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的一杯月色酒

 老鄧子 2017-05-03


古人一片月,便可忘浮生 。

元丰六年,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適黄州,正不称意时。中世纪的中国文人,一心向仕,而仕进之径上往往布遍荊榛,轻易即致累累痂痕。这是他们的价值观念,也就是他们的宿命了。苏轼亦不外乎玆 。他的失意,不过深沉得有些隐蔽,不那么自弃般地消颓。他是懂人生的,所以他会被人生钝伤,也还是并不略掉对人生的赞赏 。他有一种全局式的眼光。

仕进是他纠结的苦涩,只是,那簇云翳并不曾挡住他整个的生命空间 。所以,这失意之年的十月十二日夜间,他才那么畅意地斟了一杯月色酒。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苏轼还没来得及睡下,月色便不速而至,穿户入室,那份轻巧无声的美姿,那份清亮透白的美质,一下子驱除了他的睡意。月色就有这样的牵引力,它像女孩儿丢过来的一方手帕,不必着劲儿,就动摇了你的心与魂,手与足。它使人轻易地着迷。苏轼在那一刻,正为月色着了迷,弃眠而起,向月色襟抱里前去 。当然,俗世里的忧呀愁呀,却睡着了,不再折腾他了。唯诗情同幽趣睁着眼,聆着耳。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一个人因为月色而心生悦然,便想与他人分享。渴望与人共享的快乐,才是高纯度的快乐 。愿与之分享的人,当然是心与心相契合的人。张怀民是苏轼被適四年后,也被適于此地的耿介之士。张怀民何许人也?据说那有名的快哉亭,便是此君所筑。当然,张怀民主要是因为苏轼这篇短笺才留痕无尽时光的。苏轼于月色如绢之时能想及张怀民,并启步相寻,可见两人乃知音者。

 “怀民亦未寢,相与步于中庭。”承天寺幽谧的月夜里,张怀民恰好也未入睡,也许亦为月色所惑,亦有相寻苏轼共赏之意。两人在豁朗的中庭,且步且语,一任月之轻纱曼柔地披拂而下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是篇中唯一的绘景之处。中庭开阔如沼,月华累积似水,空远明皎,而庭前耸起的竹柏嘉木筛落于地的投影,摇曳糢糊,简直是沼底伸展的荇藻。那么于庭赏月的两人岂不是水中优游的鱼儿?大地苍莽,尘缘搅卷,也许,化而为鱼,才是快哉无结的。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可不是,哪里都有如此月色,哪里都有如许竹柏,只是并非处处的月与木都不这么活泼泼地静寂美妙着。承天寺里的月与木是不孤独了,因为有苏张两人的伴随 ;承天寺的月与木是不寂寞的,因为有苏张两人的叹赏 。


他们在这苍生皆眠的时刻兀然清醒而心喜,在苏轼想来,是因他们是无挂扰的 “闲人”,正由于是“闲人”,才有这闲情去斟上一盏月色美酒 。被剥落一些什么,也许不必失意,反而有些沉睡的真趣被拨醒了,众人赏鉴不到的佳处竟给赏鉴到了 。就像这僻寺的月与影所带来的轻快亮洁,无可拟之。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