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板凳龙
武陵板凳龙是利用木质板凳装饰成龙的模型进行表演的一种传统舞蹈,为渝东民间龙舞表演形式之一。它起源于北宋时期,兴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民国时期,距今已有九百余年历史。2014年1月,武陵板凳龙成功入选第四批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武陵板凳龙有两种玩法,一是一条板凳,供三人表演;二是多条板凳供多人表演。主要道具除了板凳,还有元宝、锣、鼓、钹。元宝由龙头前的“笑和尚”举着,吸引龙头;锣、鼓、钹站立一侧敲打,以合拍节,便于演员统一步法。此外,敲锣打鼓还可营造气氛,以便使表演者更加来劲,好看。表演到高潮时,“笑和尚”还会朗诵“说词”(也称颂词),即顺口溜。如:武陵板凳龙,滚天遨苍穹,莫道个头小,气势贯长虹。又如恭贺门面开业,即颂道:板凳龙,坐一坐,今年生意真不错;板凳龙,舞得欢,来年金银翻两番。语言风趣,朗朗上口,颂词优美,和仄押韵,句式可长可短,机动灵活。
武陵板凳龙特点是形式独特,节奏明快,灵活多变,形象鲜明,演员可多可少,舞蹈结构完整。
随着社会的空前发展,板凳龙这一传统艺术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随着老艺人的相继谢世,演员青黄不接,很多表演技能已不能得到传承。有幸的是,如今在万州武陵镇上,还能看到几位摆弄“板凳龙”的民间艺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