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骨文】木刻系列之國學——《道德經》第四章

 海涛668 2017-05-01


木刻甲骨文——道德經(四)

木刻作者:唐世標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讀 [注 释 ]

冲:古字为“盅”,

指空虚的器皿,

引申为空虚的意思。
盈:满。
涵:
本义为水潭里打旋的水,

这里引申为深远。
湛:隐没
存:存在。
象:显现。
帝:
天帝


[译文]

        道如同一个内空的盅,用它来盛物却无法充满,深不可测啊,好像是万物的总源头。它钝化锐气,化解纠纷,隐藏自身的光辉,混同于尘土中。它看似隐而无形却又的确存在,我不知道它从哪里而来,但它存在似乎比天帝还要早。

 

————————————————

            {        “有 用” 和 “无 用” }

         一天,庄子在山中遇到樵夫砍树。他见旁边有一颗大树,粗壮高大,枝叶繁茂,樵夫却不去砍伐,便问是什么缘故。樵夫答道:“因为材料不好,没有用处。”庄子感叹道:“这棵树因为没用而能够享尽它的寿命啊!”
        后来,庄子又去探访一位友人,友人很高兴,让童朴杀只鹅待客。童朴问:“有一只鹅会叫,有一只不会叫,杀哪一只呢?”友人说:“杀那只不会叫的。”
        庄子的学生困惑地问:“树木因无用而保全寿命。鹅却因无用而被杀。那么是做一个有用的人好,还是做一个没用的人好呢?”
        庄子笑道:“我选择处于‘有用’和‘无用’中间。这实质上是得道之人隐晦自己的一种做法。得道者不会为俗世所累,他们心怀道德以处世,根本不必论‘有用’和‘无用’,没有荣誉与毁辱,或如神龙显露,或如虫蛇隐伏。顺时变化,以天地中和之道为度量。道存在于万物之先,主宰万物而不被万物所拘泥。这是黄帝和神农处世的方法啊。至于万物和人类则不是这样:他们有合有分,有成有毁。清廉则会受损,好贵即会倾覆,有所作为定会要吃亏。贤人心志高尚,必定遭到忌恨者谋害;常人知识浅薄,又会受到别人欺诈。哪里能免于物累呢?唉!你们要记住啊,若要免于物累,只有归往道德。”


——————————————————————?

————————

——————————————

                【 庄 子 】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睢阳蒙县(今河南商丘市东北)人。他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为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庄子的作品《庄子》所包含的思想内容非常广泛,更多地通过寓言故事来阐述哲理。《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在中国传统文化长廊中留下了许多名篇和典故。

 



 


 

 

(編輯:朱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