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志云 春深,人倦。但听说临近太湖边的渭渎村有位擅长做紫砂方壶的钱志云先生,我是一定要去看看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文化讲究的就是“方”,比如汉字,方块之间,字字珠玑,自有乾坤;比如方壶,方圆之间,面面俱到,自有怡德。钱志云研习砂壶,性格使然,尚方壶。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初心,纳兰性德说,“人生若只如初见”。 ▲钱志云作品欣赏:春秋风云 在这个时代,初心常常被我们遗忘,“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因为忘记了初心,好多制壶者显得十分茫然,为了更多豪车豪宅,少了许多仰望星空的浪漫。钱志云没有忘记初心,他不想在光荏苒之后忏悔,因为他知道,不忘初心,频繁纯净自己的内心,才会找对人生的方向,抵达自己的初衷。由此,他的壶渐入佳境。 ▲钱志云作品欣赏:千禧龙方(抽盖) 从学壶开始,钱志云就在基本功上锤炼,做到扎实、深入、不浮华,从选泥锤泥开始,一个个环节,苦练过硬本领。因此其作品颇有古韵特色,整体造型古朴典雅,形器雄健严谨,线条流畅和谐,大雅而深意无穷,散发浓郁的东方艺术特色。尤其是抽盖方壶,被他做得出神入化,脱俗朴雅,仪态纷呈。 ▲钱志云作品欣赏:亚明四方 钱志云承认自己有一段时间专门仿古,仿名家制器,但他觉得,正因为名家制的壶皆是精品力作,仿制是学习壶艺的最佳途径,只要不弄虚作假,不去造假骗人,就是走的正道。比如僧帽壶是紫砂壶历史上最流行的一种造型,特别是在明清时期,该壶式成为了当时的最流行。值得一提的是,明清两代紫砂壶艺人对该种壶式情有独钟。由此,他说,仿名家壶其实是一种艰难的学习途径和冒险做法,万一制作出来的壶,与名家的作品“貌合神离”得太远,那就是一件十分尴尬的事情。 ▲钱志云作品欣赏:志同道合(可同时泡两种茶) 顾景舟先生说,明代中期至今的紫砂艺术可以像书法、绘画艺术一样,分为神品、极品、精品、能品。明代供春、时大彬,清代陈鸣远,作品造型完整,技术高超,他们将紫砂技术发扬光大,并与中国文化艺术结合起来,他们的代表作,应尊为神品。清代陈曼生承前启后,“曼生壶”就是紫砂艺术与诗书画艺术的结合品,即便技艺有所不足,若是真作,也可称为极品。顾景舟坦言,历史上紫砂仿古之作不少,他自己亦有一段时间专门仿古,虽然壶形依旧,但随着社会进步,技艺上则超越前人。东西是仿的,但质量是好的,堪称精品。小编以为,这或许就是钱志云老师仿制名家作品的动力所在吧。 ▲钱志云作品欣赏:隋唐风韵 说到关于创新的问题,钱志云这样认为,创新反映了工艺师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水平,创新过程中既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成功与否体现在艺术审美,创新了新的审美就是成功的创新,没有带来审美愉悦就是失败的创新。紫砂壶经历近400年发展,出现了上百种壶形,如明代的石瓢、清代的曼生十八式在当时都是出类拔萃的创新。当代工艺师在造型创新上更是百花齐放,如吕尧臣的太极壶,把2个壶合在一起组成太极图等,具有很高的审美情趣。由此,钱志云谦虚地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虽有,但不是强项,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会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艺术修养,力求将自己的创新作品出类拔萃。
钱志云热爱着他的制壶行当,因为在家做壶,与人为善,那是一场慢生活雅事,能心境平和地生活着,本来就是件幸福事。清浅流年,人生似舟,已经步入不惑之年的钱志云,于壶艺,最是橙黄橘绿时,百般红紫斗芳菲。希望,属于钱志云老师的时光能够继续慢下来,让属于他的所有日子,都染上了淡淡的香,浓浓的情,让他的紫砂壶上,写满美妙的春光,蓄满人生的快乐。 钱志云,助理工艺美术师。1963年生于陶都宜兴。少时学习木匠,1988年转行紫砂行业。擅长制作全手工方器,多年的研究摸索,更兼潜心研究历代紫砂名作,从传统入手,探索现代紫砂艺术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作品造型典雅,古朴大方,线条流畅,深受紫砂界和收藏界的好评。 《方山逸士》荣获大连国际茶博览会金奖; 《戈壶》荣获第四届中国(南宁)国家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戈壶》荣获2011年手工制陶大赛三等奖; 《千禧龙方》荣获2012年手工制陶大赛三等奖; 《戈壶》捐赠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戈壶一件,永久收藏。 (联系方式:微信qlf8686 手机 15261696635) 撰稿/摄影/编辑:赵文华 #END# 邂逅紫砂是一场美丽的艳事 遇见紫砂是一场浪漫的缘分 2 0 1 7. 05 . 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