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所见到的,有钱的年青人

 霸王龙勇士 2017-05-02



突然想聊聊,我所见到的,身边还算有钱的年青人。


不是富二代那种有钱,是那种靠着自己能力和运气,从底层快速跨越了阶层的年青人。关于阶层的分类,可以看这里??赚钱的终极意义:往!上!爬!。


他们普遍过了P7-2,快一些的已经爬到了P8。普遍85后,也有一些90后,但年纪都比93年大一些(这不是什么规律,只是我能接触到的圈子就这样)


我会定期和其中一些关系还不错的聊天,不聊正经事儿,就是闲聊,问问近况,最近发现了什么好玩的事情,就是想被他们的状态感染一下,接收一些“正能量”。 


有时需要做一些决定,除了长辈,也会征求他们的意见。


这些人的赚钱路径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套路,也遇到了各种机会。但总结起来,他们身上,有不少共性,忍不住写一写。


我能想到的第一点是乐观,具体点儿说,是那种不太在乎成败的乐观。相应地,也比较有冒险精神。


我上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广告公司,有时候做项目,压力比较大,经常愁眉苦脸的。可我老板不这样,一个90年的男生,每次进办公室都乐呵呵的,其实他的压力比谁都大,所有压力都在他身上。


比如新上一个看似草根的业务,我们都比较谨慎,不太看好。他就不,鼓励我们试试,先干一个月再说,不行再讨论是否继续。


其实前几个月虽有些起色,但绝谈不上乐观。但就是因为老板的坚持,这个直到现在外人乍一听都觉得不咋地的业务,成了公司营收的大头,日流水6位数。


紧接着,他又做了一个让人捏把汗的决定—所有到账的流水,全部用于推广业务,扩大规模。本来能把利润做得很漂亮,现在一下子又变成了支出。


但不得不说,一般人不敢像他这样。


第二个共性是思维比较系统,感觉想法放到纸上就是一张思维导图。他们有时不着急解决问题,而是先思考公式,弄清楚了再去想解决办法。


比如带我进入互联网金融这行的一位前辈,有次我们闲聊金融产品的销售转化问题,他给了四个基本变量,以此为基础,再演变出诸多非标准化的小变量—A影响B,C决定D。在看转化数据时,如果B的效果不理想,那就要分析A哪里没做好,给出解决方案。


虽然前辈当时只是随口一说,但我至今都深受这个公式的影响,总在这个框架之内思考问题。让我佩服的是,他当时的本职工作是负责公关品牌,完全没必要考虑这方面的问题;


我们也在之前的文章中讨论过这个问题:??做事赚钱靠的是系统,而非感觉。


还有一些不必多言的共性,比如,他们普遍不太关注庸庸碌碌的生活,诸如:今天吃什么?穿什么衣服好看?工作太累怎么请年假休息两天?


关于买房,我听过的最醍醐灌顶的回答也来自其中一位,就四个字:动态博弈。其它想啥都是白想。


比如不断地高效学习,这点无一例外。如开头所说,很多时候一句“最近发现了什么好玩的事情?”就能让他们侃侃而谈,分享最近学到了什么。


其中不少人还在职场中,都对效率软件如数家珍。


还有一个共性是,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不轻视新事物,看不懂的,不会看不起。也因此更容易比别人先发现起于秋毫的好苗头。


比如都很有趣一个朋友Gap month在泰国度假,突发奇想就代购起了水果,迅速找到了物美价廉的水果农场,然后发朋友圈做代购。


结果第一天就卖了70多箱水果和9条丝巾,赚了不到两千人民币。虽然也没多少钱,但已经和当地人一个月的工资差不多了。




可能你会觉得,有些老生常谈了,但我还是希望写出来,能带来一些启发。没启发也无所谓,毕竟,听过那么多道理,我们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