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谈艺录 京剧表演艺术论语之二●李玉声 李玉声《汉津口》 (1) 用靠首要“法儿”顺,利用惯性,四两拨千斤。技法简略:抖、变、側、踅、旋、撞、让,各有程式要領,劲头儿都在腰里和脚底下, 腰帶动背和肩与脚底下結合起來。戒用力气拽,要用“心法”,气要匀称,气隨心而运,身隨心而动,不可乱提气。松弛自然,用巧劲儿、寸劲儿,順著劲儿。用智慧的功力和方法与身体相結合,用智慧去练习和掌握用靠的技法。演員表演善智慧者,又悟得融会貫通之境界,必胜人一筹。 (2) 京剧表演艺术向大师学习,学生与大师沒有百分之百的相像,大师传授沒有百分之百的舞台再現,学生沒有百分之百的纯净模仿。每個演員的相貌、嗓音、骨骼各异,艺术基础各异,理解和接受能力各异,文化素质、修养各异……等更多地不同。所以,演员即便是极力模仿大师,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演员在模仿大师的过程中,其实,已然注入自己的(自己所理解和接受的而非大师的)东西。智慧者,善于能夠有意识的把大师和自己融为一体,自成风格。可悲的是:描紅模子尚未完全准确到位的,竟被认知为大书法家啦! (3) 京剧前辈的大师和艺术家们都是好人,没有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品上乘,是因为他们的传统道德观念非常牢固,这一道德观念的核心就是:仁义礼智信。前辈的大师和艺术家,他们受的教育是“仁义礼智信”,他们演戏的内容是“仁义礼智信”,又以“仁义礼智信”为准则来要求自己并教育子女,所以他们在舞台上演的戏都是栩栩如生的。“仁义礼智信”放之四海而皆准,无论哪个行业,不讲“仁义礼智信”、失去“仁义礼智信”不会成功,最后必然要失败的。作为我们今天的演员来说,向前辈大师和艺术家们要学的首先应该是他们的传统道德观念,以“仁义礼智信“”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然后,才会有可能学好、演好、继承好、发扬好我们伟大民族京剧表演艺术!我不相信一个不仁不义的人,没有礼貌的人,不讲诚信的人,玩世不恭的人能够学好、演好京剧,能够继承和发扬我们伟大民族的京剧表演艺术! (4) 今天上午我意识到,荷叶通人性,保俶塔能顾世言。世上无一物没有灵性,无一物不通人性。万物都需人的善意对待,不要践踏丝毫。 (5) 万物有灵而无意,知世而不涉,故立千年不朽,枯而重生而永生。万物佐证千年历史善恶行为,因果报应。万物是人类的老祖宗,人类是万物的后代的子孙,哪有不尊祖敬宗的道理。爱惜万物,善待祖宗,人类生存之根本。切记!不能自毁长城。 李玉声早年《武松打店》 (6) 生生,人之宗旨。养生、品德、为人,阴阳平衡之道,天、地、人都得厚益尔。天地和谐、身心和谐、人际和谐,三者为纲,纲举目张,一切安定和顺。 (7) 新近我跟学生学到中医有“法常变而道不变”的理论。使我联想到,京昆艺术的规范化是京昆舞台表演艺术的根本之道。不规范何其“道”?京昆各家表演艺术风采各异,虽然各不相同,但各家都在严格遵循着京昆规范的表演艺术这一根本原则。无根本何其生?规范化的表演艺术基础最重要!没有牢固的地基,如何盖起高楼大厦?没有基础,只能盖一小间茅草房,积肥。 (8) 不要以为老的传统东西缺乏时代感,是过时的表演艺术。我们必须真正地认识到,这些老的传统表演艺术它是京剧的根本,它是一,一能生出二三四五六七呀!王代成他给詹磊说了《八大锤》,不是茹富兰老师的《八大锤》,是一出比较时尚的《八大锤》,很不错!很打外!但又不失传统艺术魅力与规范,詹磊凭借此剧得了金奖。如果王代成没有茹富兰老师的《八大锤》为基础,就不能衍生出造就詹磊获得金奖夺魁精彩的《八大锤》。这就是在表演艺术上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艺术规律,它是艺术真理,是规律性的艺术真理。认清了这一真理,掌握了这一真理,执行了这一真理,你就能够真正地做到举一反三,三生万千,从而达到正确地掌握和展示自己脱俗的表演艺术,就会对表演艺术具有高超的欣赏和鉴别能力,产生无穷尽的创造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使得自己的表演艺术永立不败之地! (9) 本人,李玉声,号“心源道子”。“心源道子”号之来历,因我主张戏曲表演艺术的核心为五功五法(唱念做打舞、手眼身心步)。五功五法“心”为上,功法源于“心”,师法从“心”,法从“心”上来。戏曲表演艺术是“禅”、是“道”。练功的过程,就是悟“禅”、悟“道”的过程,就是练“心”的过程。悟禅、悟道于心,心于悟禅、悟道,悟禅、悟道得智慧,智慧得正道,无不源于心、从于心、主于心、归于心、出于心,然则。我号心源道子之“道”非道士之“道”,泛指道路、路径。我主戏曲表演艺术以“心”法为“源”、以“心”法为“宗”,坚持遵循“心”法要领,忠实于此门学科艺术,故启号“心源道子”也。 (10) 我主功法以“心”为“宗”,法从“心”上来,师法从“心”,施法从“心”。“心”是表演之源,故曰:心源。我把学戏练功的过程,视为如参禅悟道,把戏曲表演艺术当作一门“道”来领悟。我一世遵循、领悟戏曲表演之正道,故曰:道子。“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表演艺术也不例外,故戏曲表演艺术应以“心”法为源、以“心”法为“宗”。 (11) 京昆艺术这一行,练功、学戏、排戏、演出、读书、传承、领悟、发扬,一辈子反反复复,每个环节每走一步,都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一辈子没有第二步;想成才就得认认真真地走着永远走不完的第一步。这一步,是寂寞的一步,是孤独的一步。选择了京昆表演艺术这一行,就是选择了寂寞与孤独的道路。我个人的艺术事业,虽然寂寞与孤独伴随着艰难与心酸,但,我追求艺术真诚的心,却让我感受到了艰辛的喜悦!磨难的豪情!“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李玉声《百凉楼》 (12) 在《京剧道场》“学戏法帖”听了姚慕楚前辈(票友)唱的《六月雪》,老先生唱得真好,她的唱是收敛式的。现在京剧无论是什么行当的表演,大多是放肆奔放式的,我过去的表演也属于放肆奔放式。经过多年沉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慢慢地使自己的表演从取法奔放而放肆转化为收敛而含蓄地表演意识为主导。后来明白了表演艺术和做人一样,一切都不能过分,台上和私下一样,表演要有节制才能让人回味,过了人家就会腻味。就是前辈大师作派老生的表演虽然奔放,但也未出樊笼,都有一定之规,处处有节制而不拘束,清醒的表演着。 (13) 我是“德”与“道”同行论者,有德者能得“道”,得“道”者必有“德”。艺术大师俱是有德之人,故必得大“道”。小聪明者,是聪明人,聪明人不能得“道”;大聪明者,是傻瓜,傻瓜必有德,故能得“道”。小聪明者会耍心眼儿、用心机,故此失德,而不能得“道”;大聪明者,行事专心,“如关公斩颜良,万马军中只盯着颜良,青龙刀就斩颜良”。此乃聚“德”而行,故必得大“道”耳。 (14) 戏曲理论“基调”。戏曲第一基调:服装。包括大衣(所有带水袖的服装,如蟒、褶子、茶衣儿、老斗衣、开氅、官衣等)。二衣(所有不带水袖的服装,如靠、箭衣、抱衣、胯衣、各式背心儿、绦子大带、战裙战袄、裤子袄儿、罪衣罪裤、饭单、改良靠、各式云肩、扣的板儿等)。三衣(薄底儿、彩鞋、夫子履、各式靴子、厚底儿、彩裤、水衣子、胖袄、护领等。)头上戴的,包头、网子、水纱、千巾、鬓发、甩发、发髻儿、耳毛子、梢子帽、毡帽头儿、风帽、王帽、软、硬罗帽、草王盔、扎巾盔、夫子盔等;以及夫子巾、将巾儿、武生巾、小生巾、学士巾、押尾巾、高方巾、棒槌巾儿等各类巾子、翎尾等、倒缨等盔帽上的装饰等;还有旦角旗包箱等;各种刀枪把子等。如上均系戏曲“基调”,属于服装范围。 如下简述蟒和靠的作用,周世琮先生说:“皇帝就得穿黄蟒,穿其他颜色的蟒就不是皇帝,就是穿错了!关老爷就得穿绿靠,赵云就得穿白靠,张飞就得穿黑靠,靠的颜色变了就不行,就不是这个人物了。” 勾脸也是同样道理,关老爷就得勾红脸,曹操就得是白脸;老爷披绿靠、戴夫子巾、手里拿着青龙刀,勾个白脸,那不是关老爷,戏里没这个人,那就不行。曹操的扮相,画了个老爷的红脸,不像话!戏里也没这么个人物。刘璋穿绿蟒,孙权穿紫蟒,刘备穿红蟒,为什么?因为这三位没有正式登基,登基了才是皇帝,他们三位都不是正统皇帝,不能穿黄蟒,正统是汉献帝,他穿黄蟒。如上所述是咱们戏曲的“基调”,第一基调。 (15) 戏曲的第二基调,“行当”。每个行当有每个行当的严格表演规范,老生有老生脚步,戴黑三的祢衡和戴白髯口的宋世杰虽然都是老生,但脚步的走法不能相同。旦角,青衣有青衣的脚步,花旦有花旦的脚步,都不能一样。就是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年龄段,脚步也有区别,身段、气质都要有所不同。比如:《走范阳-白猿教刀》的老爷与《走麦城》的老爷从唱念做打舞、手眼身心步五功五法上,都有明显的区别。这是咱们戏曲的“基调”,第二基调。 (16) 戏曲理论“基调”。服装是死的,行当也是死的,更不是用嘴支着说的,而是要靠演员深厚地艺术基本功,用活穿在身上的靠、蟒、褶子、大带、厚底儿、盔头,手里的刀枪把子;如上所述,规范第一重要!演员没有严格规范的唱念做打舞,手眼身心步,什么也做不好,做不到,身上好不了,唱念好不了,连抖袖也抖不好,怎么能正确运用穿在身上的服装呢,又怎么能发挥正确地表演哪?表演看不出行当,还是京剧吗?还谈什么表演艺术?!戏曲要以功力为主,有了严格规范深厚地表演基础,才会有能力使所谓的“基调”放射光彩,发挥能量。 (17) 基调的升华,是表演艺术基调的升华,不是剧中人物基调的改变。所谓的人物基调是固定的,是不能改变的,林冲就是林冲,宋江就是宋江。有人要问:那为什么大家同演一个剧中人物,会不一样呢?这不是人物基调的不同和变化吗?须知,十个演员演一个林冲,会演出十个不同的林冲。这不是剧中人物基调的改变和不同,而是演员与演员之间表演艺术的差距,使他们所表现的剧中人物的艺术效果不相同,绝不是林冲人物基调变了,林冲变成时迁了,绝不是的。说白了,棒槌演员演的林冲是一个样儿,好角儿演的林冲又是一个样儿,绝不是所谓的林冲人物基调的变化,而是不同的演员,不同的艺术水平,高低差异的变化,是演员本人艺术基调的水准所导致形成的多方面的不一样。剧中人物的基调是固定的,不能改变的。有的为了遮羞脸,说:“演的剧中人物基调不同”。咱们不要被“人物基调不同”所蒙蔽,咱们演员凭的是表演功力,真正的艺术魅力,不能用嘴说谱,要勤奋努力!坚持不懈!使自己的表演艺术不断升华。 李玉声《洪羊洞》 (18) 戏曲表演艺术不必去做一些对剧中人物理解认知的事儿,剧中人物基调早就给你规定好了,关老爷、曹操、伍子胥、杨继业、武松……不用演员理解认知;就是一个新的剧本,剧中人物也用不着演员去理解认知,雷刚这个剧中人物花脸合适,你就充分发挥花脸这个行当特有的规范、正确、深厚的表演艺术基本功,就能演得栩栩如生。 (19) 我认为,京剧是以故事演绎歌舞,不是以歌舞演绎故事。 括号里的內容从网上转抄:“……有人认为,王国维关于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的说法是錯的,京剧不能塑造形象,它是以故事演歌舞,歌舞才是审美目的,最终是看玩意儿。马也先生反驳了这样的观点。他指出,所有艺术作品都要塑造形象,甚至都有叙事风格,这是美学的基本常识。西洋歌剧、芭蕾舞剧中的歌舞具有较独立的审美价值,可同样也离不开形象的塑造。戏曲中的歌舞,独立欣賞形式美的成份是有的,但不能把它強调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夸大不存在的成份,更不能說中国戏曲不塑造人物,只欣赏声腔和身段。这不是趣味问题,而是美学问题。很多理论家说我们要回到传统和戏曲的本体,而戏曲的本体就是歌舞。馬也先生对这种观点同样提出了质疑……(马也——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博士生导师、著名戲戏曲理论家,应邀为国家艺术基金会人才培养项目“戏曲评论高级研修班”的学员们做了一场精彩的讲座。授课之前,马也先生向全体学员赠送了他的大作《马也戏剧批评文选》)。 (20) 在网上看到招牌话语“戏曲做好戏曲评论,先要思想杀毒”。我看应该改为“戏曲做好戏曲评论,首先要懂戏曲,要真懂,身入其境的懂。否则你是不称职的戏曲评论者,你是把戏曲引入歧途的戏曲评论者。” (21) 请问导师、著名戏剧理论家,什么叫戏曲艺术形象?你懂得戏曲艺术形象吗?你真的懂美学吗?你真的懂中国戏曲传统美学吗?难道戏曲表演艺术在舞台上是空气吗?戏曲表演艺术在舞台上不美吗?你看不到它的美吗?观众在舞台下面看戏的时候,什么也看不见吗?你小看了观众,你小看了演员。只有看不见、看不出戏曲舞台艺术形象以及看不见、看不出戏曲表演艺术之大美而又不懂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大可称得上“戏曲艺术形象盲、戏曲传统美学盲。” (22) 一种药治百病,不是假药是什么?演员艺术家们,努力深造自己的五功五法,好好学习文化、文学知识,领悟大自然造化,使表演艺术不断求精升华,领悟追求表演艺术与天地合、万物合的最高艺术境界。 再次強調“做好戏曲评论,必须得懂戏曲。”连二把刀的水平都沒有,就对戏曲表演艺术说三道四,誇誇其談?! (23) 大道至简,大道自然。品正道正,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清静无为,不求治病,身体自然调整。心斋孤独,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的道理,简单地才是最崇高的,京昆表演艺术也不例外。 李玉声在上海戏剧学校教授《小商河》 (24) 从事于“道”的人,就与“道”相合,从事于“德”的人,就与“德”相合;与失“道”、失“德”相合的人,就会承受失“道”、失“德”的后果。 (25) 所谓“道”,演员舞台表演艺术心源之“道”,表演艺术在“道”中,“道”在表演艺术中;所谓“德”,忠贞不渝地传承戏曲表演艺术心源之“德”。斯坦尼、布莱希特靠边站!咱们有自己的祖宗,别叫外国人祖宗。 (26) 我追求之“道”,乃戏曲表演心源之“道”;我追求之“德”,乃传承戏曲表演心源之“德”。我追求的表演艺术风格,云卷云舒任飞鸟。我追求的生活意识,心斋忘物独静思。 (27) 吾剑“心源剑”,吾刀“善风刀”。何为心源?何为善风?我之“心源”不离戏曲核心,五功五法(唱念做打舞,手眼身心步)。五功五法心为上,心乃表演之源,为之心源,心源有“道”,“道”生心源,戏曲表演必须要尊崇心源之“道”。我之“善风”,不能背离戏曲传统的传承方法,在传承戏曲的过程中,绝对规范化、程式化,没有文化、没有文学,没有讲道理,没有为什么。传承戏曲必须要严格守护心源之德。练吧!学吧!坚持不懈就是胜利!明白人会明白的,也有永远不会明白的。 (28) 玩儿要这样玩儿,醉雷公“胡劈(批)”如下: 1)《战国策-楚策二》“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强齐;而不与负于天下。”(批)~吾之性情《战国策》已有定论。 2)汉 袁康《越绝书-内传陈成恒》“今大夫不辱而身见之,又出玉声以教孤,孤赖先人之赐,敢不奉教乎?”(批)~吾生必引道教人。 3)《文献通考-乐十》“燕乐有大箜篌、小箜篌,音逐手起,曲随弦成,盖若鹤鸣之嘹唳,玉声之清越。”(批)~吾名比喻鹤鸣之嘹唳,白玉相碰撞音之清越,故我音容必含凄楚;我经磨难而不屈,故又有凄厉、倔强之音容。在《文献通考-乐十》中,我之命运早有定数。 4)《宋书-乐志二》“多士盈九位,俯仰观玉声。”(批)~世间众生,无论各行,俯首仰视玉声,所尊崇的“道”即“上德”在舞台表演艺术上反应出的一切一切!在《宋书-乐志二》中,已是先知预定。 5)唐 令孤楚《奉和扑射相公酬忠武李相公见寄之作》“初瞻绮色连霞色,又听金声继玉声。”(批)~弟兄同食开口饭,唐已定下戏姻缘。千载渊源何其巧,宇宙无际字相连。 (29) 戏曲表演艺术达到最高境界,是从清净开始。清净,才能洞察大自然气象变幻;清净,才能感觉大自然气象变幻对心灵的呼唤;清净,才能领悟大自然气象变幻的神韵作为意识,融于戏曲表演艺术的核心——五功五法;清净,才能经年累月、反复、深刻地以大自然气象变幻的神韵于自己的戏曲表演艺术中,显现舞台,使之表演产生无穷的魅力。清静无为,反而能得到纯粹的表演艺术;表演达到自然境界,是最高艺术境界。清净至纯粹,纯粹至自然,这是一条戏曲演员攀登艺术高峰的必经之路,这条路也许要花上一辈子的时间。 李玉声《水淹七军》(孙觉非摄影) (30) 演戏、教戏一定要程式化、规范化。规范要在优秀传统程式即五功五法(唱念做打舞,手眼身心步)标准、准确地前提下做到规范化;戏曲表演艺术必须要程式化,程式必须要规范化。演戏、教戏一定要坚持这一原则,否则就会误人子弟。 (31) 修行,每天诚心诚意做的事就是修行。如何鉴定修行地正确与否呢?你所认真做的事,只要与真理产生共鸣就是正确的。就以戏曲表演艺术而言,表演从心而起,以心为源,这就是戏曲表演艺术的真理。戏曲表演艺术的传承,必须遵循表演心源之“法”,据心源之“道”,行品正、道正,传承发扬之“德”。传承与发扬戏曲表演艺术,且不可失心源之“道”、损心源之“德”。失或损传承与发扬戏曲表演艺术之“道”、“德”,会承受失“道”、失“德”的后果。 (32) 我与学弟对话。学弟问我:“做人与艺术有关系嘛?有人说,演艺实质是演他本人自己。”我回答:“一个演员为人之秉性,会影响和决定着他本人的艺术追求、艺术道路、艺术取向、艺术风格、艺术表现。演员在舞台无论扮演什么角色,都打下了演员本人性格特征的烙印,以及他本人一生的经历写照。在某种意义上说,演员在舞台上是在演自己,演员扮演的任何角色,都有他本人自己的姓氏。”学弟说:“等于说具备戏曲功底还是不能完全演好戏?”我回答:“只要一辈子把心眼儿放在中间儿,最后是能演好戏的。”学弟又说:“这……心眼儿放中间儿,有些深奥了!心眼儿是自己对戏的想法么?自己有些笨。”我说:“心眼儿放中间儿,不坑蒙拐骗,不损人利己,不耍心眼儿,艺术不卖假药;怀有善心,举有善行,感恩执着,总之,以仁义待人,以仁义行事。”学弟说:“这即是圣人之则!”我说:“非圣人之则,三岁顽童可以做得到,我们更应该做到;不过,我们要经常提醒和检查自己的‘心’,所谓,扪心自问、常问自心。”学弟:“哈哈哈哈,难怪台湾人老说,我们不如孩子。”我说:“三岁顽童尚未涉世,是纯真的,生来佛心、慈念,我们涉世已深,不纯也不真了,甚少佛心、慈念,故成年人不如顽童。我们真是需要把自己的‘心’修行成‘顽童’的‘心’哪!” (33) 有感于《道德经》。大器晚成,必先退后于众人,最终居众人之先;把自己置之于世俗之外,故能安然存在,努力自己所需。这正是由于没有被私欲所困,才成就了自己。 (34) 演员在舞台上演戏,心沉下来就好了,心不能浮在上面,否则是演不好戏的。戏曲演员表演艺术(五功五法即唱念做打舞,手眼身心步。)都得从“心”起,“心”是表演之“宗”、表演之源,我提倡戏曲表演艺术心源之道。心沉下来,表演才能从“心”起,“心”没有定好位,没有沉下去,表演时这个“心”是起不到好作用的! (35) 我每次到灵隐寺拜佛,进庙前都要在庙前溪涧净手。有一次,拜佛前溪涧净手,就在溪水从我的手淌过瞬间,手感与往常大不同,我感觉到水的柔和如佛之仁慈,立时从触觉感悟“上若善水”之本质、本性所在。当时,我就理解了这是佛爷对我的点化,告诫我今后做人的方向要“上若善水”。我从手的感触,领悟了“上若善水”的本质、本性的而又说不出的玄妙……(佛爷点化我“上若善水”,非“上善若水”。)我的理解是,水也有善恶,“溪水”则“善水”,“洪水”则“恶水”,故佛爷点化我“上若善水”。我自信,世人只识“水”,而不识水有善恶之分,故有人性之“上善若水”,佛性之“上若善水”。 (36) 京昆表演艺术的核心是“五功五法——唱念作打舞、手眼身心步”。而“舞”是表演的核心,是表演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京昆表演艺术之“魂”。“舞”不是技巧,“舞”的外在是“形”,是属于物质的,“舞”的內在是“气韵”,谓之“道”。“气韵”是看不见,摸不到的,连感觉也沒有,只有以“心源”意识替代而为之,故是“道”无疑。“道”生成了“舞”,高境界的“舞”,应该是无一处、无一时不受着“道”的规范而运作着,戏曲的“舞”,形成于宇宙中的戏曲舞台艺术中,故舞台上的一举一动,都应该遵循著宇宙“自然”之精神于表演艺术中,故京昆表演艺术最高境界实乃“自然”二字,俗称“炉火純青”。上述所指针对“舞”的精神而言。 李玉声 贅写 2011年8月14日——2017年4月6日于杭州
京剧道场 走进京剧,感受京剧 本平台以传播京剧艺术为宗旨,平台文章欢迎转载,在明显位置注明来源。“原创”稿件必须授权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