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产生之后,一个个的生命,物以群分地形成了各种自然群。这些自然群继续保持有个体生命现象,又表现了群体生命现象。这些自然群与群外的斗争决定了种群的存亡。个体之间通常合作得很好,以保证群体的利益,同时也保证了个人的利益。自然群体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合作或斗争则视情而定。个体的生命现象具有共同的特点,物种群体的生命现象也有共同的特点。植物王国、昆虫族群、动物世界、人类社会,各种自然群按照类似的规律运动。任何一种生命过程都毫无例外地绝对自私、相对为公着。生命停止之后,绝对为公,回归自然界。
一、 生命不过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有关人性善恶的争论,由来已久。古今中外的圣哲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各自的见解,但要取得一个大家认可的统一意见却也不易。由于许多哲学思想和政治理念都以人性善恶为出发点,各种主义、各种理论也就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了。真正要认识人的本性,必须从人的本质谈起。
人所处的自然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各种物质以颗粒或团块的形式存在,以粒团的形式运动。时间上和空间上不同的各种物质粒团不停地碰撞,或分或合,或简或繁,不断地生成着和消失着许多物。人也是自然界在某一时间和某一空间上形成的一种粒团,人的生命过程是同样是物质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诚然,在他人看来,世界是先人而存在的,这是唯物论的看法。但对于个人自身来说,只有他自身意识到世界存在时,世界才出现在他的意识中,即人先于世界而存在,这是唯心论的认识。实际上人与世界相对视而共在,应该说并无先后之别。唯心论和唯物论只是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都有道理,又都不全面。
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并无繁文缛节,无非分合两途。非分即合,非合即分,无限可合,无限可分,大至无极,小至无尽。这边分出来的,是那边合起来的。这边合起来的,是那边分过来的。各种物质粒团分来合去,总是并不增加,也并不减少,称作物质守恒。伴随着这种物质的分合,同时伴随着能量的转移,总量也并不增加,并不减少,称作能量守恒。物质粒团之间的分合固然只有两途,但时间上、空间上、速度上、角度上的千变万化,从而物质粒团在大小、形态、结构、性能、久暂、存亡上便千差万别了。
自然界的物质运动产生了万物,世上万物,皆各有性。物性是由物的成分与结构决定的,物在性在,物失性失,物变性变。从理论上说,物相同,性也相同,但物的组成与结构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物的变化自然也导致性的变化。更严格的说,应该是某一粒团相对静止时、相对范围内为人所感知的部分才能称为物,太大、太小、太短、太长的粒团不一定为人所感知,也就不知其为物了。以水为例,水、汽、冰,都是H2O,但因其结构不同,水性、汽性、冰性各异。木炭与金钢石都由碳原子组成,因为结构不同,其性相差甚远。即使同一物内部,也在不断变化。从0度C到1000度C之间的水都是水,从冷到热,并无绝对界限,物渐变而性渐变,性相近而不同。同是木炭或金刚石,也有新成与老化之别。可见物的本质决定了物的本性。而任何的物都在变化中,性也在变化中。一物一性,一性一物,物的差异决定了性的差异。性的差异,导致了物与物之间的运动。物是物质,性是精神;物是结构,性是功能;物是刃,性是利;物是实,性是虚;物是阴,性是阳。
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庄子。天下》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话已中肯之极。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假如把一杯水分成半杯,再分为1/4杯、1/8杯……这样不断地分下去,在保持水的化学性质不变的前提下,把水分割到最后,便得到构成水的最小微粒,我们称这一微粒为水分子。当然,这一水分子还可以继续分割为更小的微粒,但这更小的微粒已不再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了。可以这样认为:我们把能保持某一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水由水分子组成,氧气由氧分子组成,尿素由尿素分子组成,氨基酸由氨基酸分子组成,人由细胞组成,国家由个人组成等。
分子有体积和质量。一滴水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组成。一个水分子的直径是2×(10的-10次方)米,质量约为3×(10的-26次方)千克。如果将水分子跟乒乓球相比,就好象将乒乓球跟地球相比一样。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气态物质分子间的间隔还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隔增大,温度降低,分子间的间隔减小。这就是通常表现出来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子可分可合,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凡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的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原子的体积很小,把1亿个氧原子排成一行,其长度约为1厘米。1个氧原子的质量也很小,为2.65×(10的-26次方)千克。原子间也有间隔,原子也在不停地运动着。
原子还能继续分割。科学实验已经证明。原子由居于中心的带有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体积很小,其半径约为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而体积却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两种微粒构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电子在原子核外那个巨大的空间做着高速运动。至于质量,质子的质量为1.6726×(10的-27次方)千克,中子为1.6748×(10的-27次方)千克,都是电子质量的1836倍,可以想见电子的质量是何等小了。
质子、中子、电子还能再继续分下去。但我们已不必再深入地讨论了,这些知识已经能充分地说明我们的理论了。现在我们在分子水平讨论问题。我们把保持某物理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定为分子,分子之间的构造、大小、繁简则有极大的差别。分子由原子构成,严格说来是由离子构成。因为原子构成分子时,原子外层的电子交互使用。例如氧原子形成氧分子时,两个氧原子外层的电子层共用其外层电子。
在一个原子中,核内的质子数(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核内电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整个原子不显示电性的差别。但一个原子与其他原子相遇时,则可能发生分合的变化。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这些电子的能量不同,通常能量低的在近核区域运动,能量高的在远核区域运动。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一层,能量较高、离核较远的,依次叫做第二、三、四、五、六、七层。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少于4个时,容易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通常被称为金属;最外层电子多于4个时,容易得到电子成为阴离子,通常被称为非金属。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使之相互接近,离子间与电子间的斥力又使之不能太接近,引力与斥力达到平衡时将形成新的物质分子。例如氯原子容易获得电子成为阴离子,钠原子容易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氯离子与钠离子结合形成新的物质即氯化钠。氯化钠分子既不同于氯,也不同于钠,完全成为一个新的物,具备了新的物的性。
有些分子由同一种原子构成,如氧分子、氢分子等,它们之间共用的电子并不偏斜,其间的联系是等距离的共价键。有些分子由不同的原子构成,如氯化钠、氟化钙等,它们之间共用的电子可能偏于一个原子的核,其间的联系则可能是不等距离的极性键。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分子由原子构合而成。
原子构成分子之后,可以重新分解,但也可以继续构合,以至于形成了复杂的无机物和复杂的有机物,并可以继续构成,甚至产生出具有自我繁殖、自我生长、自我衰亡能力的所谓“生命”。生命只不过也是一个物质粒团,不过其结构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表现出一些特殊运动方式而已。不要说什么事情必须发生,也不能说什么事情不能发生,大自然有的是时间,有的是耐性,有的是机缘。一不小心,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就碰撞出一个生命来。生命一旦产生之后,世界就更加繁华起来了,人的出现,繁华的世界就更加五彩缤纷了。人或各种生命无论多么复杂,无论多么优秀,但也总还是物质构成的,构成人和生命的各种元素,以各种形式的价键联合起来,并发挥着各部分的作用,而这许多价键的分合却不会摆脱物质运动的总格局:非分即合,非合即分,物质守恒,能量不灭。人自私了多少,然后为公多少。从自然走出来,再回到大自然去。人和人类的自私过程中,约略可分自发、自由、自觉三个阶段。
二、人的物质结构决定了人的本性
在没有产生意识之前,物与物之间虽有性的差别,互相之间有力的产生或运动的发生,其间的情、欲、善、恶并不十分明确。因为人的意识无法体验其间的情形:“人不知鱼之乐,鱼亦不知人之乐”。但物与物之间的分合变化,却实实在在的是人们情欲变化、人性善恶的雏基。如果我们把从身外掠取或化合理解为利己或自私,理解为性恶,把从身内斥离或分解理解为利他或为公,理解为性善,那么我们可以对一切物质粒团都作类似的阐述。
在分子水平的物质运动是物理性的,物性不变,原来的物还是原来的物。在原子水平或离子水平上的物质运动是化学性的,物性也发生变化,原来的物将变化为另外的物。物与物之间的运动是因其有力做功引起的,物理运动时的力较小,是分子的位移,不足以改变物与物的内部结构。化学变化时的力较大,有电子的位移,能够改变物与物的内部结构,并伴有明显的能量转移。如果原子各有一个未成对的电子,它们可以配对形成单键,一个氯原子把另一个氯原子的外层电子自私地纳入自己的轨道,另一个氯原子也把另一个氯原子的外层电子自私地纳入自己的轨道,二个氯原子的外层共用着一对电子,形成了一新的物即氯分子,原来的两个氯原子不再存在了。其中每一个原子都供公了一个电子的一部分和电穴的一部分,同时又都自私了对方。这种自私和为公的过程同时会受到外环境的影响。结合为氯分子的两个氯原子与另一个第三者的氯原子相遇时,第三者的氯原子与结合着的任何一个氯原子距离都较远,都不具备拆开它们重新与其一结合的可能。如果这两个结合着的氯原子与钠原子相遇则不同了,钠离子的外层电子与氯原子的外层电穴有强大的吸引力,很容易与氯原子形成氯化钠分子。氯分子被破坏了,被迫地把其中的一个氯原子为公出去,或者说,氯原子与钠原子互相自私,形成了氯化钠分子。我们可以设想,原来的氯分子中,本来结合着的两个氯原子感到舒适、平等和完满。这种聚合着的力足以防止较小的外力的诱惑,例如不允许第三氯原子靠近或结合。如果在较强大的外力的吸引下,例如靠近的钠离子,则能够破坏氯分子间的键而与氯离子形成氯化钠分子。氯与钠结合后形成的氯化钠分子互相自私着而圆满了,而氯与钠之间的力则平衡了、抵消了、失去了。氯分子中的另一个氯原子被排斥出去了。
在这种自私或为公过程中,原子的外层电子受到核的吸引、内部电子的排斥,同时受到另外的原子的吸引或排斥,使这种私或公的过程适可而止,但又不能止于静态,只能处于一种绝对变动、相对静止的状态。
氯化钠的形成中,追求和排斥的情况更为明确。钠原子和氯原子相互作用时,因外层电子数目不同,原子间发生了电子的转移,钠原子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成为一个带正电荷的钠离子,达到稳定的氖原子的原子层结构,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成为带一个负电荷的氯离子,达到稳定的氩原子的电子层结构。正离子Na+和负离子CL-靠静电吸引力而形成离子键,构成氯化钠分子。氯化钠分子的结构与性能既不同于氯。也不同于钠,完全是另外一个新的物。
在这一过程中,氯原子把钠原子的外层电子自私地结合了,钠原子把氯原子的外层电穴自私地结合了,二者形成氯化钠分子。同时,钠原子把外层电子为公利他了,氯原子把外层电穴为公利他了。钠离子Na+与氯离子CL-相互自私着,结合为氯化钠分子,相对圆满着,相对稳定着。氯化钠分子既不是钠,也不是氯,而是氯化钠分子。钠离子与氯离子感到了亲近并相互追求着,结合在一起。钠离子和氯离子在其单质或化合物中走出来,原来的单质分子或原来的化合物分子便把它们供公出来。
复杂化了的物也并不改变这种非分即合、也私也公的规律。原来两物或一物的两部分之间结合的键(或称桥、线、力)一旦断裂,就可以与其他的物或其他物的部分结合,形成新的物。
共价键断裂时,共用电子对为被键合原子的某一方获得,可以产生正负离子,二者都很活泼,容易和其他的物进行反应。称为离子型反应。如果共价键断裂时,共用电子被键合原子的双方各分得一个电子,则双方被称为游离基或自由基,性质也很活泼,容易和其他的物进行反应,则称为自由基反应。
复杂化了的化合物可以有一个或几个活泼易断的价键,这些价键可以同时、分期、连锁地进行反应,造成了复杂物质的复杂功能,但其最基本的过程不会脱离非分即合、也私也公的总原则。以碳酸化合物为例,烯的碳酸双键、炔的碳酸三键、醇和酚的羟基、酯的脂键,都是易断的、显示其特征的价键。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