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广州黄姓人氏的根在哪

 昵称37263053 2017-04-30

[摘要]在广州的黄氏要寻根、认祖归宗,都无法绕过黄村的几座祠堂


子贤黄公祠坐落在一片池塘旁边

祠堂的灰雕栩栩如生。

论知名度,东圃黄村的子贤黄公祠也许不及江西婺源的黄村百柱宗祠。但论“辈份”,黄村子贤黄公祠要比后者早两百多年。在广州的黄姓人氏要寻根、认祖归宗,都无法绕过黄村的几座祠堂,而子贤黄公祠,是其中规模最大、香火最盛,后人数量也最大的一间。

走进广州祠堂之十六

走访对象:子贤黄公祠

地址:天河区东圃黄村中心街19号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林涛

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陆明杰

历史 躲避战乱,扎根梅林

古时,黄村一带因梅林遍布,又称梅林。康熙三十五年,诗人黄登就在广州东郊黄村辟探梅诗社。黄村建村于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简志达从车陂迁居黄村,为黄村最早的简姓基祖。到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中原人士黄子俊、黄子贤定居黄村,成为黄村第一大姓。

为躲避战乱而南迁,黄村开村至今已有23代。记者从黄村街道办了解到,目前5000多名村民中,黄姓人口占90%以上。黄氏在这片梅林从新开始,并建立祠堂。根据黄村志,目前黄村内有祠堂、祖祠及厅所共33间,其中以子贤黄公祠规模最大、香火最盛,子贤的后人数量也最多。

位于黄村中心街19号的子贤黄公祠,是为纪念黄村黄姓基祖黄子贤而建立,始建于元代末年,至今有600余年历史。祠堂原本两进,于明代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扩建为三进,其后在清朝也有多次修缮重建。

建筑 祠堂三进,处处乾坤

目前,子贤黄公祠已被纳入区文物保护单位。祠堂保留有元明清三代的建筑风格和特色,更保存多处岭南灰雕、木雕。

祠堂通深约50米、通宽14.5米,建筑面积超过700平方米,是村内面积最大的古迹。进入祠堂,能看到一进天井栏杆墙脚有8幅明代扩建时制作的古老灰雕,而石雕画为花岗岩料,造型古朴,雕工精致。多处檐下壁画有山水花鸟、历史故事,造型逼真生动。

二进中堂悬挂“状元及第”牌匾和“翰林院庶吉士”牌匾。村志记载,“状元及第”牌匾是纪念外地宗亲黄居正于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考得乙未科状元,“翰林院庶吉士”牌匾则是黄子贤四世的次子和五子先后考取明朝洪武进士、欶授翰林院庶吉士。兄弟先后金榜题名,成为佳话。

据村中老人介绍,祠堂内大部分可拆卸的物品都曾遭毁坏。唯一保存至今的石碑,是黄氏宗祠立义仓碑记,“明朝时立的,上面记载了当时扩建的事迹。”黄村村民、江夏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黄振英说,现在石碑已被定为文物,现在很多考古学家都会来拓印、研究碑文。

在第三进后墙正中有一处神龛,供奉着黄氏列祖列宗的神位,上有“积厚流芳”的木匾。

传统 每年都设千叟宴

子贤黄公祠是黄村黄姓村民祭祀、议事、设宴的地方。随着时代变迁,祠堂的功能也起了变化。据黄文秋介绍,1931年番禺县第四区黄村国民小学创办,设址子贤黄公祠。祠堂加上东侧厢房,能容纳数百人,“建国后学生越来越多,祠堂无法容纳,村里就另选了地方建小学,就是现在的黄村小学。”

之后,祠堂成为老人协会的办公地。黄文秋说,重视孝道的黄村人至今仍延续着数百年的传统,每逢春节都会在祠堂大摆100桌千叟宴,为老人祝寿。

寻根 为战国春申君后人

《元和姓纂》云:“黄,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黄姓远祖陆终有六子,次子惠连因治水有功,被帝尧封邑黄国(今河南潢川县)。公元前648年,黄国为楚国所灭,黄国子孙以国为姓,黄姓氏族一度衰落,直到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拜相,黄氏得到中兴。汉魏时期,居于江夏的黄氏成为一带的望族,被誉为“江夏黄氏,天下无双。”根据黄氏族谱,历史上黄氏累有杰出人士,在仕途上多获功名,其中以战国春申君黄歇、西汉定侯黄霸和唐黄峭山最为出名。

两汉之后,大批江夏黄氏子孙离开江夏故地,向外地迁徙。南宋期间,黄文魁携二子黄其焕、黄正春迁居广州光孝街。南宋嘉定五年,黄其焕的两个儿子黄子俊、黄子贤从光孝街迁居黄村,成为黄氏开村基祖。

(信息时报)

寻根访祖,推动黄氏大家族兴旺发展、与时俱进并继续发扬光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