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评价改革

 老刘tdrhg 2017-05-01

近年来,核心素养在教育领域成为研究热点,世界各个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在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2014年3月,我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以此推进深化课程改革;2016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发布了核心素养框架,这标志着我国核心素养研究初具成效,并达成了共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离不开课程、教学以及评价领域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深入研究在教育评价改革当中贯彻落实核心素养是当前考试与评价领域的重点工作之一。

核心素养提出的根本出发点


学生核心素养研究是为了回答教育领域的一个根本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系统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既是清楚的,又是模糊的。说它清楚,是因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一以贯之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经历了演变,但并未有大的改动;说它模糊,是因为从基础教育的实践来看,这个教育方针如何落地仍然需要深入探索,需要将宏大的教育方针细化,进而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关于核心素养的思考就是从这样的逻辑起点上出发展开的相关研究。


从我国教育政策背景来说,推进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是贯彻十八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基本要求。党和国家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当中,依旧不断强调国家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可见,“立何种德,树何种人”这个问题依然是当前整个教育领域,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必须深入思考、认真回答的问题。


从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来说,推进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与世界教育新变革接轨的必然要求。从20世纪90年代到目前为止,人力资本在经济、社会、综合国力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人力资本的提升主要依靠教育。当前面对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国家培养出何种人才或人力资本,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以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塑造适应未来社会全面发展的人,成了各国争相探讨的重大话题。我国的核心素养研究也在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这一浪潮中应运而生。


从我国基础教育的内部来说,推进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是解决素质教育改革以来教育内部存在的深刻而根本问题的关键环节。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行素质教育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当然也存在一些还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在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的综合改革,也需要深入思考当前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大体上经历三个阶段:在开始阶段,我们的课程目标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称之为“双基”;21世纪以来,课改的目标是基于“三维目标”突出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前课程改革的目标进一步发展为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发展有内在脉络:“双基”是从学科知识体系本身出发来考虑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改强调的“三维目标”,把学科内容、学生发展诉求结合了起来,核心素养导向强调的则是任何学科的内容都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载体或者一个素材,真正的教育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基本核心素养。


国家的教育方针清晰而明确,在基层的实践中,无论是领导、普通教师,都能比较准确地表达出来。然而,虽然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都在全力为实现教育方针而努力,在实践中却还存在着很多突出的问题。在明确的教育方针和具体的教育实践之间似乎存在着一个落差。如何弥补这个落差,使党的教育方针能够贯彻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提出就是希望弥补这一落差,促进党的教育方针在教学实践中的落实。因此,核心素养的提出和研制是希望把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转换到我们教育教学里面,可对照、可参考。“德智体美”是一个范畴,但是核心素养需要概括出“德智体美”这一范畴中最核心、最关键的要素。新时期,通过核心素养这样的概念来回答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核心素养框架的结构和特点


核心素养框架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细化为18个指标。这一框架的提出基于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核心素养的结构内涵


广泛的调查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得出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当前世界各个主要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都致力于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可以借鉴的国际经验和做法确实不少。我国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研究参照了国际优秀的经验做法,但更多的是从我国国情和教育实际出发,认真思考我国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旨在把党的教育方针和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教育领域的要求落实下来。


从思考教育原点出发来理解核心素养框架结构,首先要思考我国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深刻内涵。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来看,全面发展有两大根本属性:一个是主体性,就是个体是作为一个主体独立存在的;另外一个重要属性是社会性,也就是个体需要与社会中其他个体进行互动。为了实现其主体性和社会性,人在社会文化中必须承载相应的文化积累,这个文化积累既包括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也包括世界上各种先进的文化。因此,从国家层面建构核心素养的时候,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最核心的诉求,全面发展的人具有的特征是主体性、社会性和文化性。因此,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基础三个方面构成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理论框架。

核心素养的鲜明特点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体现党的教育方针。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其中,突出了热爱中国共产党、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中国特色鲜明的素养,彰显了中国特色,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二是契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核心素养框架的研究和审定特别关注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把核心素养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土壤之中。一方面,在研究制订核心素养框架的时候,系统梳理了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关于人才培养的素养要求,分析了能够体现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将其反映在核心素养体系中。另一方面,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核心素养体系,包含了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等与传统文化相符合的内容,以及具备文化自信、尊重文化成果、弘扬传统文化等传承文化方面的具体要求。三是反映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当前科技信息和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核心素养必须紧跟社会发展变化,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体现了适应未来社会的各项素养要求,突出了当前学生急需发展的能力,既包含了问题解决、勇于探究、信息意识、国际理解等反映时代精神的素养,同时也包含了当前教育急需培养的学生珍爱生命、劳动意识、社会责任等重要内容。

核心素养指导下的课程改革

通过教育考试和评价改革,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地,是当前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评价相对于以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的教育体系链条来说是处于下游的。所以,要说到考试与评价改革,首先要讨论上游指导考试与评价的课程如何改革。课程改革作为撬动教育改革的核心力量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当前世界各国教育领域中的课程改革呈现共同的趋势。


一是现代课程由学科本位转到关注学生发展。传统的课程模式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构建的,学科知识体系系统而完备。近些年,特别是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的目标是通过不同的知识素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改变是缘于当今社会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从工业革命兴起至20世纪末,教育的主要使命是班级授课模式下的知识传授。而随着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知识和信息爆炸式的发展,教育的主旨不再是知识传授,而是强调提高学生学习、工作、生活能力。教师的工作重点不是“授人以鱼”,而在“授人以渔”。所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推动了课程改革,由学科本位转变为促进发展。


二是现代课程强调跨学科的整合与融合。学科知识只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材料或一个载体,并且这些材料不是孤立的。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各学科知识相互融通、灵活运用。当前课程改革越来越强调学科融合,如非常出名的美国STEAM教育(依次为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的首字母)。长期以来,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内,分科的局限比较明显,对于跨学科的内容,如反复强调的德育、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因为没有具体的学科为载体,一直处在政策上不断宣传,但落实上又比较松散的状态。促进课程融合,打破分科界限,是培养学生跨学科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三是现代课程包含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以此强化问责。传统的课程标准大体的框架是课程的目标、内容及建议,而评价是课程外部的内容,有独立的评价标准。这样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学校、教师和学生接受评估所依据的标准与课程标准相脱离。那么,教师应该按照课程标准教学还是评价标准来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就容易出现以考纲代替课标教学的情况。把评价作为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解除了这一困境。包含了质量标准的课程标准,既提供了课程规划、教学和学习的标准,又提供了评价标准。


四是教育管理权的下放与课程评价权的集中。因为西方是教育分权的体系,国家(联邦政府)对地方教育没有太大的约束力,但是在新时期,如何保证地方的教学质量能够满足未来发展竞争的需求?许多国家选择了逐渐把课程评价的权力上收。一方面,各个国家把教育管理的权力,如财政、人事等权力下放给各个地区甚至学校;另一方面,国家和政策集中了课程评价、学生学业能力评价等权力。通过把住教育评价的出口关,并对没有达到标准的地区或学校进行问责,来保证教育质量。


从国际经验和我国教育实践来看,现代课程体系包含以下四个部分。第一是具体化的教学目标,第二是教学内容,第三是教学如何实施,也即教学建议,第四是质量标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要综合以上四个方面来体现核心素养的指导作用。教学目标是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并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构成的;在学科内容标准和教学建议的编写上,要将传统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指导转变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生为指导;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教育结果,反映在质量标准中,基于核心素养的质量标准可用以指导考试评价。

核心素养指导下的考试与评价改革

核心素养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新概念和新框架,核心素养指导教育改革,特别是考试和评价的改革,需要深入地理论思考、不断地调查研究,积累经验、探索前行。


第一,推动核心素养指导的考试评价,评价观念需要不断调整。测验经历了三种发展观念:从“针对教学的评价”,到“为了教学的评价”,最后到“作为教学一部分的评价”。传统的测验是针对教育教学的评价,这种考试和评价是外在的,相对来说是比较刚性的,是冷冰冰的评价;当前教育推动的是促进教学的评价,是为了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为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而进行评价;在未来,教育面临第三个情景,评价将成为教学的一部分。在“互联网+”的社会背景下,教学和学习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班级授课制转变为个体化的教学和学习,教师由传授者转为指导者。这场变革的速度,可能比我们预期的更快。在这样的变革中,评价不仅仅是“针对教学的评价”和“为了教学的评价”,而是“作为教学一部分的评价”。评价的过程就是学习的一部分,每一次的测验都搭建了学习的支架,评价结果构成了学习轨迹,通过不断地调整与选择学习和评价内容,促进真正有效学习过程的生成。


第二,推动核心素养指导的考试评价,需要合理地确定评价依据。考虑到与整个教育系统的融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应该基于学生的学业质量标准。学生学业测评的蓝图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内容标准(课程到底涉及了哪些内容),一个是表现标准(要求学生应该达到何种能力水平)。课程标准如果能够提供学习哪些内容的内容标准以及学生学到什么程度的表现标准,课程标准就能够取代考纲,直接指导考试与评价。由核心素养指导的现代课程体系具备这样的可能,因为现代课程体系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不仅有课程内容标准,还包含质量标准。构成考试蓝图,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缺一不可,没有只有内容而没有表现标准的测评,也不存在超越课程内容的抽象的能力水平考试。而学业质量标准是将核心素养和教学内容有机地连接起来。在学业质量标准指导下进行考试与评价,既参照了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又依据学生核心素养规定的领域和要求;更为重要的是据此来进行评价能够防止脱离教学内容、单独一套评价标准给课程和教学带来的动荡。


第三,推动核心素养指导的考试评价,应该强调软技能和软环境的评价。核心素养包含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素养的要求。有些内容不能通过纸笔测试检验,而是要通过综合素质评价来体现,如实践创新能力、思想道德水平、合作学习能力。这对评价技术和实践带来了冲击和考验。当前,国际组织的测评内容和方式也在悄然改变,从过去的强调学业成绩、入学率、毕业率和辍学率这些统计硬指标,转向在强调学业成绩硬指标的同时,加入社会情绪、学校氛围等软技能和软环境。许多研究表明,好学校和差学校之间的差别,并不是国家、地区或者学校有多少财富,而更多的是这个国家、这个学校能不能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积极环境,是不是有较高的教学质量。软环境和软技能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显著的良性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不良家庭背景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强调对软技能和软环境的评价对于目前把核心素养真正地落地于评价改革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第四,推动核心素养指导的考试评价,应该注重测评新技术的应用。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与评价改革,要求测评覆盖学生认知和非认知领域,这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一方面,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评价方式的转变。传统的评价和测量是由评价者主动设置的——评价者出一套卷子,让学生在某一时间来考。现在,随着信息技术、大数据的发展,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痕迹大量存在于信息环境中。这样,测量和评价就有可能改变过去主动设置的状态,利用这些信息把我们需要的评价内容提取出来,而采用机器学习开发计算机评分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当中材料多、评价效率低以及标准无法统一的问题。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命题方式的转变。计算机的复杂性和交互性可以帮助我们将难以纸笔测验的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展现出来。2015年,PISA实现了通过计算机测试的方式,测试学生合作性问题解决。它设计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学生要跟计算机系统一起互动地解决问题。通过评价这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来检验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核心素养提出了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多方面能力和素养,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测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情况提供了技术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