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配不上这样的人

 Deuteronomyai 2017-05-01


今天咱们来看一首冷僻的诗,这是一位女士的作品,知道她名字的人现在应该蛮多的,但认真读过她作品的人应该还少。很多年前我非常偶然地看到她的一些诗,关起门来嚎啕大哭,哭到手脚冰冷,不能自已。我从来不知道人间有这样圣洁的人,我也从来不相信流自己的血洗他人的罪,这位女士不仅让我看到人间不可原谅的黑暗,同时让我看到在人的身上也有不可思议的光明!这种黑暗与光明的对峙让我想起老杜的诗: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在铺天盖地不留余地的黑暗之中,只有那一点如豆的灯火在风雨中飘摇。她那么微弱,随时会被扑灭,但是它一直亮着。

 

无边无际的黑暗与微小如豆的光明构成一种旗鼓相当的对峙,甚至可以说,在这一种对峙中,她是黑暗年代全部的意义所在!或者反过来说,她是红太阳底下的唯一的黑子,纯洁的黑子、坚韧的黑子。我有时候甚至觉得,如果真的有末日审判,神或许会因为她的血而赦免我们这个充满罪恶的民族。今天不讲她苦难的遭际,不讲她圣洁的救赎,只讲她的一首诗,通过只言片语来看一下与慷慨叙事截然相反的历史观——作为一个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历史,怎样看待战争。

 

当我们想要知道一种观念说的是什么,一个很直接的办法是找到它的对立面,看看它不是什么。为了更好的解释这首诗,咱们拿一首大家从小就会背的诗来做参照: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是谁的作品应该不用介绍了,我们可以看到一副宏大的历史画面,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场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我们以往所有的历史之中,大概只有战争能划分开两个时代。如果要说史诗,大概没有比战争更史诗的了。因为历史大多平铺直叙,唯有战争是激烈的动荡与改变,是快节奏的,是英雄主义的,让人紧张,热血沸腾。

 

而这真是一次改天换地的大变化,我小时候背这首诗觉得好了不起,伟人太了不起了,历史太了不起了!我好像重新感受了一遍在天翻地覆之中迎来新世界的那种豪迈。即便到了今天,很多人或许会否定新世界的建设成果,但大概很难否定这一首诗所展现的慷慨豪迈的大气象,特别是最后两句,在平淡不惊中展现历史的沧桑和深邃,没见过大世面、不掌握生死杀伐的人大概写不出这样的句子(虽借用李贺的句子,但意思完全是他的)。

 

人的眼睛长时间地在黑暗之中渐渐就不觉得黑暗了,不仅无视黑暗,而且会形成黑暗的审美。现在同样是这场战争,我们通过这位女士眼睛换一个角度来看:

 

双龙鏖战血玄黄,冤恨黎元付大江。

蹈海鲁连今仍昔,横槊阿瞒慨当慷。

只应社稷公氓庶,哪许山河私帝王。

惭汗神州赤子泪,枉言正道是沧桑。

 

简单翻译一下:

 

两军对垒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

无数人冤死在大江之中。

我是秦王称帝就跳海去死的鲁仲连,

而你是拿着兵器写诗,看起来好慷慨的阿瞒(曹操)。

社稷应该是天下所有人的社稷,

山河怎么能是你一个人的山河?

看看这片土地上那么多无辜的人在流血流泪,

你不惭愧吗?还有脸说什么人间正道是沧桑!

 

即便是今天,我想这个国家但凡有良心的人读到这样的诗句都会深感触动,而这一首诗写于1965年。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不论大江南北,不论白天夜晚,火红的太阳光照遍每一个角落,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阴影存在。但是,在不为人知的漆黑的牢房里,这位女士用竹签扎破手指,以血代墨,写下如此的诗行!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战争?当我们睁开眼睛的第一刹那,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是“钟山风雨起苍黄”吗?是天地之间在刮风下雨吗?不是的,是血!是“双龙鏖战血玄黄”!铺天盖地的血,天昏地暗的血!不感到奇怪吗?同样一场战争,他的眼睛里看到的是风雨,而她的眼睛里看到的全是血!为什么不一样?一个人在乎什么他就会看到什么。有人在乎一种苍茫辽阔的诗意的感受,而有人在乎的是无数人在流血!流了那么多的血!

 

哪一种更美呢?大概是前一种,风雨总归比流血要美一点。但哪一种更真实?我想是后一种。如果是你、是我到那一个战场上去打仗,要么杀人要么被杀,我们会看到什么呢?会看到天地之间在刮风下雨吗?我想作为一个正常人,这是最不可能看到的!而最有可能看到的就是身边不断发生的流血和死亡。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用战争来审美呢?什么样的人才可以无视浓稠的鲜血而慷慨赋诗呢?什么样的人在流血的事实面前欣赏风雨的美?那一定不是正常的人,那一定是没有心肝的人!

 

百万雄师过大江,这里有浩浩荡荡的胜利的军队。可是同样一件事情,她却说,冤恨黎元付大江。这里没有军队,只有无数含恨而死的人!又要问,到底是军队还是人?到底是胜利还是冤恨?到底是过江,还是沉没?我们不可否认那一年有一支军队渡过长江打了胜仗。所以同样还是角度的问题,这个角度的差别在于把人当成工具还是当成目的。

 

如果当成工具,那么人就是军队的组成部分,军队没有生死,只有输赢。而如果我们把人当成目的,那就完全不一样了,不管军队是输是赢,对一个一个的人而言,他最大的问题,是最后活着还是死了。所以,他看见的是军队的输赢,而她看见的,是人的生命,是无数的死亡。那天有太多的人死去了!不管是哪一方的人,都是这片土地上的“赤子”,懵懂无知的年轻的生命,他们稀里糊涂地死在长江之中。

 

哪一种角度更真实?问你自己,你是那个下棋的人,还是过河的卒子?如果你只是一枚卒子,如果你会流血,会死,那你为什么还要傻乎乎地跟着下棋的人说“百万雄师过大江”呢?你为什么还觉得那是一种豪迈呢?这豪迈的代价是像你我一样无数的人,都被当做一枚一枚过河的卒子!

 

再来说一下慷慨。我们好喜欢这个词,我们喜欢慷慨的叙事,充满激动人心的英雄主义色彩。如果慷慨没有代价,那么我们慷慨一把也无妨。但事实上,慷慨的代价太大了,大到什么程度?天翻地覆!因为对语言的强行改造,使很多人失去了天然的语感。什么叫天翻地覆?单从字面来看就是世界末日。最惨烈的地震不过局部的大地裂开伤口,天空和海洋都安然无恙,那你能想象天地倒转吗?当天地倒转的时候世界还能存在吗?人类还能存在吗?但是,我们却喜欢这样的词,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词感觉好酷,好过瘾,感觉人无所不能,好了不起。二十世纪付出那么惨重的代价之后,我们或许应该记住,人只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地去破坏,只可能一下子把整个世界毁掉,绝不可能通过一次性的努力,天翻地覆造出一个新的世界来!

 

有人肯定会指责我想当然,这个词明显是从比喻意义上用的,我只能说这个比喻用得很恰当,以灾难比灾难,以末日比末日。天翻地覆首先意味着人间一切原有秩序的毁灭,翻掉的是古往今来所有的传承与积累,也翻掉了无数人兢兢业业艰难求生所获得的生活保障。就算原来的山可以搬走,原来的海可以填平,那原来的人要怎么办呢?在你的天翻地覆之中,他们还能做一个人吗?因为建设一个新世界而毁灭一个旧世界,所有的人像地毯上的臭虫一样被甩落下来,被历史的车轮碾压,比灰尘更渺小,比蚂蚁更卑贱!新世界未必能建成,而旧世界一定被毁灭。所以,她说“横槊阿瞒慨当慷”!一般的小文人拿着笔做诗,曹操是英雄,拿着兵器做诗,何等慷慨。但是,她用了很鄙夷“阿瞒”两个字,那是曹操的小名,可见她对这样慷慨是看不上眼的!

 

最后说一下无情和沧桑。沧海桑田,这两个字跟天翻地覆一样指人间最大的变化,但更平和,更自然而然。人间正道是沧桑,是说人间的根本道理就是这样沧海桑田的变化。天是无情的,人间也是无情的。这样的话我们很熟悉,我们讲规律啊,必然啊,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啊,都有同样的价值判断在里面,就是人必然要面对、要适应无情的历史规律。但是,她说,枉言正道是沧桑!这片土地上那么多人在流血、在流泪,你怎么能轻飘飘地说本来就应该是这样呢?本来完全可以不是这样的!本来完全可以不沧桑的!为什么会造成这样无情的血流成河的局面?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变成了臭虫和蚂蚁被碾压别消灭?谁应该为此而惭愧?谁非但不惭愧还说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

 

这首诗的意思基本上写完了,她的勇敢、她的光明、她的温柔和爱我不能表达其万一!热泪盈眶,无话可说。


我们实在配不上这样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