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古币上的书法
2017-04-30 | 阅:  转:  |  分享 
  
古币上的书法

古币存世量大、门槛较低,很多人喜欢收藏古币,但你有没有想过,古币上的书法谁写的?你可能触摸到的古币就是古代某著名书法家的“作品”,没错,中国是世上最早制造货币的国家之一,贝、布、刀、圆形状多样,甲骨、篆、隶、楷、玉箸、瘦金各体皆有,集历代书法之大观。秦丞相李斯

秦代雅致的小篆“半两”钱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书同文字”的建议,命令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为统一书体。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制作这种标准字样,这便是小篆。而关于小篆的由来,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李斯等人在奉秦始皇之命制作标准字样时,“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不久,秦代程邈将篆书改革为隶书,打破了篆书曲屈回环的形体结构,形成新的书体。蔡邕称其“删古立隶文”。成为新的古币铭文。?西汉曹喜

刀币上的悬针篆在西汉著名的“王莽改制”中,王莽在第四次货币改革(天凤元年暨公元14年)时,废大、小钱,另作货布、货泉两种。王莽的十布、货布和货泉的文字都有悬针篆。除布泉外,悬针篆比较突出的是货布和大布黄千两种。这两种钱的悬针篆很具典型性。悬针篆是小篆的一种,也叫垂针篆,是篆书的异体,悬针是指“竖画收笔出锋”,锋就像钢针倒悬一样。南朝宋王愔的《文字志》说:“悬针,小篆体也,字必垂画细末,细末纤直如悬针。”宋朱长文《墨池篇》说:“悬针之书,亦出曹喜。”宋僧梦英《十八体书》说:“悬针、垂露曹喜所作。悬针篆,抽其势,有若针之悬锋芒。”看来,前人对悬针篆早有议论,而且上述二人肯定悬针篆是曹喜所创。唐代欧阳询

开元通宝“开元通宝”为唐代货币。钱币在唐代始有“通宝”。唐初沿用隋五铢,轻小淆杂。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宋仁宗赵祯

皇宋通宝九叠篆“皇宋通宝”钱,九叠篆原是一种流行于宋代“国朝官印”字体,主要用于印章镌刻,其笔画折叠堆曲,均匀对称。每一个字的折叠多少,则视笔画的繁简确定,有五叠、六叠、七叠、八叠、九叠、十叠之分。之所以称为“九叠”,则是因“九是数之终,言其多也”,将九叠篆用于钱文,“皇宋通宝”钱为第一例也是最后一例。皇宋通宝,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北宋仁宗赵祯,宝元二年至皇祐末年(公元1039年~公元1053年)铸,非年号钱。钱文有篆书,楷书对钱,光背。有小平、折二两种,有铁钱。篆书中另有九叠篆者,极其罕有,为古泉大珍。金朝党怀英

党怀英能属文,工篆籀,当时称为第一,学者宗之。大定二十九年,与凤翔府治中郝俣充《辽史》刊修官。怀英工书法,世称“独步金代”,尤爱玉箸篆书。泰和四年,书“泰和重宝”,铸于钱币之上,是为“金泰和”。宋徽宗赵佶

大观通宝北宋货币“大观通宝”,是由徽宗御题钱文。宋代与历朝有所不同,每换一种年号就开炉铸新币,若年号与宝文相重,则更铸非年号钱。终宋三百年,通行以小平折二钱为主,其间也有大钱流通、钱币的轮廓,尺寸都有一定标准。因此宋钱版别极多,历代罕有,钱文除真、草、隶、篆、行外,还有便是北宋徽宗的“玉划银勾”瘦金体。朱元璋

大中通宝元楷书“大中通宝”钱。元末朱元璋为吴王时所铸,钱文端庄。元末社会动乱,纸币支持的经济体系严重破坏,元境内各地先后恢复了铜钱的流通。六支反元军事集团先后发行了自己的铜币,如韩林儿的“龙凤通宝”钱,张士诚的“天佑通宝”钱,明玉珍的“天统通宝”钱,以及朱元璋“大中通宝”钱。

?赤电之马翠龙山子

追风之马

打马格钱,又称马钱,是一种铜制的游钱棋,也是一种宛如肖形印的博弈钱币。打马这种博弈的娱乐形式盛行于宋代,宋女词人李清照在其所著《打马赋》中云:“打马爰兴,樗蒲逐废,实小道之上流。乃闰房之雅戏。”并说自己为之入迷,以至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事物绀珠》载:“打马用铜或牙角为样钱,共五十四枚,上刻良马,布图四面以投子掷之。”打马之戏所用的马钱枚数,当时各有不同。郑寅《打马图式》记载用五十枚,李清照《打马图经》说用二十枚。这些钱多铸我国古代的名将、名马,正面币文铸名将、名马的名称,背面铸名将、名马的图形。有只有图形无文字者,也有只有文字无图形者。清翁树培《古泉汇考》:“有只画马而无马名,所见种种不一。”

“山子”,是周穆王所乘八骏之一。《列子周穆王》载:“左骖骊而右山子”。山子钱币文楷书二字仅六画,可谓难矣,但却写得如此的得心应手。币文位于穿孔左右,笔画瘦硬挺劲,结体疏朗,类于瘦金书,简练雅洁中有清朗之风致。背铸母子双马,比例准确,具象写实,刻画精细。穿孔巧妙的做为二马之间隔,穿左边借用做母马左前腿,由于绘者匠心独具,初看好似没有穿孔。母马为静态之立马,小马为动态之形,一静一动,舐犊之情溢出画面,令人回味不已。这种铸双马的钱在打马格钱中是少见的。

“赤电”,乃古之良马,《西京杂记》载:“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皆天下之骏也。一名浮云,一名赤电??。”“赤电之马”钱,直径2.8厘米,币文篆书,对读。币文为玉箸篆,略加金文笔法,笔画匀称、凝重、婉转通畅,结体规整但又显活泼姿态。唯“之”字形体在四字中略微显大,可算微瑕。背面所铸赤电奔马,只有马的轮廓,有如剪影一般,虽不见眉目,却能传其神。构图简练,艺术手法高超。

“翠龙”,穆天子所乘之良马。汉代扬雄有赋曰:“乘翠龙而超河兮,陟西岳之崤。”此币币文居于穿孔上下方,为行草书,笔势清劲,使转得法略无滞碍,如泉鸣竹涧,极为潇洒。背铸立马,回头俯首若吃草饮水状,尾成弧形。此马造型左右呈半圆形,和币面和谐,足见刻画者于方寸之间艺术手法之游刃有余。

“追风”,古骏马名,葛洪《抱朴子》“骋足则能追风摄影”。秦始皇有名马七匹,“追风”为其一。此币文为北魏碑体,对读。币文用笔凌厉,方笔斩截中宫紧收,笔画伸扬于盼顾之间,险绝在理,显得雄强恣肆。背铸走马,身披铠甲,似在散步。此马阳刻阴刻二法并用,写意中有工细。

打马格钱,自宋至明清均有铸造。打马之戏起于西晋,普及于东晋,盛行于唐、宋,明、清失传。李清照在宋绍兴四年十二月所作的《打马图序》中说:“自渡江南下,流离转徙”,以打马自娱,并说:“大小象戏,又只容二人,独采选、打马,特为闺房雅戏。”并改订《打马图经》,撰有《打马赋》。明清时期,打马格钱已演变成一种民间用来辟邪祈福的装饰之物了。这种钱数量较多,币文大都为楷书,少部分为篆书、行书,且风格各异。所铸之马,有的用白描勾勒,毫发可辨;有的用写意手法,简洁含蓄;有的兼工带写,笔法多样。在马的形态上,将马的奔跑、腾跃、搔痒、嬉戏、哺乳、打滚、跪卧等各种形态展现在小小的币面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妙趣横生。从战国名将乐毅的良马到明代的名将徐达的坐骑,题材跨度两千余年,如若汇集在一起,当为我国一部名将、名马谱录。



献花(0)
+1
(本文系创意空间67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