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体质可选用补阳祛寒、温养肝肾之药物,常用的有鹿茸、海狗肾、蛤蚧、冬虫夏萆、巴戟天、淫羊藿、仙茅、肉苁蓉、补骨脂、胡桃、杜仲、续断、茧丝子、山药、肉桂等。 阳虚体质反映到五脏上包括心阳虚、脾阳虚和肾阳虚等,因此在调理的过程当中要分别对待,我们先来看下肾阳虚的表现。 肾阳虚 症状表现: 即肾脏阳气虚衰,是肾脏阳气衰竭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腰膝酸痛,畏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头目眩晕,精神萎靡,面色白或黧黑,舌淡胖,苔白,脉沉弱或阳痿,早泄,妇女宫寒不孕,或大便久泄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泻或水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甚则腹部胀痛,心悸咳喘。 病因: 多由素体阳虚,或年老肾亏,或久病伤肾,以及房劳过度等因素引起。 调理剂: 右归饮或金匮肾气丸。 脾阳虚 症状表现:脘腹疼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喜热饮、大便清稀、倦怠神疲、纳食减少或泛吐清涎、或水肿、或妇女白带量多而清稀,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弱。 病因:本证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来,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 调理方剂:理中汤。 心阳虚 症状表现:表现为心悸、气短(活动时加剧)、自汗、胸闷不舒或痛,面色苍白、体倦乏力、四肢厌冷、大汗出、心悸加重甚至昏迷不醒,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欲绝等。 病因: 指由发汗、泄下太过,或劳心过度、心气耗损或年老脏气日衰、病后体虚所致心气虚,进一步发展为心阳虚。 调理方剂: 桂枝加附子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