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要想了解走神这件小事,你需要知道什么

 树悲风 2017-05-03

这本书被《科学美国人》称赞为:“不管你长于哪个领域,精于哪种知识,都推荐你读一读这本书,你一定会发现,简单的现象有时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奥妙。”,作者是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心理学名誉教授 Michael C. Corballis。


你拿到这本书,迫不及待的想为自己的这么多年来被批判了多次,想改又改不掉的一个坏习惯来正名,你心里想着,这下可好了,我找到走神背后的科学机理了,我能有效的改掉走神的习惯了,要是科学不止能告诉我为什么会走神,还能告诉我走神其实有许多好处,那就更好了。你打开书,这本书真的不算厚,却分成了很多章,从不同类型的记忆讲起,说道人脑中模拟的时间旅行和对未来的预测,说起我们猜测他人的行为动机,接着说大脑中的一个叫海马体的部分,看到这时候,你多半已经走神了。你忘记了这本书所讲的内容和走神有什么关系,失望的合上书,说自己才不看一本让自己走神的书了。


是的,要想理解走神本身,你就必须对走神这件事有深刻的体验,这本书的英文名提供了解读这本书的一条主线The Wandering Mind: What the Brain Does When You're Not Looking。人的自我意识是一个幻觉,一个便于人们构建自身形象,方便与其他人交流的一个接口。我们大多数人醒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思考的焦点,但正如计算机不会每时每刻都在满载运行,我们也会有时没有关注我们的思想飘到了那里,这就是我们走神的时候,而这本书要回答的就是走神时我们究竟在想什么。


往往要想回答简单的问题,那怕不是完全的解答这个问题,都需要多方面的知识。要回答走神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在做什么,内观自省可以提供最初的线索,你走神时会想起过去的事,也会幻想未来可能发生的事。那这意味着要弄清楚走神,我们要搞清楚记忆,记忆有几种类型,我们在走神时使用的是哪一种记忆,不同的记忆是不是有不同的机制,走神时我们使用了那种记忆被调取的方式。走神时我们更常见的是做白日梦,想象未来没有发生的事。我们关于未来的想象为何感觉那么真实了,这些想象是怎么产生的,想象未来的能力又是否是人类独有的了。走神的读者问出了这样的问题,而回答这些问题反而能帮助我们了解走神,这真奇妙。


我们大脑探索未来和记住过去的能力,要是能自于大脑中的某一个地方那就更好被记住了。神经科学早期最常用的就是去看那些大脑部分受损的可怜人。这本书中作者描述了多位遗忘症患者,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海马组织的严重损伤。海马体与包括上部的皮层区和下部的情感区共同组成了使人们精神上漫步于过去和未来的精神网络,而海马体是这一网络的中央车站。它是所谓的“时间意识”或者人们知道自己身处时间轴何处背后的原因。海马体并不是一幅静态图。当老鼠或者人类进入全新的环境时,位置细胞的运动也会随之调整。地图也能以不同缩放比例呈现,就像是网络地图的变焦功能一样。


讲了抽象的大脑结构太久,你多半又要走神了吧。要想不让你走神,我最好来讲一些故事。我能这么想,是因为我具有一种人类相比于其他动物来说,掌握的超级熟练的一种黑科技“读心术”。 无论是去欺骗还是去提醒,我们人类似乎很享受揣摩别人想法的思维过程,而且还以此为目的创作出小说主人公。根据一个旨在测出儿童是否有能力理解他人具有错误的想法的实验,4岁以下的孩子有时好像也能理解别人在想什么,虽然他们不能表达出来。这种社会感也许是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具有的,甚至也许是我们先天就具备的。


抱歉,你干嘛说起我们了解他人心智活动这回事,不是说了避免走神要讲故事吗。没错,但故事之所以有趣,是因为别人的对事物的认识可能和我们完全不同。作家兼文学理论家布赖恩·博伊德(Brain Boyd)认为故事源于游戏——一项在进化过程中由来已久的活动。游戏意味着为了娱乐或享受而做些什么,并非出于什么严肃目的,而且常常需要扮作与自己不同的样子。人们不止可以和自己游戏,还可以和一些小动物游戏,比如和狗狗玩飞盘。我们会在游戏中假装自己有不同的角色,需要遵守不同的规则。


但是游戏并不是故事的全部,因为游戏发生在当下。故事的第一个要素就是“从前”,这一元素会把整个行为从此时此地抽离,带到过去或未来,带去另外的地方,带入别人的生活,或许真实,或许虚构。故事的第二个要素是叙述,事件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步展开,描述详尽。而故事最重要的属性,就是分享,法国心理学家皮埃尔·让内说道,“叙事创造了人类。”故事让我们人类的精神生活得以延伸,变得无边无界。


可是这些和走神有什么关系了,走神的时候,你在想的那些事,是不是需要去猜测别人的想法,是不是会给自己讲一个有情节有细节的故事。所以说,要想回答你在走神时大脑在做什么,你需要研究一些看似不相关的问题,而这种思考本身,就需要你在写作或者阅读有关走神的一本书时保持开放的思维,去提出一些看似不那么相关的问题。


要想搞清楚走神这件事,我们还要有些横向的对比。白日梦和睡着了做的梦有什么异同之处了,适度的的走神和失控幻觉之间,究竟是大脑中的那个机制将这两者分开的。这本书接下来的两章讲述了走神的两个”表兄“,幻觉和药物的关系,梦境和潜意识的关系,这两者对我们了解走神有什么意义了,这本书没有点名,读者若是带着问题去阅读的话,就会自然去问这样的问题,你自己给出的回答,将帮助你理解这本书或许说是最吸引眼球的第九章,关于走神和创造力的关系。


创造力正是好东西,没有人不渴望更丰盈的创造力。“我们的大脑被赋予了额外的资源,可以时不时逃离当下,逃离面前的任务,出去玩耍一番。随时间推移,这种玩耍也在不断进化,因为其本身具有适应性,可以帮助我们应对未来复杂的世界。” 这句话也许是这本书的主题句,可是要理解这句话,你要知道这里说的额外资源是什么,答案不止是书中提到的海马体。出去玩耍一圈,说起来简单,可是这需要我们具有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称作“意向立场”的东西,意思是我们会认为人们是“故意”做一些事的,依据我们所认为的他人的想法,而不是依据他人的身体特征来给他们的行为归因。这种玩耍具有适应性,这其实是通过讲故事来实现的,不管是给自己还是和别人分享你的白日梦。只有弄明白了机制,你才明白为什么走神可以帮助我们应对未来复杂的世界,而不只是听到一个符合你预期的观点。


终于到了关键的How, 之前都在纠结于Where When Why 这些抽象的学术问题。你直接告诉读者书中最解气的一句话“为了能继续在我们所创造的复杂世界里生存,我们需要允许思想漫游——让它去玩耍、去发明、去创造。”不好吗?


我们以为思想漫游得越远,越不受限制,我们越有可能找到新的东西。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走神带来的思考中的随机性,比如精神时间旅行、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做梦、幻觉。这些都可以将我们带来思索的素材,在那里所有的意想不到和微弱的可能都会被证明。但增加随机性的方式可不仅仅是走神这一种啊,头脑风暴,去一个新的坏境,多元化的讨论都可以增加外在的随机性。若是没搞清楚原理,就会盲目的以为走神越多,创意越多人。


更重要的是,心理学家、知识学家唐纳德·T.坎贝尔(Donald T.Campbell)曾把创造力的本质形容为“盲目的选择和选择性保留”。只知道走神可以提升创造力,是只看到了这句话的前半句。我们思想漫游的随机性为创造力提供了火花,但是当我们撞上了新的、重要的东西,我们需要具备辨认出它们的能力——就是坎贝尔所说的“选择性保留”。而这需要的是专注,更需要知识的积累和对一个领域高屋建瓴的架构的了解。


总结一下,在我们无聊的时候,我们都会走神,在我们走神的时候,可不是总能想出让我们摆脱无聊的念头的。但是这本书告诉你,走神并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借用曾获诺贝尔奖的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的话:“无聊对我们而言是时间序列上的一扇窗户,为了维持心理平衡,我们时常忽视它。它是我们通向时间永恒的窗户,一旦它开着,就不要试图去关闭它,相反,让它大大地开着。”


可是你不要忘记了这本书开头的研究,一是经常走神的人免疫细胞中的染色体端粒较短,这被认为是一种衰老的特征。看来“忧思太多,人易早逝”是有科学依据的,第二个要你记住的故事是,在来自83个国家的5000人取得联系,在白天不定期地通过APP询问这些人正在做什么。结果显示,当突然被问到这个问题时,46.7%的人正在想着的事情,与所做的事或者应该做的事无关。也就是说,他们正在走神。结果还显示,与不开心的事情相比,他们更倾向于走神想一些开心的事情。然而,就算是想一些开心事情,他们所获得的愉悦感也不如专心做事不走神的时候多。于是研究者最后总结道:“走神的人并不开心。”


走神究竟是好是坏,这取决于读者自己的选择。你可以说走神是双刃剑,但我更喜欢的比喻是走神是你的影子,甩不掉的。当你思想不集中、偏离给定任务时,大脑活跃区域的面积比精神集中时还要更大。“默认模式网络”覆盖了大脑中的大片区域,除感知和回应外界的区域外,其他的区域基本都是“默认模式网络”的一部分。我们将所谓的静息状态下大脑的活跃区称为“默认模式网络”。那些不管是把走神当作诅咒或者是创造力的源泉的人,都如同庄子寓言中那个喂影恶迹的人,“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还不如“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


福利:下载这本书的中文及英文版 https://pan.baidu.com/s/1slU84LR


码字不易,支持原创


扩展阅读

浅谈注意力

多屏时代的注意力争夺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