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清晰地预见到封建社会制度将会造成十分尖锐地社会矛盾。所以在《道德经》中多次论述了封建社会制度给老百姓造成巨大痛苦的社会现实。例如: 1、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2、第五十三章 : “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 有余。是谓盗夸。”等等。 本章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 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老百姓之所以会饿肚子,是因为官府征收的苛捐杂税太多了,所以才会挨饿。有个成语 叫 “ 苛政猛于虎 ”,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孔子经常带着学生,到各处去游历。有一 天,他们经过泰山附近的荒郊时,看见有个妇 女坐在一座新坟旁哭得非常伤心。孔子心里很 同情,就叫学生子路去慰问那个妇女。 子路走到坟前,对那个妇女说 : “大嫂,您哭得这样伤心,好像心里有很多怨气啊。” 妇女一边哭一边说 : “是呀!几年前,我的公公让老虎给咬死了。前年,我的男人让老虎给咬死 了。如今,我的儿子又让老虎给咬死了” 孔子听到这里,忍不住问 : “既然这儿时常有老虎伤人,您为什么不搬到别处去呢 ? ” 妇女回答说 : “这儿不受官家管,不用去给官家当 差,也不用给官家交税。” 孔子叹了口气,回过头来对学生说: “你们 都记着吧,苛刻的政治比老虎还凶暴呢!” 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有一出程派名剧《荒 山泪》就是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 到了唐宪宗时期,官府的苛捐杂税压榨的老百姓透不过气来,上次在学习第四十八章的时候,例举过柳宗元写的《捕蛇者说》中的一个故事。今天我们从白居易写的《观刈麦》这首诗中,再看一看中唐时期官府的重税政策给 老百姓带来的苦难: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 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一生写了很多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诗歌。如《杜陵叟》、《上阳白发人》等。他受孟子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个思想的影响。用他犀利的笔锋为天下劳苦百姓鼓与呼。这首诗是他在唐宪宗元和二年任陕西周至县尉时写的。诗中以一位割麦者和一位拾麦者为典型,反映了劳动人民当时悲惨的生活情 景: 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一位妇女领着孩子到地里给正在割麦子的丈夫送饭送水。丈夫在南冈的麦田里低着头割麦,脚底下受到暑气熏蒸,脊背上又被烈日烘烤,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反而希望白昼再长一些好多干一点活。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跃 然纸上。 诗中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苦的妇女怀里抱着个孩子,手里提着一个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为了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既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 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二、“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 难治。 ” 这一段话中的 “之有为”不是说官府衙役们有作为,而是说官府的人仗势欺人、欲所欲为欺压百姓。造成官府与老百姓之间的对立。官府把社会矛盾的责任推到百姓身上,认为 “ 穷山恶水出刁民 ” 。老子在这里明确指出,老百 所以会难以治理,是因为上面官府的人胡作非 为了,所以老百姓才会不买官府的账。 三、“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 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老百姓之所以把死亡看得很轻淡,是因为上面的官员们追求奢侈的生活荒淫无度了,所以才将死亡置之不顾而去进行反抗。恩格斯说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毛主席也说过:“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而老子早已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就是说,这些对生活没有什么过分要求的百姓们,他们的品德比那些贪求奢侈 生活的人更加可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