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古蜀栈道_古代的_高速公路_
2017-04-30 | 阅:  转:  |  分享 
  
9

百科知识2010.10上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

天!”这是诗人李白对于蜀道的感慨,这一感慨

通过文化的传承沉积在我们每一个接受过汉语教

育人的心底。1000多年后的1981年,作家贾平凹

自宝成线入川经过两天一夜的火车,“实在寂寞

难堪,只好守着那车窗儿,吟起太白《蜀道难》

的诗句,想‘如今电气化铁路且这般艰难,那太

白骑一头瘦驴,携一卷诗书,冷冷清清,怎一

个愁字了得’”。然同样来自唐代杜牧的诗歌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却让来

自重庆涪陵的荔枝,快马取荔枝道经达州(今四

川达县)、穿子午道越秦岭到长安,总耗时不过

3日,有专家甚至认为蜀道就是古时的“高速公

路”,其“要比今人想象的快捷和方便得多”。

精致斜织的交通网

带着“蜀道难,蜀道难乎?”的疑问,打开

古旧地图,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蜀道却着实令人大

吃一惊,关中通往汉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

道、子午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

道和荔枝道,如同一张精致斜织在秦岭山脉和大

巴山脉中的大网,沟通连接着八百里秦川与四川

盆地这两个中国古代的天府之国。

若按今天铁路的最短距离测算,成都到西

安的距离约为829千米,时速250千米的动车组只

需不到4小时即可到达。但在“黄鹤之飞尚不得

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秦岭面前,我们的先民

是以何种的勇气和气魄开山破石、凿洞打桩的?

他们的原动力又在何处?

秦中自古帝王都,长期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

化中心的关中地区,必然面临着人口剧增与生产

生活资料短缺的矛盾,而四川盆地物产丰富,两

地的沟通势在必然。《史记·货殖列传》记载:

“(秦)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

辐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

也。南则巴蜀。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

沙、石、铜、铁、竹、木之器。南御滇僰,僰

僮。西近邛笮,笮马、旄牛。然四塞。”对于古

蜀先民而言,闭塞成为其发展的最大障碍,关中

地理风物

ILIFENGWUD

古蜀栈道:古代的“高速公路”

■刘小方

10

2010.10上百科知识

地区是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来自北边的吸引

力巨大。而北面呈东西向的米仓山和大巴山脉成

为第一道南北相同的天然屏障,汉中以北的秦岭

成为第二道屏障。所以必须尽一切努力穿越米仓

山、大巴山,再穿越秦岭,巴蜀先民才有可能与

代表当时最高生产力和社会文明的关中地区沟通

联系。因此打通北边的交通线是蜀道的关键。在

南北相互沟通的巨大张力和拉力的作用下,最终

“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襃斜绾毂其口”。

历尽艰辛得以凿通

栈道的修建是艰难的,其中浸透着血汗更

包含智慧。《华阳国志·蜀志》中保存的五丁

移山、石牛开道、武都担土、山分五岭等神话传

说正是古蜀先民前赴后继、英勇献身开通蜀道的

力证。“开明立,号曰业帝,……时蜀有五丁力

士,能移山,举万钧。”这则五丁移山的故事在

《本蜀论》又有这样的记载:“秦惠王欲伐蜀而

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尾下,言能屎金。蜀王

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张仪、司马错寻

路灭蜀,因曰石牛道。”

据史书记载,公元63年一年时间,汉朝政

府就从“广汉、蜀郡、巴郡徙二千六百九十

人,开通褒斜道”,随后更是“凡用工

七十六万六千八百余人”。即便是到了近代修筑

川陕公路,国民政府调集17万民夫,仅昭华至七

盘关段就死伤几百人。

战国时秦国为打通陕西到四川的道路,于公

元前267年开始修筑褒斜栈道,这条栈道起自秦

岭北麓眉县西南15千米的斜水谷,到达秦岭南麓

褒城县北5千米的褒水河谷,全长200多千米的栈

道是在峭崖陡壁上钻孔架木,并在其上铺板而

成。当时火药还没有发明,在上为绝壁、下为激

流的自然条件下,它的修建先是采用原始的“火

焚水激”的方法开山破石,然后在岩壁上凿成

30厘米见方、50厘米深的孔洞,分上、中、下3

排,均插上木桩,接着在上排木桩上搭遮雨棚,

中排木桩上铺板成路,下排木桩上支木为架,

最终于公元前259年完成,历时8年之久。修筑者

还根据不同的地貌状态,因地制宜,创造了标准

式、依坡搭架式、石积式、千梁无柱式、凹槽式

和多层立柱平梁式等多种栈道形制,这些都反映

了古人在修建古蜀栈道过程付出的智慧和汗水。

留存的海量文化遗产

蜀道的通行,使得大批钱粮赋税源源不断由

四川运往长安,使先后在长安建都的周秦汉唐获

得殷实富足的统治管理基础。“国家富有巴蜀,

是天府之藏。自陇右及河西诸州,军国所资,邮

驿所给,商旅莫不取给于蜀。”同时关中地区先

进的生产水平、社会文明、管理体制、文人雅士

也不断进入四川,并进而由四川延伸到更西部的

贵州、云南、青海、西藏等地,为古中国西部的

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古往今来,在蜀道

上来来往往的人,留下了数不清的故事,沉淀为

难以统计的文化遗产,凝结成灿若星河的文化景

观,这些故事、遗产和景观无时不在温暖着我们

的精神家园,无时不在滋养着我们的文化。

1.褒斜道:长安入蜀的最早栈道

褒斜道是沿着褒、斜二水形成的一条道路,

它们发源于秦岭,褒河自北而南,注入汉江;斜

水自南而北,汇入渭河。《汉书·地理志》载:

“斜水出衙岭山,北至眉入渭;褒水亦出衙岭

山,至南郑(今汉中)入沔。”清代《读史方舆

纪要》对褒斜道的早期形成作了如下记述:“褒斜

之道,夏禹发之,汉始成之,南保北斜,两岭高峻,

中为褒水所经。春秋开凿,秦时已有栈道。”褒斜

道是历史记载中发现最早,使用时间最长,对历

史、文化、贸易所起作用最大的蜀道,在2000余

年的使用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文化遗存。

褒斜道南起汉中褒河镇,褒河是陕南的一

条河。陕南以水而闻名,褒河则以美女而闻名,

这个美女就是周幽王的爱妃褒姒——“烽火戏诸

侯”里那个“一笑倾国”的美丽而幽怨的“冷美

人”。相传褒姒就是汉中褒河人,当时此地属于

古褒国。

秦末楚汉战争中在汉中休养生息的刘邦于公

元前206年,一边派人修复被自己烧毁的栈道,

一边令韩信带领大队人马,从西边的陈仓道出

兵,一举定三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

故由此而来。

《读史方舆纪要》指出三国时期的曹操、张

地理风物

ILIFENGWUD

11

百科知识2010.10上

鲁、诸葛亮、姜维、杨仪、魏延、赵云、邓芝和

司马懿等蜀魏两国许多重要人物都在褒斜道有过

多次活动。

唐天宝十五年即公元755年,唐玄宗李隆基

在马嵬坡兵变、杨玉环香消玉殒之后,也由褒斜

道入蜀。

保存在略阳灵岩寺的《仪制令》,“贱避

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是我国现存的

最早的交通规则实物资料。现存汉中博物馆的石

门十三品,是分布在古褒斜道石门隧道及其南北

山崖间的13种摩崖石刻的总称,是反映隶书由古

隶—汉隶—魏书—宋隶的演变历程的珍贵史料。

2.傥骆道:蜀道中的高速公路

傥骆道北从周至骆峪进秦岭,南从洋县傥

水河谷出汉中,进出口各取地名中一字,故称

傥骆道,全长240千米。唐代,傥骆道曾一度繁

荣,成为由长安入川最捷近的道路,沿途馆驿多

达11处、栈阁9万余间。史料记载当时傥骆栈道

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则置驿,成为标准

的国家级道路。因此,唐建中四年(公元783年)

唐德宗避乱南郑,唐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唐

僖宗去蜀,都取道傥骆。

傥骆古道的南端地处亚热带低地山区,古道

的北端在秦岭北坡的骆峪中,地处暖温带季风气

候,南北气候风景各异,各有特色。

古人有关傥骆道的吟咏不少,多为高山巨

川、密林幽篁震撼心灵之作,也有对艰险旅程

的慨叹。唐代元稹《南秦雪》:“帝城寒尽临

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才见岭头雪似尽,已

惊岩下雪如尘。”宋代文同《骆谷》:“龙蛇纵

横虎豹乱,古栈朽裂深埋苔。”写军旅生活的如

宋代陆游诗:“雪云不拥平安火,一点遥从骆

谷来。”

3.金牛道:遗产最集中、保护最完备的蜀道

金牛道又叫石牛道,李白过此方有《蜀道

难》不朽诗篇,其得名源自上文提到的“石牛

粪金、五丁开道”故事。古道自汉中南郑向西经

勉县,继而南折进入四川朝天的七盘关,再南行

抵达广元,后抵剑门关。仅明月峡栈道景区一处

就沉积了“萧何弄舟明月峡、陆游魂断明月峡、

张献忠威镇明月峡”等历史与故事。从古代交通

发展的角度来看,明月峡更是积淀了远古先民走

出的羊肠小道、先秦时政府开发的古栈道、民国

时期修建的川陕公路和20世纪50年代修建的宝成

铁路隧道,各个时期交通方式并存且历史脉络清

晰,是不可多得的历史交通博物馆。

金牛道目前是古蜀栈道文化遗存、遗产最

为集中、保存最完备的区域,形成了以“朝天棋

盘关—明月峡—千佛崖—皇泽寺—昭化古城—牛

头山—天台山—剑昭古驿道—剑门关—翠云廊—

剑州古城—觉苑寺”为主体的文化景观长廊,以

明月峡古栈道、昭化古城、剑门关、翠云廊为核

心的文化遗产点。

难得的文化线路遗产

文化线路是世界遗产中较新的遗产类型,是

世界遗产委员会“全球遗产平衡战略”重点推荐

和拓展的遗产类型,它是指“一种陆地道路、水

道或者混合型的通道,其形态特征的定性和形成

基于它自身的和历史的动态发展以及功能演变;

它代表了人们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一定时间内

国家和地区内部或国家与地区之间人们的交往,

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

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

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这些滋养长期

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得到体现”。

目前世界上已有西班牙、法国、日本、阿

根廷等国成功申报了本国的文化线路遗产,我

国目前正积极筹备的大运河和丝绸之路即属于

该遗产范畴。但从文化线路遗产的内涵要求分

析,古蜀栈道的遗产本质更符合其要求,比较

大运河与丝绸之路,古蜀栈道在地理范围上相

对集中,设计协调的地区仅仅包括四川、甘肃

和陕西,2008年以来先后7次组织同济大学、四

川大学等专家、学者考察蜀道剑门关段,形成

了《蜀道文化线路总体研究报告》。国内一些著

名专家联名向蜀道沿线的成都、西安、广元、

汉中、宝鸡、安康、绵阳、德阳、巴中、达

州、南充等川陕11城市发出了《关于中国蜀道

文化线路整体保护及联合申遗的公开信》,得

到了积极响应。古蜀栈道,是难得的文化线路遗

产。(文章代码:101903)

【责任编辑】王凯

地理风物

ILIFENGWUD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