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丁 丁 于 2013-7-26 15:57 编辑 在随州这个地方,由于路面状况多为硬质路面,且属于山地丘陵地带,因而山地自行车的消费远大于公路车自行车的消费,根据我们随州GIANT专卖店的统计,基本每年每买10辆山地车,才有1辆公路车卖出,纠其原因,综合比较,山地车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是骑行状态稳定,更容易被操控,山地自行车车胎一般是全地形的胎,较宽,抓地稳,把位较高,把横较长,容易把控;二是价格适中,相对于公路自行车要便宜,2000元-3000元,已可以配置不错的山地车,而同样价格的公路自行车,仅仅是最低端的入门车型;三是更适合随州本地的环境,随州城出了市区,就都是有坡的丘陵,骑山地车,在随州境内基本可以不用下车,骑到任何地方!(我们还曾经骑上过大洪山山顶的宝珠峰顶呢!);四是山地自行车的公路骑行速度一般在20-30公里,相比公路自行车速度要低,因此,相对更安全;所以,山地自行车在随州的受欢迎程度,要远大于公路自行车。 虽然如此,但在随州的自行车爱好者中,骑山地去越野,嗨山的,还是一个小众群体,大多数人还是骑山地自行车在压马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健身骑行。我想结合自己长期骑山地自行车压马路的经历,谈一谈我们骑山地车压马路,应该怎么握把的问题。 大家别小看这个问题,它虽然简单,但却是很容易犯错的问题,而且,如果长期忽视不纠正的话,你的骑行生涯,很可能就毁在握把的方式上了,这并非危言耸听,在我六年的骑行生涯中,曾亲眼看见那些因为手腕疼痛而放弃骑车的老车友,而且,我自己也曾经是受害者之一:当我刚买山地车不久,我就进行了一次超长的压马路骑行---顺着316国道,从随州骑车到汉阳去,单程距离是200公里,用时11个小时,回来后发现:由于握把方式的错误,在此后几乎半年的时间里,我的右手掌掌心下方靠近手腕处,只要一握把,就疼,于是,我开始找原因,并加以纠正,这个病痛几乎持续了半年才好。 此后,我一直忠告那些骑长途压马路的人:注意握把姿势! 一,分析骑车的握把和骑行姿势; 一般来说运动和休闲的骑行姿势是很不一样的,主要是脊柱的角度不一样,如下图: 可见,竞速情况下多为35度,运动情况下多为45度,而休闲骑情况下多为75度,选择不同的姿势,当然有多方面的考虑,而我们现在主要考虑在压马路骑长途的情况下,要如何修正山地车骑行的姿势?考虑以下条件: 1,骑行时间不少于1小时,属于运动骑行,所以,必须考虑骑行的舒适性,以及如何分担身体重量。 2,尽量的省力,这要求我们尽量减少风阻,并尽可能释放大腿这个发动机的能量,所以,骑行角度应该在30-45度之间。 在解决以上两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人体坐骨的结构: 从这个结构你发现了什么吗?下面是我发现的: 当脊柱直立时,耻骨与坐骨的角度最大,对于男人而言,最舒适,如图: 当你趴在车上骑时,蛋夹角变小,会阴受到压迫,非常不舒适。 解决办法:请参考公路车运动员的骑行方式---弓背骑行,使骨盆尽量与坐垫垂直,增加蛋夹角,以使会阴部位更加舒适,如下图: 公路自行车运动员的弓背骑行: 增加蛋夹角的弓背骑行可缓解PP的不舒适。 二,把横的选择; 把横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长途公路骑行的舒适度,一般而言,直把更利于冲刺加速,而雁把,则更舒适,而我更喜欢雁把的原因还在于:它能让我很自然的夹肘,以减少正面风阻,提高能量使用效率,参考公路自行车运动员的双肘位置就会发现,公路自行车运动员在骑行中一般是夹肘的。 三,如何握把及握副把; 首先研究手部的结构,如图: 我们要注意的地方是腕管区,通常我们在握把的时候用的是手掌区,而腕管区,也就是手腕的关节处,是不可以参与握把的,但是在长途的公路骑行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人,由于手酸了,习惯性的会用腕管区去握把,这个区域是手部神经和血管的汇聚区,如果时间长了,将对手部造成严重伤害!握副把也是同样用手掌区,根本原则是:绝对不要压迫腕管区! 总结: 适合于山地车公路骑行的方法是:尽量用手掌握把,并把手腕作为天然的活动杆杠,千万不要在握把的时候压迫手腕,因为那里手部的神经和血脉中枢,一旦受伤就代表你的骑行生涯的终结;同时,把横最好选择雁把,这样更适合夹肘这个动作,以减少风阻;要使用弓背骑行,一方面它使会阴部位的压迫减小,从而更舒适,不会导致蛋疼!同时能完全释放大腿的动能,减小风阻,避免不必要的能量浪费! OK,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经验,希望能对看本贴的人有所帮助,并希望大家一路乐在骑中!享受健康,自由,畅快的骑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