午科鄉試廣東正考官,十月



214雍正《陝西通志》卷三十二《選舉三·舉人下》(《中國省志彙編》之十五,臺灣華文書局印行,1967

年第二册,第938頁上)。又《涇陽縣誌》(中國方志叢書,臺灣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575頁)卷十

二本傳。

215法式善《清秘述聞》卷三,第75頁。

216王士禎《居易錄》卷三十二:“四月改翰林院編修、檢討爲科道官,馮雲驌、湯右曾俱給事中,彭始

摶、宋朝楠、劉灝、張瑗俱監察御史。”張廷玉《詞林典故》卷二記此事起因是,“副都御史吳涵以編修、

檢討人員升遷壅滯,疏請酌復變通”(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9册,第461頁下),遂有此改遷。

217《涇陽縣誌》卷十二本傳謂“奉命纂修《廣群芳譜》並《康熙字典》,校閲披覽,考訂精確。書成,卒

於京”(中國方志叢書,臺灣成文出版社,1969年,第575頁),趙執信《神道碑》亦謂“又與修《康熙

字典》。書成,獨蒙上賞歎。僉謂且復不次用君矣,而君病,竟卒於寓舍”(第480~481頁)。從劉灝因

牽連《南山集》案下獄議降謫,而聖祖謂“灝以曾效力書局,赦出獄”一事來看,其於《廣群芳譜》《康

熙字典》二書必出過大力。

218陳世倌既爲纂修官,又爲校刊官。所謂校刊,不等同於校勘。據朱彭壽《安樂平康室隨筆》卷一所云:

“本朝人所刻之書,以康熙間最爲工整,至當時欽定諸籍,其雕本尤極精良,然大都出自臣工輸貲承辦。

如《全唐詩》則爲通政使曹寅所刻,《歷代賦彙》則爲詹事府詹事陳元龍所刻,??《康熙字典》則爲翰

林院侍讀陳世倌所刻。蓋其時士大夫中,皆以校刻天府秘笈、列名簡末爲榮,故多有竭誠報效者。自乾隆

以後,凡奉敕編纂書籍,始無不由内府刊行矣。”(中華書局,1982年,第166~167頁。)世倌海寧巨

族,財力足以承擔。由此知所謂内府出版《字典》,實由陳氏出資。

219史貽直《光祿大夫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陳公世倌墓誌銘》謂號蓮宇,《詞林輯略》卷二同(1296頁),

《清秘述聞》卷六則作“字蓮宇”,《述聞》所記已是乾隆十七、十九年事,世倌已老,蓋以號行之,故

記之於場闈,今從《墓誌銘》。

220史貽直《光祿大夫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陳公世倌墓誌銘》敘其先世姓高,隸汴籍,始遷祖東園公贅海

甯陳氏,生月軒公,少依母家,遂從母姓。《碑傳集》卷二十六,上海書店,1988年,第一册,第404頁

上。

221世倌生平見《清史列傳》卷十六、《清史稿》卷三百三本傳,又有史貽直《墓誌銘》,以下歷官皆據之,

唯有抵牾處辨證之。生卒亦據《墓誌銘》,清張鳴珂《疑年賡錄》卷一同,並謂《三續》作七十八,疑誤

(《疑年錄集成》第二册,第397頁),張維驤《疑年錄彙編》卷十案語曰:“《三續》據《先正事略》

生康熙二十年辛酉,卒年同,年七十八。”(《疑年錄集成》第四册,第669頁。)

222《聖祖實錄》卷二百四十八“〔康熙五十年十月己巳〕”條有“以翰林院編修吳廷楨爲順天鄉試正考官,

編修陳世倌爲副考官”(《清實錄》第六册,第455頁下)考《清秘述聞》卷四康熙五十年辛卯科鄉試順

天正副考官爲趙申喬和江球,且陳世倌既爲山東副考官,似不得再任順天副考官。錄此備考。

充日講起居注官。五十八年以侍讀學士任直隸省提督學政,五十九年出任庚子科鄉試順天副

考官。雍正元年擢侍讀學士、內閣大學士,旋巡撫山東,復被劾罷職。乾隆初,遷左都御史、

工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十七年壬申恩科會試、十九年甲戌科會試,皆以內閣大學士出任

主考官。二十二年冬以老病告休,加太子太傅,二十三年四月將就道,卒。謚文勤。充任《淵

鑑類函》(四十九年)校錄官。編著之書有:《養正初訓》、《閨範類編》、《呂新吾先生

呻吟語》、《十賢傳》、《仁愛叢説》、《訓士學古錄》、《建中錄》等。

四、《字典》編纂實際年份推測

《字典》從康熙四十九年三月下詔始修,到五十五年閏三月聖祖作序之後刊成,前後六

年有餘。作爲一部四五百萬字的大型語文字典,在六年中完成,仍然免不了“倉促”、“草

率”之譏。223且六年係包括刊刻時間在內,其實際編纂時間,因筆者讀書不多,未見明文記

載,只能根據已有資料,作一種推測。今存最早的《字典》是五十五年內府刻本,224可知其

完成編纂必在此之前。《聖祖實錄》、《康熙起居注》《康熙硃批》等書對此均無記錄,唯

趙執信《通議大夫前掌河南道監察御史涇陽劉君神道碑》云:

獨被命與諸翰林修《廣群芳譜》,既成上之,上大喜。使吏部敘君勞,命君扈從

者再。又與修《康熙字典》。書成,獨蒙上賞歎。僉謂且復不次用君矣,而君病,竟

卒於寓舍。蓋君之驟侍講幄,特換御史,及以廢官典編纂、從車駕,皆他人所謂異數,

而實與君無加焉。225

執信與劉灝“生同年,官同僚,獨以文字相結契,出流俗外,而放廢亦同”,爲其志墓,

應屬可信。《廣群芳譜》成於四十七年前,《字典》始修於四十九年,中間容有扈從之事,

皆與所記契合。劉灝於五十一年去世,如趙執信所言屬實,則至少劉灝去世時《字典》初稿

已經完成,因而得到康熙的“賞歎”。這個成稿時間可與纂修官員的轉官外任相印證。上述

三十位纂修人員中,除已故之外,絕大部分官員都有充任鄉試、會試主考官、同考官的經歷,

有的還不止一次。清代鄉會試考官例由翰林官員充任,主考取士,既聲譽卓著,又贈祿豐厚,

名利雙收,因而幾乎有循例輪番之趨勢。主持會試,就在京城,時間不長;出任外地鄉試考

官,往來頗費時日,但猶可略而不論,更有八位在五十五年以前就已外任學政或較長時間出

差,他們是:

周起渭:四十九年簡放順天學政,五十一年,任滿還京。旋奉命致祭東嶽泰山等處,半

年後回。

陳璋:五十一年以翰林院侍講學士提督順天學政。

潘從律:五十一年以編修任陝甘提學道。



223董作賓《〈康熙字典〉的訂正》説:“在五年之間,倉促的集衆工作,免不了草率。”(《平廬文存》

卷四,臺灣藝文印書館,1963年,下册,第136頁。)按,董氏誤算成五年,應是六年。

224另有内府硃墨抄本一部,藏故宮博物院,每半頁大字8行,每行字數不等,小字16行,每行字數不等,

正文無行格,白口,四周雙邊,單魚尾,版框18.2×12.3cm。14册。不知抄於何時。

225趙執信《飴山文集》卷九,齊魯書社,1993年,第481頁。

薄有德:五十一年以編修任湖廣提督通省學院,五十二年遷左春坊、左贊善兼翰林院檢

討。

汪漋:五十三年以翰林侍讀學士提督浙江學政。

劉師恕:五十三年以檢討任河南學院。

萬經:五十三年至五十五年以編修任貴州學院。

王雲錦:五十三年,以修撰提督陝西學政。

學政、學院之差,常規任期三年,少則也要一年。康熙五十三年,《字典》編纂機構中

已有五人亡故,加周起渭則六人。如先後有七人出任學政、學院,計有十三人,賈國維於五

十年因“行止不端”被革職,劉巗亦於五十年因《南山集》案被“革職僉妻,流三千里”,

所餘只十五人在從事編纂,還有日講、擬詔草制等其他事務。若從五十一年簡放三人,五十

三年簡放四人這樣的數量考慮,很可能康熙五十一年前後《字典》工作大致結束,否則聖祖

簡放學政也得從編纂能否正常進行考慮。無論如何,五十三年時《字典》已經進入刊刻階段,

與修的翰林官員如無其他編纂任務,無妨出任學政。但若五十一年已經完成,則前後編纂時

間更少。因爲康熙四十九年三月雖然下詔準備,當時的《佩文韻府》尚有少量掃尾工作,226

至少六位校勘官還須兼顧一下刊刻事宜。其他如陳壯履、勵廷儀、蔣廷錫等七人還有《御定

歷代紀事年表》的校勘工作,勵廷儀、蔣廷錫、趙熊詔等還有《御選唐詩》的校勘任務,所

以正式全面進入《字典》編纂的時間須在四十九年五六月以後。四十九年六月到五十一年下

半年,不過二年零幾個月,期間二位總閱官相繼逝世,二位纂修官先後革職或離任,至於鄉

會試之干擾,康熙帝的經筵日講、翰林院的輪值、日常文翰的草擬等工作不時地會迫使纂修

官員分心應付,真正潛心編纂的時間將會更少。

五、編纂官員年齡、籍貫、身世、知識結構分析

出任鄉會試、學政學院等外差固然影響《字典》編纂速度和質量,若轉從年齡籍貫、出

身和互相間關係,尤其他們各自的知識結構考慮,也會對《字典》的質量都有直接間接、或

多或少的影響。

從年齡段上分析,七十歲上下的有三位,即兩位總閱官和淩紹雯,梅也六十多歲。五十

到六十歲之間的有史夔、吳世燾、萬經和劉巗,四十到五十之間的有周起渭、蔣廷錫、汪漋、

勵廷儀、張逸少、趙熊詔、涂天相、王雲錦、賈國維、劉灝十人,其他則都四十以下,227陳

世倌年紀最輕,只有三十歲。這種年齡結構比較合理。

纂修官員之籍貫,與《字典》的注音關係最爲密切,不得不格外關注,現類次其籍貫按

省、縣二級依次羅列如下。隸籍江蘇的有:丹徒二人(張玉書、張逸少)、溧陽二人(史夔、

潘從律)、常熟二人(蔣廷錫、蔣漣)、高郵二人(吳世燾、賈國維)、泰州二人(俞梅、



226《佩文韻府》前説康熙四十九年十一月奉旨開載纂修監造官員職名,五十年十月奉旨刋定。今存最早版

本係五十年内府刊本,

227王景曾等五人年齡無考。但王和陳璋年齡應該都不會小。

繆沅)、長洲一人(陳璋)、武進一人(趙熊詔)、寶應一人(劉師恕)、浦江一人(劉巗)、

無錫一人(王雲錦),共十五人。浙江的有:海甯二人(陳邦彥、陳世倌)、仁和一人(淩

紹雯)、鄞縣一人(萬經),共四人。直隸省、順天府的有:靜海一人(勵廷儀)、宛平一

人(王景曾)、大興一人(薄有德),共三人。山西的有:澤州二人(陳廷敬、陳壯履),

共二人。其他則安徽休寧一人(汪漋)、湖廣漢陽一人(朱啟昆)、湖北孝感一人(涂天相)、

江西南城一人(梅之珩)、貴州新貴一人(周起渭)、陝西涇陽一人(劉灝)。江蘇籍人竟

占一半,江浙二省的人占到三分之二,這個數字是足以引起注意的。王力先生訂正《字典》

的音讀錯誤,説“最嚴重的是以吳音亂正音。《康熙字典》編者有不少是吳人,有時候不免

以吳音亂正音”。228所以《字典》中的直音,對於研究清初的吳音有很大的價值,同時,對

於研究其中大量與中古音聲韻、等第不合的音讀,都可以參考纂修官的籍貫和現今的方音予

以探索。229

編纂班子中三十位官員,因爲多是翰林院編修或曾經是編修以上官員,無疑都是進士。

其中順治年間兩位,即總閱官陳廷敬(十五年)和張玉書(十八年)。其他均是康熙年間進

士,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同榜進士。康熙三十年前的有史夔(二十一年)、梅之珩(二十四年)、

淩紹雯、吳世燾和劉灝(均二十七年)等五人。四十年前的有潘從律(三十年)、周起渭、

陳璋、汪漋、張逸少(均三十三年)、朱啟昆、陳壯履(均三十六年)、王景曾、勵廷儀、

劉師恕(均三十九年)等十人。四十八年前的有蔣廷錫、陳邦彥、薄有德、萬經、涂天相、

俞梅、劉巗、陳世倌(八人均四十二年)、王雲錦、賈國維(均四十五年)、趙熊詔、繆沅、

蔣漣(均四十八年)等十三人。當四十九年下詔開始編纂時,四十八年的進士尚未散館,因

爲趙熊詔是狀元,繆沅是探花,趙直接是修撰,繆是當然的編修,所以得以參與。蔣漣的參

與或許與蔣廷錫有關(詳後)。

史傳陳廷敬、陳壯履父子同居翰林,共修《字典》,時人榮之。假若對其他纂修官員親

屬關係作一次普查,可以稱道共榮的不僅是陳氏父子。張逸少是張玉書的長子,蔣漣是蔣廷

錫的侄子,張氏、陳氏父子和蔣氏叔侄同居玉堂,共贊偉業,已占去全部纂修人員的五分之

一。如果將祖父叔兄親屬曾在翰林或雖不在翰林而居高官者計之,則不止張、陳、蔣三家。

史夔是史鶴齡之子,史鶴齡康熙六年丁未科進士,散館授編修,以文學書翰稱旨。230王景曾



228王力《康熙字典音讀訂誤序》,中華書局,1988年,第10頁。

229邵榮芬先生認爲:“其實通觀《字典》的註音,雖然差不多每個字下都引錄了前人的反切,但主要還是

以綴在反切之後的直音爲讀音的真正歸宿。不難看出,直音所反映的都是當時的實際讀音,它們跟前人反

切當然會有很多不合的地方。如果我們不把這種不合看作是正或誤的問題,而看作是語音演變的結果,那

麽這類的所謂誤音反而就都成爲我們考求當時語音的有用資料了”(《〈康熙字典〉註音中的時音反映——

聲母部分》,收入《邵榮芬音韻學論集》,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650頁。)

230見《江南通知》卷一百六十六(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11册,第777頁上)。溧陽史氏科第之盛,翰林

之衆,世所共知同羨。梁章钜《楹聯叢話》卷九:“史氏聯云:“祖孫父子,兄弟叔侄,四世翰苑蟬聯,

猶有舅甥翁婿;子午卯酉,辰戌丑未,八榜科名鼎盛,又逢己亥寅申。”考溧陽史氏,自康熙丁未,史鶴

齡始入翰林;至壬戌,其子史夔繼之;庚辰,其孫史貽直繼之;乾隆乙丑,其侄孫史貽謨繼之;己酉,其

是王熙之孫,王熙順治四年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十五年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加尚書銜。

草順治遺詔。康熙即位,改兼弘文院尚書。四十二年卒。231陳邦彥爲陳元龍之侄,元龍康熙

二十四年榜眼,授編修,直南書房,遷侍讀學士,四十二年遷詹事。232勵廷儀爲勵杜訥子,

杜訥因善書試第一,由生員議敘州同,留南書房,康熙十九年特授編修,官至刑部右侍郎,

四十二年卒,康熙親謚文恪。233潘從律爲潘麒生弟,麒生康熙二十一年進士,散館授檢討,

二十九年充山西鄉試正考官。234趙熊詔爲趙申喬之子,申季之侄,申喬康熙九年進士,累擢

浙江布政使、巡撫;申季三十六年進士,散館授編修,四十四年出任山東學政。235劉灝爲劉

涵兄,涵二十六年進士散館授檢討,官至福建鹽運使。236蔣廷錫是蔣伊次子,蔣陳錫之弟。

伊康熙十二年癸丑科進士,散館改御史,官至河南提學道。陳錫康熙二十四年進士,授陝西

富平縣知縣,四十七年遷山東布政使,擢巡撫。237劉師恕爲國黻子,國黻康熙二十一年進士,

散館改戶科給事中,官至鴻臚寺卿。238俞梅爲余鐸侄孫,瀔之子,鐸順治九年進士,散館改

御史;239瀔官中書。240陳世倌爲陳詵之子,241詵康熙十一年舉人,授中書科中書舍人,世倌

中進士時,已任鴻臚寺卿,再遷左副都御史。242萬經爲萬斯大之子,斯大於明亡隱居不仕,

然湛深經術,與弟斯同名播海內。以上祖父叔兄爲翰林者六,散館改御史、給事中者三,以



曾孫史弈簪繼之。此外則其婿金壇於小謝,其甥於敏中,丹徒任蘭枝,陽湖管幹珍,並前後爲翰林。世謂

海内無第二家也。若次聯所云,則史鶴齡爲丁酉舉人,丁未進士;史夔爲辛酉舉人,壬戌進士;史夔之弟

史普爲己卯舉人,庚辰進士;史隨爲戊子舉人,己丑進士;史貽直爲己卯舉人,庚辰進士;史貽謨爲甲子

舉人,乙丑進士;其弟史貽簡爲癸卯舉人,甲辰進士;又史鶴齡之曾孫史弈簪爲己酉舉人,戊辰進士;史

光啟爲壬申舉人;史應曜爲丙午舉人。八榜科名,彬彬可考。而合史光啟之壬申計之,實爲九榜。惟己亥

寅三榜,尚闕有間。則末語‘又逢己亥寅申’云云,亦尚須細考耳。”此聯播在人口,史罕其匹。

231《清史稿》卷二百五十,中華書局,1977年,第32册,第9693~9695頁。

232《清史稿》卷二百八十九,中華書局,1977年,第34册,第10263頁。按,元龍遷詹事,正值邦彥中

進士。

233《清史稿》卷二百六十六(第33册,第9946頁),按,《畿輔通志》卷七十二勵廷儀傳謂“父子相繼

直内廷二十餘年,誠敬慎密,聖祖仁皇帝有‘學問既優,人品亦好’之旨”。(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05

册,746頁上。)

234錢實甫《鄉試考官年表》,《清代職官年表》第四册,第2898頁。

235《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三,中華書局,1977年,第33册,第9912~9913頁。錢實甫《學政年表》,《清

代職官年表》第四册,第2631頁。

236參見朱汝珍《詞林輯略》卷二,第1291頁上、下。

237《清史稿》卷二百七十六,中華書局,1977年,第33册,第10074頁。

238朱汝珍《詞林輯略》,第1290頁上。

239《江蘇藝文志·揚州卷》,下册,第1131頁。按,朱汝珍《詞林輯略》卷一以俞梅爲鐸子,第1280頁

下。

240見阮元《淮海英靈集》丁集卷二,嘉慶三年小琅?仙館本,第4頁。

241陳世倌兄弟五人皆爲舉人進士。兄世儁康熙丙戌進士、世儼康熙辛卯舉人、世仁康熙乙未進士,弟世侃

康熙癸巳進士。見朱彭壽《舊典備徵》卷四《科名佳話》,中華書局,1982年,第97頁。

242《清史稿》卷二百七十四,中華書局,1977年,第33册,第10054~10055頁。

進士爲巡撫、布政使者二,以舉人授中書舍人者一,及子孫弟侄輩中進士時,皆已爲顯宦,

這對他們的選館有很強的正面影響。

清初館選沿明制,殿試畢即簡選庶吉士,方法是選而後試。如康熙九年,聖祖命內院會

同吏部、禮部選新進士六十人,試以文學,分爲三等,而後欽定二十七人。因而選的中間不

無親疏關係的影響。根據《清史稿·選舉志二》記載:

康熙間,新進士得奏請讀書中秘,輒以家世多任館閣,或邊隅素少詞臣爲言。間

邀俞允。故自四十五年至六十七年科中(引按,當作“四十五年至六十年七科中”),

各省皆有館選。世宗令大臣舉所知參用,廷對後,親試文藝。雍正……五年,詔內閣

會議簡選庶常之法,尋議照雍正癸卯(元年)科例,殿試後,集諸進士保和殿考試,

仍令九卿確行保舉。考試用論、詔、奏議、詩四題。是爲朝考之始。243

館選之權下放給大臣、九卿,且自己可以奏請申報,玉堂清望,世人所羨,所以朝中有人、

翰林有親的裙帶關係自然不能擯絕。趙熊詔雖是狀元,劉師恕卻是三甲第一百零八名進士,

其他有關係的進士竟全部是二甲,而且大多在二甲之前十名。至於張逸少之編修爲玉書啟奏

而授,陳壯履之翰林爲康熙欽點而定,已是人所共知。揭櫫這樣一個史實,並不是説《字典》

群體中某些人的及第等次和館選都與此有關,但翰林留館人數有限,家世、裙帶關係的介入,

勢必造成留任者未必盡爲一時之選,《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七百九十一曾記載這樣一則事

例:

四十五年……又諭吏部,選拔庶常,原以教養人才、儲備任用,庶吉士王誥等,

教習日久,今加考試,滿漢書具未精通,掌院學士揆敘等督課不嚴,交督察院議處。

其文義粗通者,除王式丹已授修撰外,滿書庶吉士楊尤奇、劉師恕、王景曾、史貽直、

陳邦彥、謨、薄有德、蔣肇、陳世倌、王誥;漢書庶吉士吳廷楨、劉巖、宋、

楊萬程,俱照例授爲翰林院編修、檢討,仍宜不時勤加學習。涂天相、謝履忠、馬汝

爲、柯喬年、萬民欽、李天祥、劉圻、楊緒、萬經、……何焯,文義荒疏,俱不准授

職。再教習三年。常度、阿進泰、耿古德,文字俱劣,俱革職。244

所記之庶吉士中涉及《字典》纂修人員的有八人,滿書文義能粗通,洵屬不易;而漢文尚有

“荒疏”,實不應該。由此也昭示這樣一種傾向:在館選沒有嚴格按照朝考成績取捨之前,

庶吉士未必全部優於外放進士,散館留任的翰林官員學問、才華也未必一定淵博優贍而無瑕

疵,這對翰林院擬詔草制、經筵日講以及奉敕纂書等或多或少、直接間接地會有些許影響。



243《清史稿》卷一百O八《選舉制三》(中華書局,1976年,第3164頁)。即使在朝考之後的雍正六年,

時值戊申鄉試,雍正敕諭“大學士、尚書、侍郎、都御史、副都御史各大員,有子弟在京闈及本省鄉試未

經中式年二十以上者,著各舉文理通順可以取中者一人”,時大學士蔣廷錫子溥、刑部侍郎繆沅子橒、侍

郎署理倉場事務涂天相子士炳等十三人,經具奏,得旨“俱賜舉人”,又京官三品以上的子孫、同胞兄弟、

侄子出試鄉試,主考、房考之親屬出試會試或順天鄉試,皆别編官卷,多照顧錄取。見徐珂《清稗類鈔·

考試類·科場加恩大員子弟》(中華書局,1984年,第二册,第585頁)。

244《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七百九十一《翰林院·考試·散館》,第一百七十五册,第二葉。

當然就《字典》纂修班子而言,像張逸少、陳壯履之參與,對協調纂修官與總閱官之間的文

稿流轉,溝通他們之間的學術異見仍然有其積極作用。

儘管學問、才華純疵不一,高居玉堂之上,廁身天垣之間,每日擬詔草制,酬唱奉和,

含咀經傳,披覽注疏,真正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時長日久,也必歷練成詩文作

手,心性巨儒。今檢視、分析三十位纂修官員的著作,有七位著作文集無考,其他二十三人

所存者以詩集爲最多,幾乎無人不有。即使爲詩文集,其文章也多是賦頌表箋、奏疏紀贊、

神道墓碑之類,如《四庫》收入的《張文貞集》可爲代表。陳廷敬《午亭文編》中有雜著四

卷、經解四卷,雜著如《胡氏安國夏時冠周月辨》、《家氏鉉翁原夏正辨》等關涉經傳曆法,

經解係詮釋《易經》之作,廷敬另有《三禮指要》一卷,《午亭史評》二卷,皆經史專著,

他是詩文淵雅,學術純正的大學者,無愧爲《字典》總纂。蔣廷錫有《尚書地理今釋》一卷,

係經學地理著作,編《文武淵源》,係類書。萬經晚年增補父叔堂兄之著係《尚書》、《禮

記》、《春秋》及《明史》、《年表》等,自著《分隸偶存》、《漢魏碑考》亦皆學術著作,

也是一位學有根柢的學者。俞梅之《孔子家語訂正》屬子書考訂,王雲錦《秋林讀易辨真》

爲解經篇什。朱啟昆無著作留存,卻編過《性理大全書輯要》、《朱子大全集補遺》等書。

統觀他們的著作與才華,雖然經史子集都有,然大多是以詩文著稱的翰林詞臣,即便有治經

學者,如史夔“究心濂閩之學”,梅之珩之“湛深經術”,王文錦“尤遂於《易》”,也多

是在程朱系統籠罩之下的理學,而非求訓詁之切義,辨名物典制之是非的漢唐經學。尤其三

十人中沒有一個是在聲韻、訓詁上有所建樹或留存一卷著作。史志稱吳世燾“生平負著作

才,而不欲以文章顯。在史館奉命編《淵鑑類函》《政治典訓》《康熙字典》諸書,覃研精

博,館閣中交倚重之”,劉灝纂修《字典》和《廣群芳譜》“校閱披覽,考訂精確”,但吳、

劉亦非學有專長的傳統小學人才。聖祖對翰林院甚爲依賴,也深知院中人才的知識結構,他

曾説“翰林官有工詩賦者,有工文章者,亦有講理學者”,245又説“中國平上去入四韻極精,

兩字合音不甚緊要,是以學者少,漸至棄之。問翰林官四聲,無不知者;問兩字合音,則不

能知”,246可見當時參與《字典》編纂者確實沒有深於文字音韻的官員。247聖祖的評語與翰

林院官員實際知識結構和留存著作適相吻合。這種現象既係於清初的學風,也受制於翰林院

科舉選拔制度的局限。



245《聖祖實錄》卷二百三十九,《清實錄》第六册,第239頁下。

246《聖祖仁皇帝御製文集》第三集卷九,故宮珍本叢刊,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547册,第七葉。

247清初古音之學未興,但聲韻學人才不是沒有,只是翰林院的選拔有其特殊的科舉途徑,將他們拒之門外。

如著《古今韻略》的邵長蘅曾應博學鴻詞和參加會試,均報罷;著《類音》的潘耒雖曾試博學鴻詞入翰林,

授檢討,惜於康熙四十三年、四十七年先後去世。但著《古音正義》《等切元聲》的熊士伯、於五十四年

編纂《音韻闡微》精於音韻之學的王蘭生皆適當其時,且王蘭生已爲聖祖賞識(聖祖於五十八年上諭曾説

“蒙養齋修書舉人王蘭生諳曉音韻之學”),竟都未能調遣來爲《康熙字典》審音。究其原因,熊僅是江

西南康教授,王年僅三十出頭,在玉堂高官看來或太年輕。

編纂《淵鑑類函》、《佩文韻府》之類的類書,最合適的人選就是翰林詞臣,他們最懂

得用典措辭需要什麼,怎樣排列才能一索即得。而字典之類工具書的編纂,除了需要有文辭、

典故的類書涵養,更需要懂得文字、音韻、訓詁,長於理性思維,善於歸納排比的專門人才。

《康熙字典》的得與失,應該從編纂官員所具有的學養、所具有的政書、類書編纂經驗和字

典所需的專門知識結構,以及具體編纂時出現的種種不確定因素上去切入、思考、評判。

六、結語

《字典》名義上是康熙四十九年三月下詔編纂,正式啟動可能在五六月以後,就目前資

料揣測約在五十一年年底前後大致完成初稿。由於張玉書於五十年夏、陳廷敬於五十一年四

月相繼逝世,兩人實際上沒有最終做好總其成的工作。得到聖祖讚賞的劉灝因《南山集》案

牽連入獄,出獄不久病亡;至五十二年淩紹雯、史夔又先後辭世,五十三年周起渭物故,幾

位耆年碩學似乎也沒來得及對初稿作修改潤飾。加之多位纂修官員在此期間還分心其他編纂

任務,有幾位官員涉案或瀆職而受處降職,五十一年、五十三年相繼有七八人外放學政。應

該説,數年中《字典》纂修官員變故多端,字典機構極不穩定。就這種變動的情況分析,康

熙五十三年,字典機構中纂修官員已經零落依稀。很可能在這個時刻,纂修官、翰林院編修

陳世倌主動出資,承擔刊刻任務,至五十五年閏三月刊成梓行。

《康熙字典》之所以風行數百年,經久而不衰,雖然不排斥有欽定光環的因素,但平心

而論,這與纂修官員認真總結唐宋元明字韻書特別是《字彙》和《正字通》的利弊得失,制

訂出十八條接近或切合近代辭書編纂理論的凡例來統攝纂輯,最大限度吸取前代字韻書的精

華,利用三館一院豐富圖書,使《字典》在體例、收字、音義分合、排纂、檢索上都超過以

往所有字韻書有很大關係。

道咸以後中日學者指責《字典》的錯訛集中在等第、直音和書名、引文上。前者與纂修

官員疏於等韻之學和江蘇吳音地區口音有關;後者啟誤多途,或緣於承襲前代字韻書之訛,

或因筆誤豕亥,或係刊刻魯魚,由於其數量之多,248致使筆者懷疑陳世倌所刻《字典》稿是

未經最後審定之稿。因爲康熙五十三年前後,字典機構人員星散,工作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二○○七年三月十七日

至四月十五日初稿

五月八日第五稿



248王引之《字典考證》改正2588條,筆者取與渡部溫書校核,互有漏略。而桂未辛《校正增注康熙字典

序例》(1951年排印本)云,其未見王氏《考證》而校核出《字典》之誤達9000餘條。王力《康熙字典

音讀訂誤》訂正音讀訛誤5200條,渡部溫《考異正誤》訂正5930條(豬野中行《標注訂正康熙字典序》

謂“凡考異1930餘,訂誤4000,補前人之缺”),加之日本都賀庭鍾、都賀枚春《字典琢屑》等所舉,

上一世紀數十篇論文所指,即使删去重複,保守估計也有一萬幾千條。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