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妈妈,幼儿园有个人老打我”,看这位妈妈的做法...

 昵称32963897 2017-05-01

“妈妈,幼儿园有个小朋友老打我”

一天早上,小宝突然跟我说:“妈妈,我们班齐齐老打我。”我有点儿诧异,因为小宝平时很少跟人起冲突,也从来没说过有小朋友欺负他。强忍住担心,我假装平静地问:“是吗?你知道为什么吗?”小家伙:“不知道,谁在他旁边,他就打谁。”哦,原来不是针对他,我松了一口气,假装思考的样子:“哦,那你怎么办呢?”

小家伙说:“我就很生气地看着他,一直看着他,一直看着他……”这是准备用眼神威慑他吗?虽然内心有点儿觉得孩子有点搞笑,但是还不能表现出来,要积极倾听啊,因为积极倾听不仅可以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还可以陪着孩子一起发掘他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我假装小小惊讶:“是吗?你觉得这个方法管用吗?”小家伙爽快地回答:“管用啊,这样他就不打我了。”接着又说:“明明(他的一个好朋友)就会好好跟他说。”我向他澄清:“他也打明明,但明明会好好跟他讲道理?”小家伙点点头说:“明明就说,你别打人。”我:“是吗,听起来你们都有自己的解决办法啊。”小家伙:“对啊,我也说。如果他不听,我就生气地看着他。”我继续澄清:“哦,你也会先跟齐齐说‘你别打人’,如果他还不听,你就用生气地看着他的办法?”小家伙郑重地点点头:“嗯。”我接着问:“那你们还会找老师帮忙吗?”小家伙满不在乎地说:“不需要啊。有时候老师也会说他。”

然后他就催我:“妈妈,快点儿,待会去晚了就赶不上早餐了。”整个过程我做的只是积极倾听,并专注地回应孩子,而没有大惊小怪地紧张询问和干涉孩子。试想,如果在孩子一开始说在幼儿园总被齐齐打的时候,我就说:“那你怎么不打回去啊?”或者说:“你看人家有什么用啊,赶紧告诉老师啊。”那还能了解到接下来的信息吗,当然不能,也就无法知道这个问题其实孩子自己已经解决了,他只是跟我说说而已并不需要我做什么。

“我喜欢跟他玩,只是不喜欢他打人”

现在,小宝与别的小朋友起冲突的问题我已经不太担心了。但是,有一天还是发生了一件事动摇了我的信念。

那天小宝邀请媛媛来家里玩。天黑了,在媛媛准备回家前,我请媛媛和小宝一起帮忙收拾玩具。还剩一个水果篮时,我说:“装水果的篮子没有找到,看你们俩谁先找到它,把水果们送回家。”两个小朋友十分高兴,“嗖”的一下就跑去找了。这个游戏我们经常玩,可是没想到接下来会出事。我还兴奋地在屋里等着呢,没过几秒钟,就听见一声巨响,紧接着就是小宝的哭声。我赶紧跑出去,见小宝正坐在地上捂着脸哭,右边的脸已经红肿了。我赶紧拿出冰块一边给孩子敷脸,一边了解情况。原来小宝先拿到了水果篮子,媛媛没抢到,就推了小宝一把,小宝的脸撞到了前方的鞋柜上。小宝哭得很厉害,我也有点儿不高兴。在安抚小宝的同时我请媛媛给小宝道歉。可能当时我的语气有点儿严厉,媛媛没理我就跑开了,不过最后在妈妈的要求下还是过来道歉了。本来还在哭的小宝一听到媛媛的道歉,很爽快地回答:“没关系。”同时止住了眼泪,转头就跟媛媛说笑起来了。

等内疚的媛媛妈妈带着媛媛回家后,看着小宝那半张红红的脸,我内心仍旧有点儿不舒服。之前,我看到别的家长因为一个孩子喜欢打人,就让自己的孩子远离那个孩子,心里一直挺不以为然,没想到今天这件事让一直坚信“孩子是自己问题的专家”的我有点儿动摇了,甚至想让小宝远离媛媛。

晚上刷牙时,我试探地问小宝:“宝贝,媛媛那么喜欢推人,你还喜欢跟他玩吗?”小宝有点儿疑惑地说:“妈妈,我喜欢跟他玩啊,只是不喜欢他打人。”

孩子的回答顿时让我既惭愧又欣喜无比。惭愧的是我差点儿就因为自己的评判而影响到孩子那颗善良友爱的心;欣喜的是我感觉到孩子已经发展出一股很强的心理能量,能够清晰地界定和小伙伴之间的问题了。

没错,他喜欢跟媛媛玩,只是不喜欢媛媛打人的行为,但这并不妨碍他喜欢媛媛,因为媛媛活泼,有力量,热情,有主见,很会表达,说话很有礼貌,他们还有共同的兴趣,都喜欢看《书香源的幼小衔接读本》,因为那里的内容很精彩、很受用、而且里面也有一些益智类的小游戏,例如:玩救火游戏。他们在一起玩儿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开心快乐的。这不就是叙事疗法里另一个重要的概念“外化”吗?外化常常强调说:“人是人,问题是问题,人不等于问题。”意思就是说,人和问题是分开的,就人论人,就问题论问题,不要因为某个问题而判定一个人,也不要因为某个人而判断一个问题。

比如,一个孩子逃过几次学,并不等于他就是坏孩子,因为他逃学可能有许多原因,我们并不了解。同时,他身上可能还有很棒的品质,比如组织能力强、画画特别好、想象力丰富等,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怎么可以随便给他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呢?

再比如,一个孩子考试考得不好,并不等于他就是差生。可是我们主流文化常常会做这样的评判。我记得上学时,亲耳听见一个被训斥的同学对老师说:“对,我就是差劲,你们都这么说,我不差都太对不起你们了。”可是这个“差生”在领导和组织方面却有着惊人的天赋,成年后生意做得很好。

外化技术就像俗话说的:“对事不对人。”说得很容易吧?学了这么多年,真正实践起来有时还真不如孩子,那天我就差点儿给媛媛贴上“喜欢打人”的标签。在这件事上,孩子是我的老师,是孩子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外化”,什么是“活在当下”,因为在媛媛向他道歉后,他就真正放下这件事了,耿耿于怀的只是我而已。

第二天,小宝放学后又高高兴兴地在门口等着媛媛一块玩儿,我也高兴地陪他等着。

孩子的这些表现让我更加坚信这一点:只要你愿意相信他,放手让他去尝试,他就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