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打不打看年代? 制图 杨溪镭 华龙网4月30日17时40分讯(记者 郑懿)今天是“国际不打小孩日”,也叫“无巴掌日”或“拒绝体罚日”,这样一个听起来有趣又陌生的节日,在网上引发了热议,不少网友在呼吁“保护儿童”的同时,也纷纷忆起各自童年时代,因为调皮而挨打的经历。甚至有网友笑称“挨打是别样的青春印记”。 【事件回放】 在国内,想必不少人对于“国际不打小孩日”还挺陌生。今日,微博上“国际不打小孩日”的话题竟“蹭蹭蹭”窜到第六位,14万网友一起参与讨论。那么,你知道这个节日的来由吗? 据悉,1998年美国一个反体罚组织提出,将每年的4月30日定为“国际不打小孩日”。由于该节的英文名称中,“spank”一词俗称“打屁股”,所以有人直接译为“无巴掌日”或“拒绝体罚日”。这一活动先在美国境内推广,后来逐渐得到了国际响应,以宣传反体罚的儿童人权观念,提倡正确的家庭教育。 【记者采访】 市民讲述:那些年挨过的打 “70后” “黄荆条子出好人” 弟妹犯错“老大连坐” 家住渝北区新牌坊的邱健,目前在市内一家国企上班。生于1970年的她,尽管并不知道“国际不打小孩日”,但她对该节日的意义给予了支持。事实上,作为一名“70后”,在她所受的传统教育里,“黄荆条子出好人”便是他们父母那辈人所“信奉”的准则。她告诉记者,当时家里有三姊妹,由于自己是家中长姐,因此弟弟妹妹犯错,她也因为“连带责任”没少挨打。 “有一次,7岁弟弟在家上蹿下跳,妈妈从厨房出来正端着一大碗汤,结果和弟弟撞到一起,汤泼得满地都是。妈妈当时很生气,直接拿出鸡毛掸子,让弟弟跪下,还喊我跟着一起跪。”回忆起少时的这段经历,邱健依然记忆犹新,“当时妈妈打了我十几个手板,而罚我的原因是怪我没有把弟弟看好。” 事实上,和邱健有着类似经历的70后并不少,记者通过微博和微信随机采访了15名70后市民,他们中有教师,有媒体工作者,有公务员也有个体经营者,每位受访者都表示自己童年有被父母打的经历,且次数都不少。在市内一家网媒工作的燕先生表示,小时候因为调皮,挨打是“家常便饭”。 “80后” 调皮犯错“屁股受挫” 奶奶外婆当“救兵” 对于全面实施计划生育的一代,“80后”的成长一直备受关注,虽然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50、60后”的父母依旧对孩子抱着“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观念实施教育。但采访中,记者明显发现,这一代人“挨打”的次数少了,首先没了兄弟姐妹的他们亦少了“连带责任”,同时,因着“家中独子”这一地位,其在爷爷奶奶这辈的“护航”下,有了保护伞。 “80后”的萧洒,小时候是个调皮鬼,“以前上小学那会儿经常和同学打架,三天两头被叫家长。”萧洒笑着说道,那会儿自己不懂事,成绩也不好,爸妈经常为他的事被老师请到学校,之后回到家,屁股难免“受灾”。但“小聪明”多多的萧洒深知外婆疼爱自己,所以每到这个时候他都会搬来“救兵”。外婆一出马,萧洒爸妈也没法说什么,打也不能打,骂也不能骂,指不定还得被外婆训一顿。 随后,记者再通过微博和微信的方式随机采访了15名“80后”市民,其中有14位市民表示自己曾被父母打过,另外1名则表示,记忆中没有被打过,父母多是以“说服教育”进行沟通。当然,在有过“被打经历”的14人中,他们被打的原因多是由于“考试成绩”和“在校惹事”。有趣的是,其中有12位都表示,自己曾搬来爷爷奶奶当“救兵”。 “90后” 挨打少、交流多 “棍棒教育”正在改变 不知不觉,第一批90后已经24岁了。面对这样一大波新生代力量进入社会,大家突然意识到,原来90后也都基本告别童年了。想起儿时的点点滴滴,“挨打”的经历似乎渐渐淡出了他们的记忆。 生于1992年的陈麒羽,目前正在法国留学,对于“挨打”的经历,她几乎是“零”。“我小时候一直属于很听话的类型,爸妈基本都不操心学业这些问题,当然小时候也会犯一些错,不过爸妈更喜欢用聊天的方式跟我沟通。”在陈麒羽看来,良好的沟通比起“棍棒”,更能让他们接受。 不过,并非所有孩子都能像陈麒羽这么“幸运”,90后的黄思洋目前在市内一家银行上班,忆起童年,他表示小学六年级时,有一次悄悄跟同学进网吧玩游戏,结果忘了时间,回家时已经9点多了,“那次爸妈挨着给我同学家里打电话,把他们急惨了。之后回到家,我遭狠狠打了一顿。”黄思源说道,他明白挨打的时候,父母心里也不好受,后来父亲跟他谈了很久,让他明白挨打的原因和父母的心情,“之后,我都基本没去过网吧。” 记者随机采访了15名“90后”,结果显示13位受访者曾有“挨打”经历,但8名都表示,只挨过两、三次打,之后父母还会与其进行沟通。 【家长心声】 “棍棒”不再主流 “沟通”让孩子健康成长 在采访“70后”市民邱健的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如今,她已经是一个“90后”孩子母亲,对于孩子的成长,她表示自己没有再用父母的“老办法”,“当然,孩子小时候调皮,也有打过他,但都是小惩罚,更多时候我选择和孩子沟通,告诉他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邱健说道,依着这些年的经历,她觉得“沟通交流”的方式比“打”孩子来得更有效。 生于50年代的郑元祥目前已经退休,谈及对“80后“独生女的教育,她表示自己一直比较严格,“因为只有一个女儿,所以她的各方面都会关心,小时候她偶尔会调皮,我也打过她,但我相信很多父母的感受是相同的,打在儿身,痛在娘心。” 身为“90后”的冯鸿,已经有个6个月大的女儿,谈及未来对孩子的教育,她表示,“我小时候家里人都很疼爱我,我希望孩子也和我一样,沐浴着全家人的爱好好成长。打孩子什么的,我一直觉得是一种身心伤害。” 【专家怎么说】 当心“棍棒”后遗症 教育孩子要合法、合情、合理 随着现代教育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伴随着童年“挨打”经历成长起来的人们,在“升级”为家长后,学会放下手中的“棍棒”,转而用更合理的方式教育孩子。对此,市教科院副院长王纬虹表示,过去的父母大部分缺少文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们的生存压力过大,这使得他们根本没有时间、没有耐心也没有能力和孩子讲道理,所以这种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才在以前那么流行。 如今,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升,许多“80、90后”孩子的父母不再有以往那么重的“生存压力”,加上家中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因此这种“沟通式”的教育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接受。 然而,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如今仍有部分家长信奉着“黄金条子出好人”的观念。对此,王纬虹提醒,当心孩子因为“挨打”而造成后遗症,“有些家长不知道,打孩子其实会给他们造成心理阴影,有的会出现逆反心理,甚至还会引出暴力倾向。所以,我们一直不提倡这种不文明的行为。” 那么在孩子犯错后,家长应该选择怎样的方式解决问题呢?王纬虹建议,可以采取合理适当的“惩罚”,“这里的惩罚并非体罚和变相体罚,举例来说,如果你的孩子喜欢上网,你可以每周分配固定的时间让他玩,但万一他犯了错,你就可以‘罚’他,减少他的上网时间。”王纬虹说道,又或者遇到孩子帮忙洗碗,不小心打碎碗,可以从他的压岁钱里扣除,这样的惩罚既不会伤孩子自尊心,也可以让他知道犯了错要承担责任的道理。 “总之,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应该做到合法、合情、合理,单一粗暴的行为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王纬虹说道。 【网友热议】 一起回忆那些年我们挨过的打: @爱吃猫的鱼:小时候父母在学习上对我要求特别严,考试一考差就要挨打,现在想想都觉得心酸。 @苏子影:家里刚买电脑那会儿,我特别喜欢打游戏,“帝国”那些根本停不下来,所以我爸妈打我也打得根本停不下来。 @川江滚子:因为住在长江边上,有年夏天悄悄和同学去游泳,结果回去就被父母知道,狠狠打了一顿,之后再也不敢去游,至今都还是“旱鸭子”。 @骚年嗨起来:小学时候,和班上一个胖子打架,结果我把他打出鼻血了。老师请家长,数落我上课不听讲啊,说话啊,结果回去……条子都打断了。你们自己脑补吧~ 【话题延伸】 “中国狼爸”萧百佑的萧氏“打法” “狼爸”名为萧百佑,香港商人,自称“中国狼爸”,用“打”的教育方式,将四个孩子送进北大。萧百佑也跻身成功父母行列,出版教子经《所以,北大兄妹》介绍自己的教育经验,以“打”为法宝的“中国狼爸”再次掀起对中国国产教育模式的讨论。 萧氏“打法”分成七条: 一、12岁以后不再打,因为性格、习惯已定型; 二、只用藤条或鸡毛掸,伤皮肉不伤筋骨; 三、只打手和小腿,身体其他部位不打; 四、打前先训话,讲明错误之处再打; 五、一个孩子犯错,其他孩子必须站在一旁听从教诲,看着兄弟姐妹挨打; 六、打之前告诉孩子这次要打几下,让孩子自己数,不多打不少打,数错一下罚十下; 七、孩子必须主动伸手挨打,不能缩手躲避,不能喊疼,缩手一下多打一下,喊疼打得更重。 “打法”还是“连带制”的。老大犯错,只有老大挨打;老二犯错,老大和老二都挨打,依此类推。萧百佑的理由是,小的犯错大的没管好就是犯错。 (微博报料方式:网友可登录腾讯微博、新浪微博或华龙微博“@华龙网原创新闻”提供新闻线索) 作者:郑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