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是座历史文化名城,承载着三千多年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早在西周初期,镇江城内街巷已初显雏形,星移斗转,城市街巷规模逐渐扩大,盛时达400多条街巷,许多街巷名称融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既反映了古城镇江特有的城市山林风貌,又体现出镇江的沧桑巨变。 “大市口没人走,五条街挤不开。” 这条俚语很多老镇江都耳熟能详。 提起巷子弄堂,人们最先想到的一定是上海,其实,里弄乾坤,不仅仅是上海的专利,镇江也有许多留存至今的老巷子。 早在古时,镇江民间有:“一泉路、二道巷、三官塘、四牌楼、五条街、六摆渡、七里甸、八角亭、九如巷、十(石)浮桥、十八进、五十三坡、千秋桥街、万家巷”的说法。
你知道镇江特别的巷街由来吗? ◆尤唐巷◆ 据《丹徒县志》记载:原为油炭巷,后称尤唐巷。相传这里原住尤、唐两家,尤家要大兴土木,建造房屋,唐家提出要让三尺滴水地,因此两家起了争端。当时,尤家为京官,唐家为地方官。 尤家的子弟即给在京做官的老子写信,想借势压一压唐家,不料尤家的老人家复信只写了四句话:“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尤家接信后,遵照上人的意思,主动让地三尺。 唐家深为感动,在建房时,也同样效仿尤家让地三尺。这个故事一下子让镇江地名多出些许的人情味儿了。 ◆打索街◆ 打索街,曾是镇江的药材街。赵雅芝版本的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突然发现第十七集中这样一个情节:小青独自一人来到镇江繁华的集市,为镇江保安堂药铺寻找药材供货商。 当她看到一家较大的门面“徐记南北药材行” ,自言自语道:“想不到镇江府也有这么大的一家药材行,以后我采购药材就不用南北奔波了。” 镇江市档案馆的一份理监事清单显示,12名镇江国药业同业公会理监事中有5家的店铺在打索街。 在民国时期曾经是镇江非常繁荣的一个地段。相对于大西路和中华路的商贸多样繁荣不一样的是,打索街集中了镇江大部分的药材行,几乎整条街开的都是药材行。 ◆胭脂巷◆ 胭脂巷位于镇江大西路东端,南至演军巷,北至大西路,长百余米。据清《丹徒县志》记载,这里原来称作胭脂岭,是镇江城里“三山五岭八大寺”“五岭”中的一岭,形成巷道后,被人们俗称胭脂巷。 很显然这个巷子以前肯定是卖胭脂的,现在听起来很奇葩的感觉。 ◆青云门◆ 青云门这条老街,在浮华喧嚣的市区中山路东端,恰处于城内三山之一的月华山下,月华山与城东的日精山(三五九医院内)遥遥相对,月华山下的秦潭,传说是秦皇东巡时所开,这处秦时的遗迹后世改为放生池,可惜早已湮没了。 五岭中的凤凰岭,梅花岭,骆驼岭,全在这条老街里,深邃的巷子,苍老而宁静,红砖水泥青瓦的旧民宅夹杂着新建的楼房,承载了不知道多少岁月的世事沉浮与人情冷暖,使人在大白天也有一种寻幽探密的神秘感。 古老的城市积累了数千年的岁月,似乎走进一条小巷,就能听到一段典故,翻开一块瓦砾,就能寻到一个故事。 ◆梳儿巷◆ 古老的镇江城内,曾经流淌一条美丽的河流,这就是关河。关河已消失,却留下了无数与它有关的街巷名,上河边、下河头这些巷名至今还保留,而上河街却在清朝改成了梳儿巷,为什么改成梳儿巷呢?因为这里曾设立机房,织机上有部件“梳栉”,故名。 清康熙年间,在这个巷子里住着一大户人家,主人创办了一家慈善机构,专门收养弃婴。 这所建筑三进,九间,四厢,特别之处是在门口设立了一个洞,带木头斜坡,如果有谁家家境贫寒无力抚养小孩,可将小孩放进木坡,小孩滑入里面,省了尴尬,但这也要有道德的自律,必须是因为家境贫寒确实无力抚养小孩才能将小孩送到这里。 ◆九如巷◆ 九如巷是镇江最长的一个巷子,长达862米,以诗经《小雅·天保》篇取名九如巷。九如巷内的徽派建筑保留得比较完整,马头墙高高耸立,看上去很有气势。 九如巷和薛家巷在近代镇江城中享有盛名,人称:“金九如、银薛家”。这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镇江的富人聚居地。许多成功的商人、银行家、实业家在此地建成自己的豪宅。 这里的房子和城里的老房子相比,在建筑形式、使用材料方面已经集合了西方建筑的风格。 ◆五条街◆ 五条街是古城现存的最老区片地名,始于宋,元代《至顺镇江志》将它列为街市之首。 它以关河上的网巾桥(北宋名利民桥,南宋名嘉定桥,元、明称镇方桥,清代称网儿桥或网巾桥)为中心,向南北呈放射状引出五条街巷。北边为第一楼街和中街。南边为南门大街、梳儿巷和网巾桥。 美丽的白娘子传说也没有忘却五条街。明代冯梦龙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叙述许仙初到镇江,白天在针子桥保和堂药铺打工,晚上投宿“五条巷”王公楼。读到这里,镇江读者总是会心一笑:冯先生所言“五条巷”,不就是五条街嘛! ◆乌风岭◆ 正东路北侧东门坡与梦溪园巷交会处有一山岭,名叫乌风岭,是镇江城内有名的“三山五岭”之一。 “乌风”是一种毒蛇的名字,何以会成为一个山岭的名字?乌风岭来自于一个传说。 那时的乌风岭还是“原生态”,风景秀美,而乌风蛇长期就栖身在此深林茂草之中,这日下山觅食把酒当水饮用,醉后坠缸而死,这酒便成了治麻风病的乌风蛇药酒。 这一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四乡八镇,后来人们将乌风蛇栖身的山岭叫乌风岭。 ◆万古一人巷◆ ![]() 万古一人巷东至千秋桥北,西至解放(北)路,东西走向的街道。 明清开始闻名,为中国建筑之典范,同时表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 万古一人巷在明朝建有关帝庙,庙前有“万古一人”的木牌坊,据说为张文光所书。木牌坊背后有“天人咸仰”四字,系为明代崇祯九年赵梦志所书。巷因以“万古一人”得名。 原来,“万古一人巷” 巷名始作俑者当是明代的张文光。 ◆上河边◆ ![]() 东至小盛家巷,西跨电力路至运河边。因地处运河上首,故名上河边,沿用至今。 ◆仓巷◆ ![]() 仓巷在镇江城里大西路北,其南至大西路,北转东至钓鱼巷,大约有200米。 仓巷是镇江城里的老地名,地方志上面有记载。仓巷顾名思义,因粮仓所在地而得名。 古代镇江因为临近长江和运河,一直是国家粮食的囤积点。 2010年,在仓巷西北角一个叫粮米仓的地方,开发商在建某楼盘的时候,发现了13座古代遗留下来的大型粮仓,这是镇江作为运河漕运枢纽的实证,该地考古项目也因此入围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3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爸爸巷◆ 镇江历来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有回族、蒙古族、满族、朝鲜族、藏族、侗族、壮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他们的信仰习俗也逐渐形成了一些街巷名。 如山巷附近清真寺所在地,即为清真寺街。据清《丹徒县志》记载:称大爸爸巷。因巷内回族居民较多,“爸爸”系回族对长者的尊称。为区别小爸爸巷,故称大爸爸巷。 最深的巷子拥有最长的记忆,也带给了我们最初的温暖,不是吗? ◆酒海街◆ ![]() 酒海街在热闹的南门大街附近,北通正东路,南转东就到了现在的梦溪路上了。 镇江在古时候就是出美酒的地方。所以它的存在可能在唐之前,甚至更远。 在地方典籍上记载:宋丞相陈升之宅,在范公桥南,后为军寨及酒海、酒库。这酒海,也是指装酒的坛子。不仅仅因为它的历史久远,还因为它曾经是陈升之的故居。 酒海:古时候,把一种容量就很大的酒器称为“酒海”,代指酒库。范公桥:范仲淹在镇江任太守时所建。 ◆桃花坞◆ ![]() 桃花坞的名字源于《丹徒县志》,相传宋都尉武进士贾演墓在朝阳门外,墓前有一座寺庙,叫桃花庵,此路因此而得名。 宋代绍兴年间(公元1131年)贾演病逝,因贾有战功,皇帝勒葬于桃花庵后的象山下。 据《丹徒县志》中贾演勒文中说,“今有都尉贾演,丹心贯日,壮志吞鸿,追术于金焦,逐贼于淮泗,转忠赫奕,厥绩辉煌,正气裂土分茅,何其一疾隧逝,呼!南徐濠东,茨山一曲,造尔佳城,勒石铭功,存芳名于万世,尔其茨哉”。 ◆节孝祠(现节约巷)◆ ![]() 清《丹徒县志》记载:节孝祠,一名贞节祠,原在银山麓,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建。 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有九十七家捐立牌坊,上刻节孝姓氏,立有碑记,后屡修屡毁,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移建山巷德星宫。巷因节孝祠的名。1953年改名节约巷。 ◆板壁巷◆ 板壁巷与救生会相距不远。据说,当年一位商人发家后,老来回归故土镇江,定居现在的板壁巷。 一心向善的他,收容和帮助了很多盲人,因为家里盲人来来往往,为了减少盲人受伤的可能,方便盲人用盲杖敲击找路,他把自己家的房子重新装修,将堂前、天井、过堂全部用木板铺了起来。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他还把屋旁一条巷子的所有拐角也用木板包了起来。这条巷子,后来就被称为板壁巷。
岁月更替,沧海桑田。 如今,真正遗存下来, 见证了镇江古老文化历史的标志性建筑已不多见。 然而,就像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 遍布镇江大街小巷的街名、地名, 却像是一部活的史笺, 承载着镇江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接续着镇江千百年情感传承。。。。 ![]() 来源:和谐四牌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