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五六七,马兰开花二十一……”一边跳猴皮筋一边大声唱童谣,那样的童年岁月已经远离很多年了。小时候,不知道马兰是什么花,家乡没有,父母和老师也解释不清楚。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问题也就被淡忘了。 第一次看到野生的马兰花是五六年前的春天。和朋友一起去郊外踏青。路边辽阔的农田里刚被深耕过,正在等待播种的好时机,放眼望去,除了偶尔几丛有着细细长长叶子的“杂草”固执地点缀在田垅上,只剩大片松软的土。 “这是什么草?”我问朋友。“马兰花。”她说。啊?野生马兰花?我快步走近一丛,太好了,花期刚到,已经绽放了一朵美丽的蓝紫色花儿,还有十多个大大小小的花蕾。无人照料的荒郊野外,还能长得这么茁壮,花儿开得这么水灵,这马兰花可真够皮实的! 后来,我才发现,葫芦岛的郊区马兰花还是挺常见的,当地老百姓有的叫它马莲花。城市绿化带里也越来越经常看到马兰花的身影了。马兰属于鸢尾科鸢尾属,但是它的身姿和硕大的紫色黄色鸢尾花相比,娇柔清丽了许多,别有一种美感。 植物学科班出身的朋友提醒我说,那叫马蔺(Iris lacteavar. chinensis)。其实我知道那叫马蔺,只不过总觉得叫起来怪怪的,每次都让我瞬间想起战国时候完璧归赵的蔺相如。所以,我还是喜欢“马兰”这个名字。马兰!马兰!像叫邻家小妹妹的名字,多亲切啊! 此图片来自王开红 今年5月,天气异常干旱,大多植物都蔫得让人焦躁不安。偶然去海滨散步,在半沙质的贫瘠海滩上,蓦然发现一大片郁郁葱葱的马蔺,叶子油绿而密集,其中夹杂着不少欢笑嬉闹的花儿,似乎干燥咸腥的海风对它们丝毫没有影响。怎么可能呢? 此图片来自王开红 马兰的秘密武器隐藏在土壤下面,异常稠密发达的须根呈伞状分布,长度可以超过一米。再加上直立生长的叶片,以及天生极强的抗病虫害的能力,马兰就可以轻松对付各种恶劣的环境,成为耐盐碱、耐高温、耐洪涝、耐践踏的植物超人! 马兰自古以来在中国广为种植,不仅用于庭院观赏,还能取其花、种、根入药,分别有着不同的药性。明代的吴宽有首《马蔺草》描述了这种兼具美丽和实用的植物:“籎籎叶如许,丰草名可当。花开类蕙兰,嗅之却无香。不为人所贵,独取其根长。为帚或为拂,用之材亦良。根长既入土,多种河岸旁。岸崩始不善,兰蕙亦寻常。” 鉴于马兰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真希望马兰被广泛种植,不仅仅用于城市绿化,更要为我国的水土保持和改良过度放牧的盐碱化草场多多贡献力量! 本期编辑 嬷嬷 本期审核 阿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