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案的腿足下端出两榫,托子两端凿榫眼,拍合之后,两根托子分承四足。两根托子之间没有构件再将它们联结起来。这种造法实际上战国时的木几或漆几早已如此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个结构在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249页 大家感觉好就顶帖,帖子不沉能利益更多木友,尤其是新手。我发的这个榫卯系列的帖子,是古代流传下来家具制作的正宗做法。希望老祖宗千百年来总结的这些精华,不要在我们这代人的手中断代。有些工作我们这代人不做,到后代子孙真正想重新拾起这些精湛的手艺的时候,可能就非常的难了。其实我们也不需要做多少工作,只要把流传下来的这些榫卯构件,以式样的形式,系统的搜集整理一下,要想在后代手里不丢,首先要做到在我们手里不丢!所谓传承,最根本的就是要做到,中间不断代。 反观现在很多古典家具厂的做法,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制作简易榫而降低人工成本,这种做法既是对购买者的不负责任,也更是对传统的不负责任,长此以往,这些家具充斥市场,后人见到这些假的结构,而会误认为是古代的正宗做法,这才是对传统的致命打击。伪法取代真法。家具的购买者大多对家具的制作都是外行,让很多厂家有机可乘。问题还不在于他们欺骗购买者多获取多少利润。严重的可能是:古代流传的正宗做法会葬送在这些人手里。反观中国历史,有很多东西开始是很纯正正宗的,流传到后来就变成假的了,甚至假的很邪乎。让后人想追根溯源找到最开始时的真正正宗意义,都几乎不可能。真理被淹没,就是有这些人在作怪。从古至今,都没有这么大规模的、系统的、投机取巧的家具制作,怎么就到了我们这代人------ 都是金钱惹的祸! 获得金钱只是暂时的,但这样的做法,在后人系统整理这些家具历史资料时,不知会做出怎样的历史评价! |
|
来自: 渤海小鱼0728 > 《传统古典家具榫卯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