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暮春歌诗:李商隐遇见莎拉布莱曼

 方竹云天图书馆 2017-04-30

用古老的英国民歌《斯卡布罗集市》和李商隐的《无题》告别这个春天吧!


暮春歌诗:李商隐遇见莎拉布莱曼

文/弹唱:谢琰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歌鉴赏

暮春时节,柳絮散了,百花残了,诗歌盛开了。伤春悲秋,是永恒的诗歌主题。清秋,象征着老之将至,前景凄凉。暮春,象征着青春不再,但繁华仍未远去。暮春的诗,往往吟咏着恰到好处的忧愁,最适宜表达爱情。而最动人的爱情,应该交织着失望与希望。失望过度,就变成人间惨剧。希望过度,就太甜蜜,会变成虐狗大片。失望中的希望,最动人,最撩人。李商隐无疑是一个一生行走在失望境遇中的悲剧诗人,但他和李贺的差异在于,李贺把悲剧写得太通透,杀死了读者,也杀死了自己。李商隐对自己要温柔一些,要留一些渺然但不断闪烁的希望。他写幕府漂泊,写晚唐政治,写爱情,甚至泛泛地去吟咏人生,都善于在漆黑的天宇下,留一圈倔强的金光。千载而下,抚慰了多少心如黑洞的人们。这首《无题》,无论将它视作写爱情,还是写人生,写政治,都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主人公心中的七分绝望与三分希望。咱们还是将它视作爱情诗吧!


从故事性来讲,李商隐的爱情诗是非常令人不过瘾的。放在今天,李商隐一定是个最不讨娱乐小报记者喜欢的八卦新闻主角。他嘴太严,措辞太飘,会让人抓狂。他在很多爱情诗中,写了一大堆,我们也不知道这个女子什么身份,什么样貌,如何穿戴打扮,住什么样的房屋。至于两人的爱情故事,更是扑朔迷离。《燕台诗》和《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算是故事背景交代较多的了,但猜来猜去,还是谜团重重。今天这首“相见时难别亦难”,更是完全没有故事性。它完完全全只写了两个字,“思念”。这是历代乐府诗写滥的主题。而李商隐对这个主题的处理,摆出了一副耍大牌的样子:我知道,你们都很想知道,是谁在思念?在思念谁?为什么要思念?可是,我偏不写。我这场戏的主角是:“思念”这件事情。


“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曹丕《燕歌行》说:“别日何易会日难。”曹植《当来日大难》云:“别易会难,各尽杯觞。”这写出了普通人对“思念”的体会:离别是一瞬间的事情,显得很容易;再次相遇是很长时间以后的事情,所以很难。可是,李商隐偏偏要说:“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之难,是时间问题。离别之难,是心理问题。一瞬间的离别,与长时间的分隔,在深情之人心中,同样漫长,同样难以忍受。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这次离别的场景,恰是在“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时节。“无力”二字尤其下得沉痛。“无力”,“无端”,“无奈”,“可堪”,是李商隐常常使用的词汇。它们都表示,很多事情,是不由自主的,很多局面,是无法挽回的,很多苦难,是无法克服的。东风无法拯救百花,正如没有人能够拯救爱情。相见之难,离别之难,环境之难,这就是李商隐在全诗开头设置的绝望气氛。对于爱情,陆游《钗头凤》说:“错!错!错!”那么,李商隐在这里说:“难!难!难!”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第二联和第三联,一虚一实,一此一彼,把“思念”这种很玄的东西,说得玄之又玄。有人说,这首诗是在写“意识流”。男主人公从东风无力、百花凋残,想到了春蚕的生命,也行将结束。春蚕吐尽最后一根丝,才会化蛹变蛾。其实这时候它还死不了。它还要破茧而出,还要交配产卵,然后才死去。可是,在古代农业生产中,任由春蚕破茧就会毁坏茧丝,所以要提前终结蚕的生命,用沸水煮死它,然后抽丝剥茧,才能织成斑斓锦绣。所以,在古人的生活阅历中,春蚕吐完最后一根丝,就代表生命的终结。“丝”,又谐音“思”。这首诗中的男主人公,就用春蚕的至死不渝,来表达自己对于爱情的执迷不悔,要将“思念”进行到底。这样一种绝望而悲壮的感情,一旦涌上心头,就不可收拾。于是紧接着,男主人公又想到了另一个类似的情境:“蜡炬成灰泪始干。”注意,蜡炬就是蜡烛中间的烛芯。蜡烛会烧成油脂滴下来,而烛芯会烧成灰。“泪始干”的“泪”,也有双关的意味,既是烛泪,也是人泪。这一句,也是比喻对于爱情的坚持。相比之下,上一句更为凄厉悲怆,这一句更为刻骨铭心。蜡烛一边流着泪,一边心里成了灰,正所谓“一寸相思一寸灰”啊!



到第三联,“意识流”还在继续,“思念”仍在蔓延。“春蚕到死”、“蜡炬成灰”,这是男主人公自剖心曲,有点“枕前发遍千般愿”的意思。接下来,思绪一转,由此及彼。我对你的思念至死不渝,那么此时的你在做什么呢?早晨的时候,你在照镜子。你担心自己的云发乌鬓沾染白霜,一天天地老去。夜里你孤独一人,起身吟诗,“披衣觉露滋”,那样的光景,一定会有清寒的月光陪伴你。这两种场景,并不精致,也不新鲜。关键是,李商隐是使用虚词的高手,他用“但”、“应”二字,为这两种常见的场景,增添了体贴入微的深情。“但愁”,表示对方只愁年华老去,这是一种夸张的揣测,既说明对方对我也是一往情深,同时也是自己内心迫切需要感情回应的一种外露。“应觉”,更有一种设身处地、身临其境之感,恍惚间自己飘到爱人身边,一同承受清冷的月光,却脉脉不得语。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按照七律通常的写法,最后一联一定要向第一联回归。第一联写了“别”,最后一联用“此去”为呼应,这是符合规范的。第一联写了“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暮春景象,而最后一联却没有回到这个场景中,反倒使用“蓬山”、“青鸟”这样的神话意象。难道这首诗结尾写“飞”了吗?其实仔细看,“飞”得很合理,很有逻辑。在第二联和第三联中,男主人公先是自言自语,然后是悬想对方。于是,第四联就在彼此双方之间,牵了一根红线,搭了一座鹊桥,就是飞传音讯的“青鸟”。这是多么符合心理意识的流动过程啊!想想自己,再想想你,于是拿起手机发短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啊!


可惜的是,在遥远的唐代,在李商隐的爱情世界中,不要说成功的爱情了,即便是一次成功的交流,都非常艰难!有学者说,李商隐写爱情,总是要刻意写“间阻感”,比如“更隔蓬山一万重”,“车走雷声语未通”,“身无彩凤双飞翼”,还有本首诗中的“蓬山此去”、“东风无力”,都是将爱情关系中的艰难险阻夸大到极致。正因为如此艰难,所以偶尔降临的幸福才会那么珍贵、那么纯粹、那么敏感、那么动人,才会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名句。同样道理,在这首《无题》中,前三联都在宣泄着失望乃至绝望,而最后一联,请来了一个“天使”,留下了一份希望,也为这段“绵绵无绝期”的思念暂时画上了句号。纪晓岚评价说:“七八不作绝望语,诗人忠厚之道。”说的非常精辟!



总的来说,在李商隐所有无题诗中,这首“相见时难别亦难”应该是最好懂的,也是传唱最广的。它在取象立境、选词造句方面,没有一丝晦涩深奥之处,在整体构思上,也中规中矩,有法可循。但是,它的艺术表现手法,又贯彻了李商隐一贯的纯情化、心灵化的特点。换句话说,我们用“起承转合”的老办法,可以分析它;用“意识流”的新观念,也同样可以将这首诗的来龙去脉串讲一遍。这就是高度成熟的创新。


读李商隐的《无题》,永远有种读不尽、想不清、剪不断、理还乱的眷恋情愫,让人想起《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找一支舞蹈来配《无题》,难度有点大。但配上旋律,还是颇可尝试的。很久以前,徐小凤有一首《别亦难》,就是用流行音乐来演绎这首经典。今天,我找了一首古老的英国民歌《斯卡布罗集市》(Scarborough Fair)。我的女神,莎拉布莱曼(Sarah Brightman)曾翻唱过此曲,应该是最优美、最著名的一个演绎版本了。大家去看经典电影《毕业生》,里面的插曲就有这个版本。此曲空灵而忧伤,但哀而不伤,似乎可以包容很多种类型的情感。李商隐的无题诗,也有这样朦胧而包容的气质。而今天讲的这首《无题》,也是哀而不伤的。二者混搭,效果如何?大家听着玩。也用此曲,告别这个春天!

栏目主持/作者:谢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