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界老前辈王进收从无业“游民”到记忆学专家

 记忆女郎 2017-05-01


       在莘县县城,几年前还被不少人视为“神经病”、“怪人”的王进收,现在已成为令众人羡慕的名人:他出了专著,并以专家的身份频频在各电视台亮相讲课,特别是去年高考时,他的一对双胞胎女儿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被北京大学录取,在县城里更是引起了一阵轰动。所有这一切,都源于王进收呕心沥血二十多年,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潜心研究,独自创造出了一套快速记忆法。

  一 电视节目的播出,使得千万名观众能够在电视机前,目睹到王进收快速记忆法的神奇。


  只见电视节目主持人根据现场观众的提议,在一面黑板上随意写出长长的一串毫无关联的阿拉伯数字:1、8、27、5、74、0、3、538 ,足足有100多位数字,背向着黑板的王进收转过身来,凝视了黑板约有5分钟,然后他又转过身去背对着黑板,把这100多位阿拉伯数字准确无误地背了下来,顿时,现场观众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接着,王进收又把这100多位数字倒背了出来,竟然也是一个不差。随后,他又应现场观众的要求,说出第几位数字是几,一连说了几十个数,竟然也是无一差错,这一下,观众席上掌声雷动,不少观众慨叹:“真是神了!”


  其实,更神的还在后头。一年前记者和王进收初次相识时,曾当场写下100多位阿拉伯数字对王进收进行过测试,时隔一年之后,当近日记者去采访他时,他竟把记者当时写下的数字又背了出来,记者取出当时写下数字的纸条核对,果然也是一点不差。

  另外,王进收还有看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绝活”,并且能在一天的时间里牢牢地记住1000多个外语单词,然而,他的更为神奇之处,还在于他不仅自己拥有这些绝技,在经过短短的几天甚至十几个小时的培训后,他能把一名学习成绩平平的小学生训练成为能在几分钟内就牢记住几十位、上百位数字的“神童”。他在北京和济南等地的几所小学里已进行过多次试验,有数百名小学生在向他学习后都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其实,拥有如此神奇记忆力的王进收一点也不“神”,他以前只不过是一名普通的代课教师,以后又成了“无业游民”,甚至还有十多年是没有户口的“黑人”,他搞科研曾一度被人不理解甚至还遭到别人的嘲笑和鄙视。为了研究快速记忆法,他走过了一段布满荆棘、充满辛酸和汗水的坎坷之路。


  二王进收1949年出生于莘县的一个小村,他的父亲王鸿成早年参加八路军,曾任解放军南下工作队的队长,在一次战斗中身受重伤,以后虽然治愈了却留下了病症,解放后没有几年就去世了。从此,三四岁的小进收就和母亲孤儿寡母地艰难度日。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小就失去父爱的小进收过早地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也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上小学时,他就格外努力,初中毕业后,他因家穷上不起高中,就报考了当时不用交学费还管吃住的聊城师范学校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莘县,先后担任过小学和中学教师,1976年他又在职到泰安师专中文系学习,取得了大专学历。


  1976年,王进收响应国家“到边疆去,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自愿报名到西藏支边,被分配到某县小学任教。王进收看到和自己一块到西藏支边的几位同志都被分配去教中学,惟独让自己教小学,就找领导提意见,也想去教中学,可从小就憨厚老实的他不知哪句话得罪了个别领导,领导批评了他并要他写出检讨书,生性倔强的他据理力争,这下子更惹火了这位领导,认为他“不服从领导”,停止了他的工作,让他回老家山东莘县“重新安排工作”。于是王进收于1977年5月又回到了莘县,然而令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是,他的组织关系、户口、粮油关系等手续都转了回来,惟独工作关系不知去向,而没有工作关系又无法安排工作,就这样王进收莫名其妙地失去了工作,成了一名无业人员。

  王进收找到派出所要求落下户口,可派出所民警为难地说:你没有工作关系,也没有工作单位,这户口我们没法接收。王进收想把户口落在农村老家,可因为他的刚从西藏迁回的户口还属非农业户口,在老家也不能落户。就这样,王进收只好自己保管着自己的户口和粮油关系,却一直找不到接收单位,也无法落户,他成了一名没有户籍的、法律上 不予承认身份的“黑人”,八十年代的人口普查,王进收都未能作为“人”被统计在内。这种状况持续了14年,一直到了1991年,在莘县县委的大力帮助下,王进收才总算落下了户口和粮油关系。


        为了谋生,王进收托人在莘县一中当了一名高中代课教师,干起了临时工,这一干就是4年。


  三王进收从小就有些不同于其他孩子的地方,那就是好琢磨事儿,他一旦迷上了哪一行就一头扎进去,非要搞出个名堂不可。那还是在聊城师范学校上学的时候,他就迷恋上了书法和美术,整天就琢磨着练字画画,不多久他就能写出一手好毛笔字,画的画也多次参加地区举办的各类美展并获过奖。这次担任代课教师,他见不少学生虽然学习也很刻苦努力,但学习成绩却总是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习方法不当,学过的东西记不住,他由此产生了搞学习方法方面的研究的念头。他收集了国内外有关记忆方法的资料,每天利用业余时间阅读研究。他还利用自己担任老师的“职权”,把自己研究记忆方法所取得的点滴成果传授给学生,不少学生利用他教的方法来记忆各种数字和公式,学习成绩提高得很快,这更坚定了他立志从事记忆方法研究的信心。

  1980年5月,王进收和莘县外贸公司的女青年杨兰云结了婚。第二年,他们的爱情结晶———一对双胞胎女儿王妍、王婧出生了。


  这时,恰巧莘县一中不再需要代课教师,而早已沉溺于记忆方法研究的王进收也感到,如果再继续从事按部就班的工作,将会影响到自己已初见成效的研究工作。毕竟,从事研究是一项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需要灵感的工作,一个新奇的想法和念头的产生,往往需要研究者连续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的冥思苦想,这些想法和念头产生后常常稍纵即逝,而正常的思路一经打乱,要想再进入原来的思维状态往往又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经过深思熟虑并和妻子商量之后,王进收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今后不再干别的工作,撇开一切生活琐事,躲在家中潜心从事记忆方法的研究工作。


  四然而,要想远离世事困扰,躲进小楼成一统又谈何容易?王进收所在的小县城人并不算特别多,大家往往彼此比较熟识,没事时常常互相串个门聊个天。要和一切熟人断绝交往显然不可能。为此,王进收想出了一个办法————每天在深夜从事研究,白天的时间一般用于休息。

  王进收任代课教师时,每月夫妻两人的收入加在一块在县城还属于中上等水平,现在王进收突然不工作了,家中少了一个经济支柱,特别是随着两个女儿的出生,全家四口人都靠杨兰云一个人的工资生活,日子过得很是窘迫。更何况,当时的粮食还实行供给制,而王进收又属于一个没有户口的“黑人”,由于没有落下粮油关系,没有计划内粮油供应指标,除了粮油部门每月供应给杨兰云一个人的有限的粮油外,家中不够吃的粮食只能花高价到市场上购买。两个女儿因奶水不够,需要买奶粉,可仅凭杨兰云一个人的微薄收入,除去买高价粮食以及为了维持这个四口之家的基本生活条件所需的开销外,又哪里还会有钱来给孩子买奶粉呢?


  一个男人,如果自己没有收入,靠老婆养活,常常会被人瞧不起,被人称之为“吃软饭的”,王进收本来能写会画又有才,在社会上不愁找不到个临时工干,他却天天白天在家睡觉晚上搞什么无人能知晓的所谓“研究”,当然人们就更不理解了:国家各科研机构的科学家、大学教授,也没人听说过有这样搞研究的,你一个大专毕业的中学老师,在这小县城里还能搞出什么大名堂?你王进收白天整天不干活晚上看书冥思苦想那也叫“研究”?各种流言蜚语也接踵而来,不少人称王进收是“神经病”、“怪人”,怀疑他的脑子是否真的出了问题。长期靠妻子一个人的收入来养活这个四口之家,王进收家庭的困窘状况也就可想而知了。他的两个女儿四岁的时候,一次跟着妈妈上街,看到别人在西瓜摊边吃西瓜,吵着要吃西瓜———长这么大,她俩连西瓜是什么味道都还没有尝过呢!其实,当时的西瓜很便宜,可杨兰云掏了掏衣兜里有限的几个钱,想到几天后还要用这钱去买高价面粉,还是没舍得买。两个女儿赖在西瓜摊边大哭大闹说什么也不肯走,还是被杨兰云拖回了家。到家后两个女儿仍是哭着要吃西瓜,看着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的两个宝贝女儿,王进收狠了狠心,出门买了个西瓜。夫妻俩切好西瓜后自己没有舍得吃,都让给了两个女儿,两个女儿拿起西瓜连瓤带皮就啃……看到这些,泪水在王进收夫妇的眼眶里直打转。


  一年春节,几年过春节全家人都没有闻到肉味的王进收和妻子商量,咬咬牙买回了几斤猪肉,放在煤球炉上炖了起来。夜深了,劳累了一天的妻子去休息了,临睡前还再三嘱咐王进收看着煮的肉,王进收答应了。妻子睡后,看着炉火的王进收又想起了他的记忆法,他越想越入迷,索性到了另外一间房里取出纸笔演算了起来,把锅里还煮着肉的事忘了个一干二净。凌晨四点多,妻子一觉醒来,看王进收正着迷地在纸上写写画画,便问他肉煮好了没有,王进收这才想起了煮肉的事,急忙跑到了厨房,结果发现锅里的肉都被煮化了,瘦肉被煮成了像麻一样的纤维,锅里漂着半锅白色的油,煤球炉也因煤球燃尽熄灭了。看到这些,妻子痛哭失声,全家人在凄凄惨惨中过了一个春节。

  妻子杨兰云虽然不清楚丈夫研究的具体内容,但她太了解自己的丈夫了,她坚信丈夫的选择没有错。可丈夫长期潜心研究不理家事,全家人都靠自己一个人养活,再加上外界的种种流言蜚语,有时她也免不了和丈夫闹别扭发生争吵,可丈夫告诉她,他非常清楚自己在干什么,绝对不是其他人所说的“瞎胡闹”,其实,随着他的研究的深入,他的设想也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他不但自己掌握了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内熟练背诵上千位阿拉伯数字的方法,他还把这种尚未完全形成理论的快速记忆方法教给了他的两个女儿,两个女儿用这种方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熟记各种历史年代、数学公式、地理数据和数学常数等内容,学习成绩也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看着丈夫那自信的目光、那因长期熬夜睡眠不足而布满血丝的双眼,再想想丈夫所取得的一个个虽未被社会承认但却令常人感到不可思议的神奇成果,杨兰云还能再说什么呢?她只能继续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


  五天道酬勤,功到自然成。王进收近20年的潜心研究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1997年12月,他的关于快速记忆方法研究的专著《王进收科学记忆法》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在这部57万余字的著作里,王进收对自己的研究成果作了详细介绍,此书出版后立即引起了较大轰动,《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国内媒体纷纷作了报道,不少单位和学校纷纷邀请王进收去讲授快速记忆法,王进收的研究成果终于得到了社会的承认。1999年,山东电视台为王进收制作了84集的电视教学片,每周数次在《星星河》栏目中播出,王进收和他所独创的快速记忆法开始为更多的人所接受。现在,山东教育电视台和安徽电视台也正在播出这套教学片,向更多的人推广传授王进收的快速记忆法。

  当记者问王进收,他所独创的快速记忆法有何社会效益时,他指给记者看堆放在房间里的一堆群众来信看,记者翻看了一下,这些群众都是在学习了王进收的快速记忆法之后,记忆力有了明显提高,来信向王进收表示感谢和希望进一步求教的。据杨兰云介绍说,像这样的来信他们已收到有上千封了。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法院的肖卫东在来信中说,他学习了快速记忆法后,还指导他的正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把该记忆法用于学习中,很快他女儿的学习成绩就由全班的第21名一跃成为全年级的第3名。王进收告诉记者说,他经过近20年的研究,共研究出了十一项研究成果,现在公布的快速记忆数字的方法还只是第一项,其他的如每小时可快速记忆10000个汉字的快速记忆文字法、每天可熟记1000个外语单词的快速记忆外语单词法的基本方法都早已创出,但要达到公布推广的程度,还需要经过进一步的完善。另外,他还正在研制一种外语翻译机,如果成功,就可实现世界上任意两种语言文字间的互相翻译。


  听了王进收这番近乎天方夜谭式的介绍,人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他是瞎吹牛,是不可能实现的。然而,生活中的王进收却是一个老实得近乎木讷的人,他那已让数以千计的人在接受培训后短短时间里就能记住100多位阿拉伯数字的快速记忆数字法,几年前还不是被大多数人所不相信,认为王进收是信口开河?然而,事实证明王进收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王进收快速记忆数字法在济南市不少学校的推广,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他的另外十项尚未公布的研究成果究竟能取得什么样的社会效益,目前似乎很难预测。但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他真的研究出了每天熟记1000个外语单词的方法并推广,可使全国数以亿计的学生学习外语不再是难事,并还会大大缩短学习时间。难怪有专家预言说:“王进收的整套记忆法如果公布、普及后,我国的学制完全可以缩短一半。”果真如此,王进收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贡献功莫大焉。


  王进收已成功地走出了第一步,我们衷心地期望王进收能取得更大的成绩,为开发人体自身的潜能、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