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推送 玉器艺术信息,专家评论,微拍信息,书画艺术 等优质内容(关注微信:yuqilaofashi) 水晶,古称水精、水玉、千年冰、玉晶、玻黎等,以其晶莹剔透的外观,给人以莹彻通透的美感,自古以来就深为人们所喜爱,留下了众多的艺术精品,与中华文明史相始终。 从物理性质上来说,水晶是一种无色透明或半透明的硅酸盐矿物晶体,是石英的完全结晶,晶面呈六面角柱状,柱上有平行横纹,多呈簇生状,其成分主要为二氧化硅,摩氏硬度为7,具有强烈的玻璃光泽。纯净的水晶无色透明,含杂质者则呈现多种美丽的颜色。这是矿物学上有关水晶的界定,应当成为水晶收藏和研究者的常识。 图一 由于水晶流传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形成了自己的水晶观。《山海经·南山经》云:“堂庭之山多棪木,多猿,多水玉”。 郭璞注曰:“水玉,今水精也。”水精即水晶。关于水晶的成因,唐代人认为水晶是由千年冰所化。 明人曹昭、王佐的《新增格古要论》里记载:“古语云千年冰化为水晶,其性坚而脆,刀刮不动,色白如泉,清明而莹,无丝毫瑕玷击痕者为佳。” 这种水晶由千年冰所化的说法可能来源于佛教,佛经中称水晶为七宝之一,因而水晶被赋予了佛陀的神秘色彩,更成为善男信女们珍爱的随身佩饰。我国古代文献中有关水晶的记载还有很多。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中提到一水晶碗“夏蝇不近,盛水经月不腐不耗,或目痛含之立愈”,认为水晶有防腐、疗疾的药物作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引宗 言:“嘉州峨嵋山出菩萨石莹白明澈,若太山狼牙石,上饶水晶之类,日中照之有五色,如佛顶圆光,因以名之。”这里说到水晶有如同佛光的五色,实际上是因其特殊的物理性质所致。 水晶的产地分布于全国各地,明代有中国水晶产地分为南北的说法,“南水晶白,北水晶黑,信州(今上饶)水晶浊”。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盛产水晶的地方南方有福建漳浦铜山,北方有宣府黄尖山,河南信阳和湖北兴国一带均有出产。 由于水晶产地遍布全国各地,早在距今70至20万年前,北京龙骨山周口店的原始先民们就开始利用从住地附近花岗岩山坡上石缝中采集来的水晶打制石器了。在我国其他地方的旧时器时代遗址中也发现了少量的水晶工具。而水晶饰品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晚期,距今5000余年的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了一件高1.2厘米的水晶耳珰,状似蘑菇,周身磨制光滑,通透如冰,表面富玻璃光泽。广州珠海宝镜湾新石器晚期遗址出土的水晶玦,通体磨光,晶莹璀璨,制作极其讲究。 之后,历代墓葬都有水晶器出土,但相对玉器而言数量相当少。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江苏吴县通安严山春秋晚期吴国王室窖藏中出土的水晶珠串;浙江杭州半山镇石塘村战国墓出土的敞口水晶杯;河北邢台北陈村西汉刘迁墓出土的水晶玉具剑;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水晶八瓣花口水晶杯;河北定州静志寺塔地宫出土的宋代水晶鱼、水晶凤凰;内蒙古哲里木盟辽代陈国公主墓出土的水晶耳杯(图一),系金链水晶杯;上海嘉定区法华塔出土的元代水晶摩尼佩等。南京作为一座文化底蕴丰厚的历史名城,地下文物资源十分丰厚,考古工作者在几十年的发掘工作中出土了一些具有相当高历史、艺术价值的水晶器。现介绍如下几件,以飨读者。 图二 1998年南京东郊仙鹤观东晋名臣高崧家族墓的发掘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这处家族墓葬形制完整,墓主身份显要,出土器物丰富,包括大量精美的玉器和金银器。其中高崧的父亲高悝夫妇墓还出土了一件难得的水晶饰品。这件器物外观为白色透明的扁球形(图二),高2厘米,直径2.5厘米,器身有21道内凹的瓜棱纹,中间自上而下有圆形穿孔,乍一看有点儿像北方家家户户餐桌上的蒜头,非常玲珑可爱。墓主高悝,官至丹杨尹、光禄大夫,封“建昌伯”;其子高崧袭父爵,曾任侍中等显职,《晋书》有传。六朝墓中水晶制品出土不多,南京高崧家族墓出土的这枚水晶珠为我们了解当时水晶制作技巧和工艺提供了一件珍贵的实物资料。 图三 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南京中华门外将军山南麓发掘了明代黔国公沐睿墓,墓中出土水晶环(图三)一件,直径4.2厘米,环的接口处雕作一首尾顾盼的鹦鹉状,鹦鹉阴刻小圆眼,屈身卷尾,琢磨精致,构思奇巧。以鹦鹉的形象作为环佩的新款式,不仅在明朝,在其他历朝考古发现中也是非常罕见的。该墓还出土一件嵌水晶头金簪,长11.2厘米,簪体呈方形,簪头呈八面形,上镶水晶一块。这块水晶采用了当时非常罕见的磨面技术,磨面分为三层,顶为一面,共有二十五面。墓主人沐睿是明初开国功臣黔宁王沐英的十世孙,袭封“黔国公”,生前为明王朝镇守云南,后获罪下狱,死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墓葬出土物极丰。 图四 1960年,南京市中华门外郎家山明西宁侯宋晟夫人许氏墓出土了一件刻梵文水晶护身符(图四)。该器长方体,长1.6厘米,宽0.9厘米,两端有对穿的小孔,另有一孔垂直于对穿两孔,正反两面各阴刻梵文六字,应为藏传佛教中常见的六字真言;另有一面阴刻梵文三字。宋晟是明初开国功臣之一,《明史》有传,少时即随父兄参加朱元璋反元斗争,先后追随邓愈、蓝玉、朱棣征战,战功显赫。历任建宁、江西、大同、陕西四都司指挥使,后任右军都督府佥事。永乐初,升后军都督府左都督,授平羌将军,委以西北边务。永乐三年(1405年)封西宁侯,五年(1407年)病卒,追封“郓国公”。其二子宋琥、宋瑛先后被明成祖朱棣招为驸马。他和他的三个夫人的墓葬中随葬品也很丰富,尤其是成套的白瓷和龙泉青瓷用具极具研究价值。联系水晶是佛教七宝之一的记载,这件刻有梵文的水晶护身符也可以视作颇具佛教色彩的文物了。 以上几件分别出土于六朝和明代墓葬中的水晶器虽然谈不上特别精美,但拥有它们的墓葬主人都非等闲之辈,均是生前身份显赫,死后史书留名的人物。墓葬出土的水晶制品本来就少,这几个出土水晶器的墓葬等级都很高,更可见水晶在中国古代是非常高贵的材质。 水晶的制作工艺和玉器的碾琢工艺基本相同。从现存的水晶器来看,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水晶作为玉材的一种被制成环、管、珠等佩饰表示系佩人的身份地位。前面提到的明人作《新增格古要论》里阐述了当时人对水晶器的审美标准:“凡器皿碗盏素者为好,但碾花者必有节病。”说明当时水晶器以质地优良取胜,不提倡碾花,其有节理病伤者才以碾花而掩之。这种见解为我们鉴赏研究水晶器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参考。根据这种审美标准,我们不难判断,就艺术价值而言,上述三件南京出土的水晶器中,无疑以沐睿墓出土的鹦鹉形水晶环为最高。 有人说,水晶是物种进化的记忆晶片,是通向宇宙的石中精灵,这种说法当然是夸张的,但纵观水晶制品的发展史,水晶的制作和使用在中华文明史中还是占据了一定的地位的。时至今日,水晶以它的纯洁和明净仍然吸引了许多人的收藏。但现在水晶市场上鱼龙混杂,不少合成水晶甚至是玻璃制品混迹其中,令人望而却步。其实只要掌握了天然水晶与仿冒品之间的区别,就不难分别真赝了。天然水晶以手接触有明显的凉感,无色透明,具有晶体结构,晶面有明亮而柔和的玻璃光泽,断口为贝壳状,泛油脂光泽,硬度为7,内部可见细小矿物包裹体,常含星点状、云雾状、絮状的气液包体,折光率与周围接近,包体界限不很清楚;而合成水晶抚之稍有凉感,玻璃光泽刺眼,晶体形态为棒状,晶面有特殊的鱼鳞状生长纹,仔细观察内部有圆形或椭圆形、拉长的气泡,硬度在6.8到7之间;至于玻璃,由于其导热性低于结晶物质,手触之具温感,光泽明亮而刺眼,缺乏规则的原子结构,无任何方向性特征,由于成分混合不完全,断口常产生宽大的不规则旋涡纹,内部有球形和长形气泡,气泡较大,呈单个或小群体出现,气泡具有清晰的边界,硬度较低,只有5到5.5之间。不难看出,天然水晶和它的代用品虽然乍看相似,但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区别,掌握了它们各自的特征,鉴别真假就迎刃而解了。在购买水晶制品时,最简捷的办法是随身携带一个10倍放大镜,仔细观察器物内部的包裹体的种类和形态特征,还可以将其贴在脸上、手背等敏感部位触摸体会,根据凉感还是温感进一步判断。(收藏快报 张瑶) 关注 yuqilaofashi 即时搜索您想查看的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