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宗教会议运动

 落木不逐丶 2017-05-01
【宗教会议运动】
中世纪天主教会中主张公会议(又称普世会议)的权威高于教皇(必要时甚至可以废黜教皇)的理论与实践活动。宗教会议权威高于教皇理论源于12—13世纪教会法学家试图以法律形式限制教皇权力。14世纪意大利政治哲学家马西留斯否认教皇的神圣起源,英国哲学家威廉·奥卡姆主张教会仅仅作为一个整体才在信仰上无谬误,而不是教皇个人,也不是宗教会议无谬误。15世纪时一系列宗教会议把该理论付诸实践,形成宗教会议运动。1409年比萨公会议试图调解罗马、阿维尼翁两个教皇并立事宜,无结果,继而提出公会议权力高于教皇,并废黜两个教皇,另选新教皇。结果造成三教皇并存,天主教会更混乱,会议失败。1414—1418年康斯坦茨会议,选出新教皇马丁五世,结束三教皇鼎立局面。会议希望改革天主教会,无效果,仅宣布公会议为教会最高机关,位于教皇之上,教皇必须服从公会议决议。1431年巴塞尔会议重申公会议权力直接来自上帝,高于教皇;1433年教皇让步,但双方未达成和解。1439年巴塞尔会议另选新教皇,但新教皇得不到支持,1449年退位,会议自行解散。1512—1517年拉特兰第五次会议驳斥公会议权力高于教皇理论。宗教改革期间,该理论受忽视。1870年梵一公会议通过“教皇永无谬误说”。1962—1965年梵二公会议声明教皇作为主教团成员与首脑有权保持教会统一。

——《中国小百科全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