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大半辈子,人生也进入了下半程,然而总有一些记忆深深印在脑海,看到翁乃强拍摄的北京,想想关于自己走过的时代,没想到照片也能有色彩。
1966年,在游泳活动中,人们高举“跟着毛主席在大风大浪中前进”的标语牌。
1970年,毛主席畅游长江四周年之际,什刹海举行纪念活动,少年们背着红缨枪泅渡。
北京颐和园,参加节日聚会的学生。
1969年,天安门的游行队伍
20世纪70年代,北京街头卖蝈蝈的小贩,自行车上挂满了蝈蝈笼子。买蝈蝈玩是当时孩子们的童年乐趣之一。
20世纪70年代,北京丰台,冬季清晨的蔬菜集散地。
20世纪70年代,北京故宫城墙下的剃头师傅和他的老主顾。
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东城区南池子冬天的早晨,人们冒着风雪去上班。 著名策展人那日松在文章《一颗红心,真诚记录时代》说“中国摄影家不会拍彩色照片。”说这句话并非没有道理,但也有点以偏概全的意思。 因为政治的需要和社会大环境的不允许,上个世纪60—70年代,大多数摄影作品都为黑白且画面人物表情呆滞不自然,我们当然不能评判这些照片的好坏,他们大多都是为了满足政治的需要。 70年代末期,摄影家翁乃强带着他的彩色摄影术开始拍摄中国,那鲜红的城墙,那绿色的军装,那墨蓝色的工人服,那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那一张张亢奋的脸庞……,因为有了色彩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记忆忽然平添了一些恍若梦中的感觉,你仿佛又重新触摸到了那些历史的痕迹。
20世纪80年代初,在天安门广场上游玩的父子。
20世纪80年代,北京在春秋季节常会有沙尘。图为一位女士系着纱巾防尘。
20世纪60年代初期,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的“五一”劳动节“大头娃娃”表演。
1964年“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天安门广场绽放的焰火。
1974年5月1日,北京人民在颐和园举行盛大游园联欢,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
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五一”劳动节,在公园等待表演节目的孩子们。
1966年,北京东长安街的大字报和人们购买油印小报的场景。
1967年,北京东长安街举行“纪念秋收起义四十周年”的宣传活动。
“五一”劳动节,孩子们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表演节目。
北京的外文印刷厂在印刷毛主席像。
20世纪70年代初,王府井工艺美术商店的瓷器展,吸引了市民的围观。
1971年,故宫重新对外开放,围观的市民。 本文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支付稿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