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么说孩子才会听

 长沙7喜 2017-05-01



一书关键:跟孩子沟通



最近解答了很多家长的问题,我们也给出了很多建议,但在执行过程中,家长仍然遇到了很多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家长不知道怎么跟孩子沟通。其实,沟通是一个工具,任何好的解决方法,都需要一个好的工具来落地实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关于亲子沟通的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你是否有这样的困惑?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听我的?

为什么我一说,他(她)就顶嘴?

为什么说了他(她)那么多次,还是不管用?

为什么孩子有事不愿意跟我说?


从概率上讲,我相信上面这些问题,每个家长都遇到过。但我猜想,很少有家长真正想过,是什么导致了这些沟通上的问题。是孩子不懂事吗?还是父母说的没有道理?为此呢,我特别问过几个孩子,来听听他们是怎么回答的。


他们说:“我知道父母讲的有道理,但我就是不喜欢他们唠叨;不喜欢他们说教;不喜欢他们批评指责。”


从孩子的反馈来看,他们明白父母的初心是好的,但不能接受的是父母的沟通方式。


既然问题的根源是父母的沟通方式,那有的家长可能会想,老师你能不能告诉我一种比较成功的而且可以被模仿和复制的沟通方式呢?简单点就是,你告诉我该怎么做,别让我费脑子就行,如果你是抱着这个心态来进群读书学习的。那我很遗憾的告诉你,来错地方了,每个家庭的情况千差万别,具体的沟通情景也不尽相同,怎么可能存在一种万能的沟通模式呢?假如有人像你兜售这种沟通方式,那他一定是个骗子。今天我不是教各位家长,该怎样去跟孩子沟通的,而是跟各位聊一聊亲子沟通中哪些误区和雷区,你不能踩。成功不可复制,但失败或可避免。那接下来,我们重点讲一下,亲子沟通中的误区。



亲子沟通中的误区


沟通是由说和听两部分组成的。怎么说很重要,但怎么听更重要,两者缺一不可。





“说”的误区


1、带着情绪沟通


父母或孩子双方哪怕有一个人情绪激动,都不是一个好的沟通时机。


举个例子,孩子没考好,非常沮丧的回到家。这个时候,你跟他说:“我们好好谈谈吧。”孩子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天呐,又要挨批了。”当孩子抱着这样的想法跟你沟通的时候,你放心,不可能有任何进展。这就像你刚在工作中犯了错,领导对你说,我们好好谈谈吧。能好好谈吗?这时候你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保住饭碗,怎么不扣工资,对吧?


再举个例子,你上班累了一天,回到家,发现孩子把客厅弄得乱七八糟,垃圾散落了一地,看到这一幕,你被气得发抖,但想起最近听过一个讲座,讲座告诉你要戒吼,不要对孩子发脾气,你为了做一个平和的好妈妈,你还是压制住了自己内心翻滚的怒火,准备心平气和地与孩子好好沟通一下。你尽量压低自己的声音,问孩子:“为什么把家里弄这么乱?”孩子立马狡辩不是他弄的。孩子的借口有时也是拙略的,因为家里就他一个人,不是他是谁。这时,你听到孩子的狡辩,再也压抑不住内心的怒火,暴揍了他一顿。打完之后,你还挺后悔,后悔自己讲座白听了,离好妈妈的标准又远了。其实这个事情,不能全怪你,人都是有情绪的,但你错就错在不该在自己有情绪的时候跟孩子沟通。


从上面两个例子,不难看出父母忽略孩子的情绪或压抑自己的情绪,只能导致冲突加剧,沟通失败。那你可能要问了,如果有情绪的时候该怎么办?比如,在察觉到自己或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最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使用“积极的暂停”,这时候不要急于沟通,给双方一段冷静的时间,从而消解掉自己和孩子的情绪,等到两个人能做到心平气和了,再来沟通。什么是积极的暂停呢?简单来说,就是给双方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或者一天的冷静时间,让双方的情绪平静下来。



2、不能就事论事


父母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往往不能就事论事的讨论问题,而是习惯性的对孩子的人格进行评价,这样往往会导致一个问题,就是孩子的抵触心理。


比如下面这两种父母常用的说法:

“你这个人,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写作业非得磨蹭到11点。”

“你就是管不住自己,总想着玩游戏。”


上面这两种表达方式,都是在对孩子的人格进行评价。当一个人(不论年龄大小)遭受人格攻击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反抗或者争辩,而不是思考自己哪里有问题,对方说的到底对不对,这其实是人的正常反应。比如我可以举一个自己的例子:我上学的时候,写作业就是很磨蹭,边玩边写,一般会写到很晚,我妈因为这个吵了我很多次,说实话,每次我妈在骂我之前,我其实挺懊悔的,因为我平白少了很多睡眠的时间,我自己也会感觉不爽,但只要我妈一骂我,我就特别烦而且肯定会顶嘴,因为此时我的关注点变成了,我妈为什么要管这么多,而不是我能不能不磨蹭?


所以,在指出孩子的问题时,一定不能评价孩子的人格,一定要区分清楚事实和评价,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就事论事,父母只需要描述自己看到的问题就可以了,而不要对孩子的人格进行评价。我们来对比一下事实和评价两者之间的区别。


评价:你就是管不住自己,总想着玩游戏

事实:你这个周末写作业的时间加起来不到2个小时,玩游戏的时间加起来已经超过12个小时了。


评价是对人的,而事实是对事的,这就是两者最大的区别。相比来说,单纯的描述问题,更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而且不引发孩子的反抗和叛逆。所以,在指出孩子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就事论事,而不要对孩子进行人格评价。



3、忽略孩子的感受


忽略孩子感受是亲子沟通中,父母最容易犯的错误,常见于两种类型:压抑孩子感受和逼孩子做出解释。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比如我经常讲的,我的一个学生说他不想上学了,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他英语成绩不好,英语老师经常在课堂上批评他,孩子觉得老师故意针对他,觉得很丢人,不想上学了。孩子妈妈在得知孩子不想上学之后,第一反应是先问孩子:“你为什么不想上学了?你跟我说清楚。”


先逼孩子做出解释,在得知孩子不想上学,是因为英语老师的批评之后,妈妈又说了第二句话:”老师批评你,也是为了你好。“这两句话看似没错,但杀伤力非常大,完全堵住了孩子的嘴,孩子不愿意再就这件事跟妈妈有任何的交流。


妈妈的询问以及说的话,看似很有道理,却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感受。首先,你逼一个已经非常沮丧、自卑的孩子做出解释,已经让他很反感了。其次,你又用“老师是为了你好”这种粗略的解释,压抑他的感受,否定他的想法。这就有点像什么呢,你刚说自己不开心,另一个人立马说:“为啥不开心?你怎么能不开心呢?你必须开心一点那“你会跟这种人交流吗?完全不会,对吧。其实,孩子也一样,你否定了他的感受,相当于堵住了他的嘴。他会觉得:“算了,不说了,再说下去也没什么意思。”


与孩子沟通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认可孩子的感受。不能压抑孩子的感受,也不要逼他做出解释。认可孩子的感受,最好的做法,就是直接说出他的感受,比如看到孩子很气愤,父母第一句话应该是:孩子,你看起来很生气。而不应该是孩子你为什么生气或者孩子你不能生气,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孩子的行为必须受限制,但是感受必须得到认可,希望各位家长谨记这句话。



4、要求不明确,表达不清楚


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这么说,你能不能少玩点游戏,你能不能少玩会手机,你能不能有点责任心。


这些说法,各位家长觉得有什么问题吗?当你这么说之后,孩子会有改变吗?从我的了解来看,孩子的改变很少。为什么呢?不是因为孩子不听话,也不是因为孩子不懂事?而是,父母的要求不明确,表达不清楚。父母让孩子少玩点游戏,那玩多少合适呢?孩子觉得每天玩两个小时挺合适。但父母不满意啊。父母与孩子内心的标准不一样,就会导致一个现象,父母觉得沟通不管用,孩子觉得父母故意挑刺。


所以,在与孩子沟通过程中,父母的要求越明确越好,双方的标准一定要统一。比如,如果你想让孩子少玩点游戏,就不能说:“你能不能少玩点游戏。”而应该告诉他,每天玩游戏的时间不能 超过1小时,而且不能在11点之后玩游戏。这才是正确的沟通方式,这才叫表达清楚,要求明确。



5、唠叨


如果要做一个调查的话,唠叨,一定是孩子最讨厌的父母行为,没有之一。这个观点,很多父母知道,却很难做到。因为父母怕孩子记不住,怕孩子不明白自己的意思。所以,父母出于关心,也出于以防万一,就开启了复读机模式。


既然知道唠叨不好,如何才能让父母控制住自己的唠叨呢?最好的方法是,请求孩子给予反馈。比如:如果你想让孩子晚上9点前回家,只需要说一遍就可以了,然后请求孩子重复一遍他的理解。如果孩子的理解有问题,父母应该说重新作出解释。简单来说,请求孩子给予反馈,就是让孩子重复一遍他自己的理解。


在父母第一次使用这个方法的时候,孩子难免会有抵触情绪。所以,在使用这个方法之前,父母要先解释清楚,请求孩子反馈的目的,只是为了确认父母自己是否表达清楚了,而不是为了灌输给他父母的想法。



“听”的误区


1、急于给建议和安慰


在倾听孩子的时候,父母常常急于提建议,给安慰。比如,孩子在学校和同学闹矛盾了,还没等孩子说清楚,因为是什么产生的矛盾,父母就迫不及待的给孩子建议:“你有没有跟老师说啊?你应该怎么做啊等等,吧啦吧啦说一堆。”这就是父母最常见的问题,不等孩子说完,就急于给孩子建议。


比如还有,孩子有时候觉得自己身材不好,长的不好看,或者有缺陷之类的。父母听到之后立马给安慰,说:“哎,你哪不好看,我觉得挺好的。”这也是典型的,不听孩子说完,急于给孩子安慰。


一个人在难过或者受到伤害时,最不想听到的就是建议、安慰和大道理。他需要的可能就是你在旁边,安安静静的听他说完。


建议:“我想你应该……”

比较:“这算不了什么。你听听我的经历……”

说教:“如果你这样做……你将会得到很大的好处。”

安慰:“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尽力了。”

回忆:“这让我想起……”

否定:“高兴一点。不要这么难过。'

同情:“哦,真是可怜……”

询问:“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辩解:“我原想早点打电话给你,但昨晚……”

纠正:“事情的经过不是那样的。”


真正的倾听,应该是让对方得到充分的表达。那么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怎么判断对方是否已经充分表达了呢?有两个标准。首先,如果一个人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他就会变得轻松。另一个更为明显的标志是,他停止了谈话。如果你无法确定孩子是否还有话要说,就不妨问一句:“你还有什么话要告诉我吗?”


很多父母问过一个问题,孩子为什么不愿意跟父母沟通。就这个问题,我问过一些孩子,他们的回答很一致,就是,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得不到充分的表达,所以想要解决孩子不愿意跟父母沟通这个问题,父母一定要学会倾听。


2、缺少有效的回应


除了上面提到的,急于给建议和安慰 ,缺少有效的回应,也是倾听的一大误区。这就有点像课堂上老师讲课,如果只有老师在讲台上马不停蹄的讲,下面的学生很少回应,老师是非常慌的,因为他不知道,学生到底有没有在听,有没有关注课堂。


所以,在听孩子说话的时候,一定要给予及时的回应,让孩子知道,你一直在持续关注他,一直听他在说。及时的回应,可以是一些简单的词汇,比如:嗯,对,是的。也可以是你自己的理解,比如:你的意思是……。这些看似简单的回应,却能给孩子持续的关注,让他有充分表达的动力。


总的来说,父母在倾听这方面,父母要做的,一个是不要急于给建议和安慰,一个是及时的回应。




科学家长观 扫码回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