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表象到血骨——西方立体主义艺术

 书画雅苑 2017-05-01

立体主义之后 凡事无雷同

“立体主义时代——西班牙电信艺术收藏展”的策展人欧亨尼奥·卡尔莫纳(Eugenio Carmona)认为长期以来,艺术界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是抽象艺术。直到30多年前,人们才意识到立体艺术是承上启下的艺术。立体主义开启了一个时代,“立体主义之后,凡事均无雷同。立体主义带来了新的事物,世界不同了。没有立体主义,抽象主义是没有意义的。”

立体主义是一场开放的艺术运动,要了解西方现代艺术需要从立体主义入手。它的传承就像家族传统,在很多当代艺术中都显现着自己的足迹。

从表象到血骨——西方立体主义艺术

玛利亚·布兰查德 立体主义静物 1917年 布面油画 55x32.5cm

那么究竟什么是立体主义?它的源头是出自哪里?和以往的艺术有什么不同?

现代艺术之父

要梳理清楚立体主义的含义,先要从它的源头说起。艺术史公认的“现代艺术之父——塞尚”对立体主义的诞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立体派画家自己便曾声称:“谁理解塞尚谁就理解立体主义”。

塞尚把物体的构成从写实中拎出来。抛开浮夸的画法,印象派的过于看重色彩感受,塞尚聚焦在颜色和构成上。立体主义画家的探索起源于塞尚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他们把塞尚的“要用圆柱体、圆球体、圆椎体来表现自然”这句话当成自己艺术追求的理想。也可以说,是从这个时期开始,艺术家的创作从依赖自然变为体现艺术的本质。

从表象到血骨——西方立体主义艺术

塞尚《圣维克托山》

这幅作品是塞尚晚年的杰作,也是他艺术思想的集中体现。画中的景物飘浮在色彩之中,景物的远近关系、空间关系完全被几何形体所替代。如同一曲层次丰富而和谐的交响诗。

从表象到血骨——西方立体主义艺术

塞尚的作品

印象派的绘画十分注重色彩的变化,几乎把色彩提高到了艺术的首要位置。对形体的要求不再严格。但仍然处于依赖自然、描摹自然的阶段。到了印象派后期,梵高和高更拓宽了色彩的边界,从描摹到开始使用主观性极强的用色。而塞尚的出现,直接否定了对自然的仿造,而试图再现、创造艺术的本质,为了平衡和和谐,可以将现实中的进行变化,虽然追求艺术的和谐,从古至今都是艺术家追求画面的基本目标,但是像塞尚这样索性直接画平衡,画本质的艺术家,前无古人。

也是从塞尚开始,为艺术史埋下了抽象艺术的种子。

从表象到血骨——西方立体主义艺术

印象派画家毕沙罗的风景画

从表象到血骨——西方立体主义艺术

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作品

立体主义创始人乔治·布拉克和毕加索

塞尚从古典绘画当中提取透视学、几何学的方法,提出‘用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来处理自然’,他基本还是摹仿自然,但他的继承者从他的理论出发,将所有的东西都经过几何学的改造,完全站在了反摹仿、反叙事之上。

1908年,在巴黎秋季沙龙的展览上,当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看到毕加索和布拉克的那些风格新奇独特的作品时,不由得惊叹道:“这不过是一些立方体呀!”同年,评论家沃塞尔在《吉尔布拉斯》杂志上,借马蒂斯的这一说法,对布拉克展于卡思维勒画廊的作品评论说:“布拉克将一切都缩减在立方体之中。”他首先采用了“立体主义”这个字眼。后来,作为对毕加索和布拉克所创的画风及画派的指称,“立体主义”(Cubism)的名字便约定俗成了。

从表象到血骨——西方立体主义艺术

他们努力地消减其作品的描述性和表现性的成分,力求组织起一种几何化倾向的画面结构。虽然其作品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具象性,但是从根本上看,他们的目标却与客观再现大相径庭。他们从塞尚那里发展出一种所谓“同时性视象”的绘画语言,将物体多个角度的不同视象,结合在画中同一形象之上。

从表象到血骨——西方立体主义艺术

从表象到血骨——西方立体主义艺术

在立体主义画家中,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的影响,实际上并不比毕加索小。他与毕加索同为立体主义运动的创始者。 立体主义运动中有多项创新也皆是由他作出,例如,将字母及数字引入绘画、采用拼贴的手段,等等。布拉克的作品多数为静物画和风景画,画风简洁单纯,严谨而统一。“他比所有其他的立体派画家更多地带来不可缩减的具体和一针见血的分析,带来少有的和谐色彩和他的任何同伴都无能为力的典雅流畅的线条”。

从表象到血骨——西方立体主义艺术

毕加索的作品

从表象到血骨——西方立体主义艺术

被誉为立体主义开山之作的 毕加索 《亚威农少女》1907

画中所描绘的无疑是裸女群像,但它与我们观念中的裸女像完全不同。在古希腊裸女像是以表现理想美的人体而出现的,在漫长的欧洲绘画史上,这样的缺乏官能性魅力,甚至丑陋不堪的裸女像,还未曾出现过。

从表象到血骨——西方立体主义艺术

毕加索进一步显示了对于客观再现的忽视。这一时期他笔下的物象,无论是静物、风景还是人物,都被彻底分解了,使观者对其不甚了了。虽然每幅画都有标题,但人们很难从中找到与标题有关的物象。那些被分解了的形体与背景相互交融,使整个画面布满以各种垂直、倾斜及水平的线所交织而成的形态各异的块面。

从表象到血骨——西方立体主义艺术

毕加索《哭泣的女人》

1936年,29岁的多拉·玛尔邂逅了55岁的毕加索,不久就成了毕加索长达8年之久的情人,而这位年轻迷人的女子在毕加索另结新欢后变得精神失常,常不能自抑地大哭。毕加索,这个她最爱的男人,却以自己哭泣的模样为本,完成了立体派经典作品《哭泣的女人》。

从表象到血骨——西方立体主义艺术

所谓的立体主义是贡献了一种创作方法、思维方法,“把不同视点看到的面集中到一个形象上,《亚威农少女》里,鼻子是侧面的,脸是正面的;《哭泣的女人》里,鼻子完全是侧面的,而眼睛又是正面的。但我认为画家笔下的形象,可能并非真的从不同视点所见,而是画家用来创造一个新图像、新风格的方法,目的只是创造一个全新的艺术形式而已,它其实并不具科学性,他看到的那些面,组织在一起,并不能还原出一个真实的对象。

从表象到血骨——西方立体主义艺术

从表象到血骨——西方立体主义艺术

重视理性的胡安·格里斯

如果说毕加索拥有神秘的天才和激情,格里斯则将绘画托付于智性。英国艺术史家约翰·伯格评价格里斯:“他是一个伟大的画家,对立体派的重要贡献一如毕加索,但他绝不是天才。”格里斯希望带给绘画一种“基于智识的新美学”,每一幅画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它有自己的语法、符号和结构。格里斯曾这样诠释自己的绘画语言:“塞尚把瓶子画成柱体,那么我却以柱体为出发点创造一个特别的个体,把柱体画成瓶子,一个具体的瓶子。”

从表象到血骨——西方立体主义艺术

从表象到血骨——西方立体主义艺术

胡安·格里斯的绘画是立体主义的空间与文艺复兴的空间完美的结合。其画面的空间,是从立体主义的含糊性和多面性的结构,转向外部空间细部的稳定和清晰,这是用传统的文艺复兴式绘画的眼光所观察到的。格里斯是认识到这种双重观察方式的立体主义画家。

从表象到血骨——西方立体主义艺术

从表象到血骨——西方立体主义艺术

从表象到血骨——西方立体主义艺术

自立体主义之后,各种新理论、新观念纷纷涌入,抽象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波普主义都竞相登上舞台,各领风骚数十年。绘画一方面走向极大的丰富,但另一方面也走向了自己的“末路”,“在这样的形式逻辑发展下,绘画越走越简化,离自然越来越远,离形象越来越远,到了罗伯特·雷曼,绘画就是一张白色的画布。从塞尚总结绘画理论和行动开始,一直到杜尚把日常现成品转换为艺术品,艺术的边界没有了,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直以视觉活动为中心的绘画艺术被理论家宣告‘终结了’,‘社会雕塑家’博伊斯则将日常生活以及行为转换为艺术,将西方艺术推入了后现代主义阶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