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朝和夏姓

 金樽清影 2017-05-02

在秦汉之前,姓氏有严格的区分,姓别源流,氏分贵贱。姒姓家族由于正处于这段历史的分水岭,家族地位非常显赫,因而姒姓诸氏,皆习惯称氏不称姓,沿用的姒姓一直以来为数不多。主要分布在浙江绍兴会稽山大禹陵附近。所有姒姓后裔皆以大禹后裔自居。在姒姓诸氏中比较常见的有夏氏,禹氏,欧氏,欧阳,党氏,夏侯氏等。

夏朝和夏姓

姒姓夏氏出自百朝之祖-夏朝大禹之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史记·夏本纪》记载,相传帝尧之时,尧命颛顼帝的后裔鲧治理洪水,鲧为救万民于水火,窃天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然而单一采用堵塞之法,九年治水未能成功。舜获得尧的权位後,殛鲧于羽山。“息壤者,言土自长,故可堙水也”。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烂,祝融用吴刀剖开了他的尸体就产生了夏禹。夏禹兼用疏导之术,踏遍神州大地,平山浚川,历经十三年终于平息了水患,封于颍川及南阳,都于夏邑,禹州,南阳等地。公元前2070年大禹治平天下,登天子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封建王朝夏朝,族名、国号夏后氏,源出姒姓。

夏朝和夏姓

夏朝传十四世,十七王。至夏后桀时,于公元前1600年为商汤所灭,汤放桀于南巢(今安徽巢湖市北),子孙以禹时国号夏后为氏。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禹在南巢的后裔为巢伯,封禹的后裔东楼公为杞侯。其余不得封的夏禹后裔以夏为氏。

姒姓夏氏是中国一支极古老的姓氏,历史地位首屈一指。姒姓为上古四大姓之一(姜、姬、姒,嬴)夏后氏为上古四大氏之一(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夏后氏)。夏后氏失国以後演化为夏氏,中国最早的国号是夏朝,中国人最早称夏人,汉人本称即为夏族,皆和夏后氏有莫大渊源。

夏朝和夏姓

出自妫满的后裔陈国第十六位君主陈宣公庶子子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公元前2070年,禹登天子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封建王朝夏朝。夏禹封舜子商均于虞,在今河南虞城西南,史称有虞氏。又把舜的另一后裔虞遂封于遂,在今山东宁阳西北。商朝时,商王改封虞遂的后裔于陈,在今河南淮阳东南。陈所处之地即为帝尧的母亲陈锋氏部落的故地,因而称为陈。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以取代亲商朝的虞遂后裔的陈国。妫满,谥号胡公,史称胡公满。陈国在西周时期是十二诸侯之一。陈宣公杵臼(公元前692-前648年在位)之庶子西,字子夏,别其族为少西氏,生御叔,御叔娶郑穆公之女夏姬为妻,生徵舒,字子南,徵舒始以先祖之字为夏氏,称为夏徵舒,其后遂沿袭夏氏。

据【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 记载

太史公曰:夏后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襃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

【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七

夏后氏之後,以国为姓。又陈宣公孙御叔,亦为夏,征舒其后也。

【宋·郑樵】《通志》卷二十六·氏族略第二·以国为氏·古帝王氏

夏氏,亦曰夏后氏,姒姓,颛顼帝之後也。当尧之时,有洪水之患,使鲧治之,历时九载功未成,舜乃殛鲧于羽山,拜其子禹为司空,治水,有大功,舜以天下授之,是为夏后氏。今夏县,禹州,南阳,皆禹之所都也。大禹立夏朝传至桀,凡十七后,十四世,四百七十一年,为汤所叛,放于南巢。武王克商,封其後于杞,其非为后不得封者,以夏为氏焉。

又陈宣公之子少西,字子夏,其孙夏(征)舒以王父(字)为氏,是为陈夏氏也。

后汉有夏馥、夏牟。

少数民族中夏氏

1、回族中的夏姓,山东德州北营夏姓、镇江夏姓,都是回族。分布少而集中。《镇江回回》。

2、土家族中的夏姓,湖南湘西土家族中有夏姓,土家族本是汉族一支,土家族夏氏也和汉族夏氏同出一源。

3、蒙古族夏氏,明朝时有蒙古人改姓汉姓夏。内蒙古自治区、新疆蒙古族中有夏姓。

4、满人中的夏姓,东北夏氏在满清时代被迫编入满八旗,然而夏姓出自汉人,满清灭亡後认祖归宗,复归汉家。

5、东北锡伯族中的夏氏,因满清历史原因,汉族夏氏流入锡伯族,後被满清征调入疆。故少量分布于东北和新疆。血统上属于汉族。

6、侗族中的夏姓,贵州省玉屏县等地侗族中有夏姓。为汉族夏氏流入。

7、北宋属国西夏党项族有夏姓,然而党项族已被铁木真父子屠灭。该支已经不存。

迁徙传播

夏氏立号之后,一直活动在河南、安徽一带。妫姓夏氏世为陈国大夫,春秋时期在河南地区发展繁衍,战国时期,陈国的夏氏已经发展到齐、卫等国为官。秦汉时期,夏姓除继续在河南繁衍外,已经向河北、安徽等地播散,主要的迁移方向是东南的江浙皖地区。到了晋朝,夏氏已经是浙江的望族,最著名的郡望是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到了唐宋时期,夏姓已遍布于长江流域地区,尤其在长江三角洲,奠定了今天的夏姓分布框架。清初夏姓也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夏姓大约有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排在第七十六位。夏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夏姓总人口的19.5%。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河南、浙江这四省夏姓大约占全国夏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湖北、安徽、陕西,这三省的的夏姓又集中中了32%。全国形成了以东南赣浙皖、西北晋秦、中原豫鄂为中心的三块夏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夏姓大约有4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6%,为明朝第五十四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夏姓人口增长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600年中夏姓人口纯增长率为130%,净增加了24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江西,这三省夏姓大约占夏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安徽、湖北、四川、山东,这四省的夏姓又集中了22%。江苏为夏姓第一大省,占夏姓总人口的33%。宋元明期间,夏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部地区迁移,西北地区夏姓人口萎缩严重。全国重新形成了以苏、浙、赣为中心的夏姓人口聚集区,夏姓人口重心由中原向东南漂移。

宋朝时期,夏姓大约有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排在第76位。夏姓的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夏姓总人口的19.5%,占江西总人口的0.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河南、浙江这四省夏姓大约占全国夏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湖北、安徽、陕西,这三省夏姓又集中了32%,全国形成了东南赣浙皖、西北晋秦、中原豫鄂为中心的三块夏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夏姓大约有4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6%,为明朝第54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为20%,夏姓人口增长高于全国人口增长,600年中夏姓人口纯增长率为130%,净增加了24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33.3%)、浙江(17.9%)、江西(15.5%),这三省夏姓大约占夏姓总人口的67%;其先次分布于安徽(6.2%)、湖北(5.8%)、四川(5.3%)、山东(5%),这四省的夏姓、又集中了22%。江苏为夏姓的第一大省,占江苏总人口的33%。宋、元、明期间,夏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西南地区迁移,西北地区夏姓人口萎缩严重。全国重新形成了苏浙赣为中心的夏姓人口聚集地,夏姓人口重心有中原向东南漂移。

当代夏姓的人口已达468万,为全国第55位大姓,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39%,从明朝至今600年夏姓人口由43万增到468万,增长了11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夏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 000年中夏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江西三省,大约占夏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贵州、湖北、上海,这五省市又集中了28%。江苏为当代夏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夏姓总人口的15.4%,占省总人口的1%。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向西沿长江逐渐扩散的夏姓分布面。在最近600年期间,夏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朝间有了很大的区别,流动方向由东南部向西部、华东强劲的回迁,东南地区虽然仍为夏姓的中心地,但人口比重已经比顶峰时期减少了40%。

·

堂号

·

会稽堂:以望立堂。据考因大禹葬会稽郡(今浙江绍兴)禹陵,少康中兴后,派庶子无余到禹陵,奉守禹祀。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会稽”为堂号,这是夏姓人使用最广泛的堂号。

明德堂:是根据《左氏春秋》传曰“美哉禹公,明德远矣”而得名。

惜阴堂:乃由“禹治天下勤劳,爱惜寸阴”而得名。

平水堂:夏禹治水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终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

秘书堂:秘书堂夏氏始祖,派名光庭,讳远,号三斗,唐肃宗上元间(公元760-761年)举进士第授秘书郎。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始祖官职为堂名,称“秘书堂”。夏光庭(夏远)九世孙即为北宋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参知政事夏竦。

正德堂: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为明武宗皇后,夏儒成为国丈,被明武宗封为庆阴伯。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号“正德”为堂名,称“正德堂”。兴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为本族徽号。

明德堂:[1、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的一支夏,夏光庭公、夏勰公、夏竦公、夏安宝公、夏炳公后裔明德堂;

2、湖北省红安县中分湾夏,夏光庭公、夏勰公、夏竦公、夏安宝公、夏宗材公后裔明德堂;

3、湖南东安县夏勰公、夏竦公、夏安期公、夏伯孙公、夏长庆公后裔明德堂;

4、湖南安化县羊角塘夏,夏永祚公、夏孝章公后裔明德堂;

5、浙江上虞县桂林夏,夏竦公、夏安期公、夏荣十一公后裔明德堂;

6、浙江上虞县一都湖山夏,唐朝夏撰公、明朝夏南一公、夏南二公、夏南三公、夏南四公、夏南六公后裔明德堂;

7、安徽肥西县江夏乡等地夏明德堂]、

尚忠堂[1、湖北孝感市夏,夏光庭公、夏勰公、夏竦公、夏安宝公、夏荣二公后裔尚忠堂;

2、湖北麻城市夏,夏光庭公、夏勰公、夏竦公、夏安震公、夏荣七公后裔尚忠堂;

3、江苏维扬江都祁沙夏,夏千公、夏机公后裔尚忠堂;

4、江苏盐城夏的一支的堂号尚忠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