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向未来的尝试:“非遗1 1”与“互联网 ”

 LUXBsn54p0rwsu 2017-05-02



 “非遗1 1”,激发传统文化活力

传统工艺,作为中国人传统文化中衣食住行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其所处的社会中本身便是各阶层的文化消费品或日常必需品。中国传统文化的“原真性”就是让文化和价值认同实实在在地存在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当中。因此,如今所提倡的“文化消费”能够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找到立足点;比起让传统文化永远立在国人心中幻想的空中楼阁,只有找准坚实的立足点,才可以传承、弘扬以至创新。


作为北京文化惠民消费季和北京国际设计周重点项目,2016年9月23日至30日,“文化遗产再设计——百城万匠巡展北京站”在什刹海广福观展出,通过一些尝试,让传统文化通过创意的方式在当代社会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70余名传承人参与了在广福观的展览。“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由文化部、教育部于2015年联合发起,旨在帮助非遗传承人群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提高中国传统工艺的设计、制作水平,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探索非遗活化与传统工艺振兴之路。


比如本次的1 1合作,即一种传统工艺 另一种传统工艺,凸显各自工艺最精彩的方面。强强联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产品具有实用功能,不上墙不加框;产品体积并不太大,方便携带和使用;以惜物为原则,控制材料和工艺成本,以最小的工艺实现最大的效果;在每一个环节上精益求精。


1 1合作是一次创新实验,旨在通过传承人之间的合作研发,激发传统文化自身的活力,恢复传统工艺之间的毛细血管联系,开发符合时代精神的文化产品,探索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的本土路径。


这里举两个例子。浙江嵊州竹编传承人吕成和青海银铜器及鎏金技艺传承人何满将竹编和银两种不同材质结合起来创作了一套饮器,既包含了竹编的温度和自然气息,又凸显了银的典雅和精致。银和竹都是中国传统造物中经典的材质,也许由于地理的阻隔,几乎没有人尝试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这种美妙的结合只有在现代社会中才有可能发生,各怀绝技的传承人深谙自身技艺和制作过程,基于对市场的了解,共同开发了这套产品,让饮茶饮酒雅聚的消费者眼前一亮。


另外,传承人和清美导师之间的合作也格外精彩。基于“以传承人群为主体,以传统文化为本位”的非遗研修理念,设计师应该与传承人平等相处、互补互惠。清华美院染服系副教授、非遗研修班导师之一李迎军与传承人合作研制的时装,不仅充分彰显了刺绣、缂丝的魅力,而且力图在裁剪上恢复中国传统。不同于西式裁剪,这样的衣服脱下来后,可以叠得很平。这种“里”(中式裁剪)“外”(刺绣、缂丝)都很传统,同时又很潮的服装设计理念,不禁让人确信从传统直接开出现代性的可能。


由此可见,提供文化产品的一方,应该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激活传统的创造力。


吕成 浙江嵊州竹编、何满 青海银铜器


 “互联网 非遗”

“直播”是近两年的网络热词,越来越多的网络达人通过直播平台展现才艺、和网友分享好玩儿的故事或产品。“直播”和“非遗”在本次广福观的展览中碰撞出别样的火花。“非遗”传承人各个身怀绝技,信手拈来,妙手生花。网络直播的方式能很大程度上扩大非遗的传播面,并且让在手机前观看直播的观众对“非遗”技艺有更真切的体验和认识,观众能够实时在直播的评论区与传承人互动交流。


不论是守在手机前看直播的观众,还是玩直播的主播,几乎都是喜欢尝鲜、追赶潮流的年轻人。“非遗”的传承和传播非常需要年轻人的广泛参与。“直播 非遗”是“互联网 非遗”的又一种新的尝试,更加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将趣味性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丰富年轻人对传统工艺和文化的认识。通过网络直播,我们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同样可以通过一种与时俱进、贴近生活的方式获得年轻人的关注和热爱。


比如,清华美院的师生们去全国各地回访清华“非遗”学员,协助他们建立淘宝店,教传承人做直播。在我们所做的直播中,有近一半的主播都是如今“非遗”传承与发展的中坚力量——“80”“90”后的“传二代”。虽然他们当中多数人也只是听说过直播,并没有做过主播,但这样的传播方式的确让他们耳目一新,愿意尝试。在直播中,伴随着中国互联网成长的“传二代”们更懂得如何运用互联网去传播自己的手艺,和同辈的在线观众有更多共同语言。从父辈或师傅手中传承技艺的他们也感受到,拥有一项绝活儿,在同辈人中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传统文化为中心的文化消费有了年轻人的参与才能焕发新的活力,本次展览借助阿里巴巴文化中国的力量,采用O2O呈现方式。观众既可以在实体展参观购买文创产品,还可通过手机观看淘宝直播,实现线上文化消费。


对于传承人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建立和推广自身品牌的良机。什刹海烟袋斜街游人如织,消费力旺盛,线上同步推广,更是拉近了传承人与用户的距离。我们不指望一次展览就能打通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的“最后一公里”,事实上,这一公里相当漫长。“互联网+”并不简单地是为传承人增加销售渠道,不少传统工艺产品,如笔墨纸砚、陶瓷、漆器、金银器等,原本就有自己的销售渠道,销售情况也不算差,而是转变服务对象。不少传统工艺以往面对的,都是以熟人关系维系的小众群体,而电商则需要面对全体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消费群体。就此而言,“非遗”触网并不简单地是开淘宝店,而是转变产品的服务对象。


但是这种“服务”,并不一定需要迎合消费者,而是需要在与消费者相互磨合、相互了解的过程中,在保持传统工艺不变质的前提下,改变产品的形态与功能,提升文化消费的品级。传统工艺如何在变化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对此虽然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但是通过1 1合作与互联网聚合,成功的几率无疑会大大提高。


陈俐宇 河南野王紵器髹饰技艺、田静 云南建水紫陶


 面向未来的尝试

“非遗”凝结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造物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作品和衍生品理应成为文化消费中重要的一部分。文化消费市场需要引导和培育。“互联网 非遗”的形式让消费者直观了解“非遗”产品背后的文化价值和独一无二的品质。消费者在了解并喜欢上传统工艺和文化后,日常生活和交往中选择“非遗”产品则是自然而然的事。


反过来,消费促进生产。有了一定的市场需求后便需要更多的产品。这样的需求能促进“非遗”的传承和发展。简单来说:年轻人看到“非遗”的价值不断被社会认可,愿意在本地继续传承非遗事业,而不是外出打工。


“直播 非遗”更多的是探索“非遗”传承和发展中的一次尝试。直播对于“非遗”在年轻人中的传播效应是值得肯定的,但由于各种原因整体上促成的交易量很少。不论如何,直播更重要的是促进“非遗”与社会生活和文化消费的融合,尤其是在淘宝直播这个平台。如果传承人自己有比较成熟的淘宝店,正苦于如何吸引关注度和销售,那么直播将是一个很好的线上推广和营销的策略。拓宽“非遗”的线上销售渠道,并不是单单把淘宝店建立起来就够了,关键在于后期的运营和维护。


不过实际情况是,绝大多传承人平时忙于钻研技艺和制作产品,没有精力也没有太多专业能力去建立或经营淘宝店。消费者对“非遗”的买单属于文化消费,并不完全在意产品的实用功能,更在乎工艺的历史和文化。这意味着“非遗”产品的线上销售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和故事,而不是简单上传照片和简短介绍就够了。淘宝直播是淘宝店铺后期推广的一种全新方式,如果店铺并不完善,那么直播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对于淘宝店铺的运维,在全国各地创业氛围浓厚的时代背景下,政府应该多引导地方的文创创业团队经营出当地的文化品牌,协助传承人去做网络直播等一系列线上推广和营销方式。比如非遗研修班第四期学员吴春秀的家乡黔东南施洞镇政府和贵州财经大学合作,打造当地苗族刺绣和银饰品牌,以企业运营的形式拓展本地特产的线上销售渠道。


另外,并不是所有“非遗”产品都适合线上销售。一般来说,千元以内,实用性较强的产品比较适合进驻淘宝店铺。这其实对传承人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研发创新能力,在自身技艺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的创作理念,创造出更适合于现代生活和审美的产品。


当然,不论是鼓励传承人进行研发和创新的1 1,还是“互联网 非遗”的O2O模式,这都是在中国提出“非遗”保护概念10年后一个新时期的尝试。这期间,政府、高校、传承人、文创团队等社会各界应该形成系统合力,共同探索“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之路。毕竟,“非遗”如果不能与当下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等联系起来,那“非遗”终将成为博物馆里冰冷的展品和书本上符号性的文字。


哀警卫 桐乡蓝印花布 、胡权权 南昌瓷板画





【版面编辑:郜婕

【微信编辑:田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