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小组里有小伙伴探讨伴侣成长的问题(https://www.douban.c 我自己是学心理学出身的,后来转去学习神经科学,现在做的工作是计算神经科学(神经网络),因此爱从心理学和复杂系统的角度来思考人际关系以及社会。我常常把思考所得和朋友分享,也运用在处理自己和伴侣的关系上;我跟我先生两年前网恋认识,异地两年,现在是异地婚姻第四个月的状态。不敢夸口说自己的思考成果一定会保证婚姻的长久,但其中所领悟到的内容的确促进了自我的成长和我们的关系。 因为这是一个学习型的小组,加上潜水几天后发现群里的交流质量不错,所以想把自己的思考分享出来,和各位爱思考的友邻们有所讨论。 1 任何两人关系都有其独特的动力学 第一次认识动力学(dynamics)这个词,还是本科在家庭婚姻关系学的课上,任课老师是国内著名的研究家庭婚姻关系的教授。他说:很多婚姻关系出了问题跑来咨询,或者家里孩子出了行为问题跑来咨询我的,我都会说,带上全家来。因为家庭成员作为家庭的一份子,别人的言行和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个人。所以一个成员出了问题,很有可能是家庭这个系统出了问题。 这段话真是醍醐灌顶。老师课上还举了一个例子,就是一个妻子得了抑郁症,丈夫无微不至地相当殷勤地照顾她,终于妻子好了,结果丈夫反倒抑郁了。这个例子是用来说,妻子抑郁而丈夫是照顾者的这个系统存在时间很长相对稳定,终于妻子好了,打破了这个状态,带来了新的dynamics,丈夫反而不适应了。 虽然后来我因为别的研究兴趣,远离了心理学的行为研究。但是我一直记着这个道理,观察事物的时候会考虑整个系统的动力学。机缘巧合之下,我学习了计算神经科学,我现在的老板是学数学出身的,我们的工作就是用数学方法来描述和预测神经网络的动态变化,怎么样达到稳定,又怎么样会放大扰动。这些数学化的方法让我更直观地理解系统,而在生活中自己也常常用神经元类比个人,来思考两人或者多人家庭关系的动态。 我对情侣关系的建立非常感兴趣,所以我一边谈恋爱,一边思考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实际上相比家庭关系,情侣关系更简单,更具有可塑性(plasticity)。因为当我们降生在一个家庭里时,父母和长辈的关系环境已经确定,从我们呱呱坠地到有能力反思并开始反抗的青春期,我们都是关系的被动承担者。到了青春期,孩子的所谓的叛逆其实是对家庭系统的重大扰动,是一个有能力的候选人在争取话语权。所以所谓的叛逆,以及个人和原生家庭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常常涉及几代人。 但是和陌生人相遇相知,建立新的关系,恋爱关系或者婚姻关系,却是从零开始的。这是非常令人振奋的开端,因为两个人如果有好的蓝图,有清晰的思考,能深刻地反思自身并了解外部环境,互相能畅通无阻并建立支持性的沟通,是很有可能构建一个能良好运行的系统。 1.1 想建立一个双星系统 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家庭背景、受教育经历,因此每两个人能建立的系统都是独一无二的。我认识到这一点时,为这个社会的复杂程度所深深震撼。毕竟我们的神经系统理论是假设每个神经元都是同质的。(笑。) 所以我认为每个两人系统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宇宙。只有身处同一个宇宙的人,才能对对方有更多的理解。这也是为什么每次我看到友邻秀恩爱都有这样一个感慨,正是因为有这个被我们称为“爱情”的东西,每个人才有了被深入了解平等接受的机会,这个人可能在旁人眼里非常普通,可是在自己恋人眼里,却能被看到深层次的闪光点,才能被发自内心地欣赏。爱情真的是很美好的,就凭它给了每个人被另一个人理解的机会。 当然,因为两个人各方面的差异,这个两人系统难免会有主导的一方,也有相对弱势的一方。比如传统的男权社会里,很多关系都是男尊女卑的,女性就算被赋予尊重,可能也是男性为了表现自己的风度所给予的自己容忍范围内的尊重和自由。现在的社会环境稍微好一点,虽然也不容乐观,但我看到身边越来越多的男孩子发自内心地尊重女性维护女性的自由选择权和实现自己能力的机会。 那么怎么从头建立一个好的系统呢。我只能说我能举的不过是根据我自己这个小宇宙所总结出的道理。欢迎大家补充讨论。坦诚和畅通无阻的沟通是建立良好系统的前提。 我和我先生认识第一天的时候就被他逗得不行。他说:哦对了,我们没有家族遗传病。而且我觉得女性有决定自己生育的自由权。 我们当时还只是聊了一些乱七八糟的话题,比如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比如关于做科研的理想。他冷不丁说了这么一句,我觉得这个人太楞了,不过我们倒是认真讨论起女权思想来,我也问了迟早会问的问题,对于伴侣的发展会持什么态度?对于女性读博士会有社会上普遍的偏见么?会有隐性的大男子主义么? 这是一个很坦诚的开端,后来我们的确能开诚布公讨论很多问题,包括什么样才是自大,会不会轻视对方,应该忍辱负重还是偏理想主义地生活,甚至是孩子跟谁姓是不是反映了内隐的封建思想。至少我自己对这样的动力系统是满意的。每一次我们发现自己或者对方身上的问题时,会探讨这是什么?是怎么回事?能改变么?或者能容忍么? 而且我们也的确达成了某种共识,希望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势均力敌的双星系统,彼此独立又互相围绕。学习宇宙学和天体物理的他说非常喜欢这个比喻,因为双星系统是一个非常稳定的系统。 我听到这样的评价,松了一口气,心里感谢自己的初中物理老师。 1.2 没有天生的灵魂伴侣 我跟我先生是网上认识的,他在自己的主页上写了一段代码,大意就是我想找个对象来进行汉密尔顿系统演化。我误入了他的个人主页,看了他平时写的科幻故事和科普故事,以及段子和照片,觉得这个人太逗比了。“把征友启示写在这里,肯定找不到对象!”“我应该去勾搭他!” 反正就勾搭上了。 我们俩进步其实很快,聊了三天就决定在一起。但是彼此都有点心里打鼓“哎呀,是不是有点快。”“哦,干脆就叫试运行吧,叫alpha版。” 以上也不全是秀恩爱。嘿嘿。我们两个最初认识的时候其实也有那么一些共同点的,刚够开启一场闲聊,但是绝对达不到灵魂伴侣的程度。但是我们都非常诚实地分享了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包括对感情的看法,以及自己的感情经历,这些分享每天都把我们互相理解和共鸣的程度在加深。现在想来,我觉得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不要随意judge别人。 描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对事物的解读,是展现自己的三观的过程。其实三观具体是哪三观我也不知道啊。有时候在分享过程中,我们也会提出质疑,然后引发讨论。这个就是观点碰撞的过程了,一个人是紧缩建构还是松散建构的,一下子就能暴露出来。有的人不喜欢被质疑,会如条件反射般为自己辩护;而有的人会一下子楞住,哎,你这么说也是有道理,我以前没想到。 哪种人格建构并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对方的反应自己能接受。如果两个人都能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而乐在其中,那也很有意思,我爸妈就辩护了一辈子。但是我先生就是很容易被我的质疑打断,但是他也不生气,就是觉得“有意思啊,没想到还能这么思考”,然后我们就偏题了又聊半天。 回想起来,这个交流的过程让我们增加了了解、建立了信任、也产生了感情上的认同。我觉得这好比把自己的使用说明详细地告诉对方,那么以后对方才会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如何照顾你的感受。然后交往之中逐渐熟练,就能达到灵魂相通一样的效果。 不过,肯定也有人会反对我的意见。毕竟每个人对灵魂伴侣的定义不一样。我有个好朋友,她对灵魂伴侣的理解就是她的前男友,因为他们第一次认识时,就对音乐、电影、小说有惊人的口味上的一致,举手投足间有妙不可言的巧合。这也是非常美妙的,我也曾经很羡慕。不过我自己对音乐电影没有很执着的观赏要求,所以这个定义在我这里也就不成立呀。 1.3 选择,演化和轨迹 写这个部分是因为前面把双星系统的图景描绘得很理想,让人质疑是否会稳固,又什么时候会瓦解。实际上我们着眼于关系时,也不应该忘记关系中的个体。 任何两人关系的建立,始于彼此都有交往的动机,建立的过程则是不断融合与斗争,可以是温和的交流也可以是激烈的争吵,最后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短暂的平衡状态。我之所以说认为这个过程相对较短,是因为谈恋爱的短短几年,相比于几十年的人生来说,是的确很短暂的。 不过这个所谓的平衡状态却不是持久的,如果是的话,世界上也不会有那么多分手、外遇、离婚的八卦了。因为我们最不能忽视的是缓慢但是持久的个体的变化。 这里就要说到我为什么开始写这个帖子,因为小组里关于个人成长的帖子提到了很重要,而且我也很关心的一个话题。 不止是亲密关系,我们和任何人的社会关系都是不断变化的。这里我想用一个神经科学里我非常感兴趣的大脑可塑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能够随着时间、经验、学习而增强或者减弱,甚至就算没有任何外部刺激发生,他们之间也在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我发现这个过程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化有惊人的相似性。突触的可塑性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Hebbian可塑性,一种是结构性可塑性。这两种规律看似相反,但是却共同维持着大脑的正常运行,保证我们有余力活到老学到老,以及发生了疾病和损伤后能逐渐康复。 Hebbian可塑性的内容主要是说,两个彼此接近的神经元之间的电活动如果有相关性,他们更容易产生突触连接在一起,而且在有效的time window内发生的活动,也能够促进二者间突触强度的增加。对于这个理论在人际关系中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如果一个个体发出了交流信号,另一个个体在有效期内进行了回应,那么至少不会损害二者的关系。 同样是这个理论,我想起本科的时候有一门叫学校心理学的课,老师讲到友谊的保持,就说这种及时的回应叫做及时validate对方的发言,否则对方的社交信号就是无效的。就算抛开这些术语,这个朴素的理论也是无时无刻不贯穿在生活中,有多少友谊是因为“你不仅没给我的朋友圈点赞还在上面又新发了一条”而产生龃龉的。相比于友谊,强调排他性和支持性的亲密关系甚至对及时反馈的要求更高。 这个Hebbian可塑性的理论运用到这里,似乎仍然只是在讲二者要如何互动才能维持良好的关系。接下来的结构性可塑性则是完全从个体出发。 结构性可塑性最初来源于实验观察,那就是就算没有任何独特的外部刺激,神经元之间也时刻在产生突触或者修剪已有的突触,这个过程非常的随机。后来越来越多的证据发现,这些随机的变化是因为单个神经元具有保持其活动稳态的内部需求。这也完全可以运用在社会交往中。个体的性格和状态决定了ta需要维持多少社交量。根据这一点我做了不少观察,当我们感到孤单时会依赖于朋友会积极社交,但是当我们忙碌且没有余力时,我们会减少外界的社交输入,只维持以前建立的最深厚的关系。而当一个人的生活出现重大变故,比如突然抑郁了,对于关系的内部需求以及要求就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所以这个思考给我的启发就是,两人系统的关系可以通过一些交流沟通的方法来维持,比如及时有效地沟通,但是最终取决于个体自己。 我们建立关系的时候充分了解双方,是为了给这个系统一个好的开端。但是这个系统的轨迹,完全是由每个人自己的演化来共同决定的。 我觉得人并不是一定需要爱情或者婚姻。每个人的人生不管是要玩乐还是要工作,都由其性格和经历互相塑造,决定了某种走向的趋势。两个人可能相遇而建立短暂而美好的系统,但是也不能排除最终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而必须结束这个系统。爱情和婚姻,都是短暂相遇时,个体可以选择的bonus而已。因为人生短暂而不可重复,如果要选择这个bonus,那么我个人总是倾向于认真选择,因为自己和他人的人生都值得被认真对待,这样就算这个系统结束时,每个人也都从中获得了某种意义的收获。 1.4 如果系统会吞没维持个体的独立性 既然上面已经很涉及到了关系中的个人演化,其实我觉得有一个问题非常值得思考,就是个人和系统的关系。 在系统建立初期,每个人能都不可避免地进行形象管理,展现出自己好的一面以吸引对方。随着交往的加深,逐渐认识到对方更多的特质,而这个时候系统要么就崩溃了,见光死,要么继续积极演化,见光但是没死。随后,随着系统作用的增强,两个人会开始强烈的互相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一直在关心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怎么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而不被对方影响,另一个问题则是怎么确保这个系统是良好的,就算是自己被影响了也不是不希望看到的影响。其实直到现在我才能用语言总结出这两个方面的思考,因为当我处在让人失去理智的感情中时,当时完全只能是患得患失地凭借潜意识里对个体独立性的渴求而在理智和清醒中摇摆。 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性格特点,比如我性情淡漠,并不喜欢被强烈的关系束缚,包括但不限于恋人、亲子、师生、朋友。虽然我和我先生在刚认识的时候互相吸引,受一种新鲜感和冒险精神驱使开始了网恋,但是恋爱的新鲜感很难一直保持,而彼此因为承诺而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却在悄然发生。这是我很不喜欢的一点。所以到恋爱一年时,我们每一两周就会讨论,我们的感情是什么状态,我们彼此的追求是什么。其实现在看来,我觉得那个时候是感情最不稳定的时候,任何外部的困难都很容易让我们瓦解,尤其是异地恋,得到的外部支持最少而唱衰的声音最多。 这种关头我们还一起学习了《假性亲密关系》这本书,哦,还有《爱的艺术》,笑。我们坚持讨论了不少东西,主要是反思我们是不是真的了解对方,是不是在感情里习惯性地维持刚开始恋爱时所建立的亲密形象,我们过去的经历包括自己各自原生家庭的互动方式有没有无意识地影响我们对待亲密关系的应对方式。 人要认识别人容易,而认识自己很难。这个讨论和学习的阶段,我个人觉得对于我们关系的促进有很大的帮助。我们比刚开始认识时更坦诚,也更严厉。引用一句我非常喜欢的在心理咨询里描述咨询师角色的话:“没有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不过,咨询师和来访者不允许发展恋情,我跟我先生只是在我们的关系里轮流扮演了镜子的角色,照见对方,而最终照见自身。当然也是我个人性格的缘故,我非常喜欢采用面质的方法,也就是直接指出对方行为和认知上不经意流露出的不一致。而且我也不反感别人这样对待我。我们在日常生活里,能听到的虚伪的赞美和偏激的攻击不少,但是真诚的没有攻击性的却一针见血的诤言,实在是少之又少,弥足珍贵。 这个方法可能不是对所有人都有用。我觉得这不是在挽救濒临破裂的感情,而是我们借由对方,也借由工具,了解对方,更了解自己。这是对一个系统演化到某个阶段时的重新评估,我们是否有更深层次的互相认同和欣赏?以及这个系统是不是还值得继续发展下去?是不是到了要结束的时候? 另一个思考就是,这个系统是不是良好的平衡的,我们是不是彼此都从中获利?我觉得双方都获利非常重要。因为如果一个系统是建立在一个人妥协的基础上的,那么最后这个系统会倾斜。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A看在感情的面子上为B做了自己本来不想做的事,那么A会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而自然产生对B产生更多的期待,一旦期待得不到满足,就会怨恨于B。这个系统里看似A才是牺牲付出的人,而实际上对B最不公平,B也许甚至没有要求A这样做,却已经在无形中欠了B。所以我们在反思这个系统功能的时候,就在想双方都付出了什么,双方的期待是不是都得到了满足,我们对这个现状满意吗? 除了获利以外,还有一种系统功能是在关系中任何一方遇到困难时系统能否提供保护。我在评论里也提到了,我跟我先生最终认可这个系统,是因为我们在彼此遇到困难时,能够提供保护的作用。这些困难都是外部产生的,最后解决也是我们自己想出了不错的办法,但是这个系统提供了很强的排解不良情绪和诱导理性思维的作用。我们都觉得这至少说明目前这是一个有成效的系统,而且有成长基础的系统。 实际上写到这里,写的是一个系统可能在演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其实因人而异。对于我而言,是不希望自己的独立性被系统所吞没,更通俗来说,就是我不希望成为别人的附属,也不希望别人来影响我本来应该要走的路线。我自己觉得我是幸运的,两个人既坚持自己又互相理解,而在今后就算是要改变自己的人生路线,也能确保自己自愿选择并且自愿承担这个选择的结果。 另外,这个阶段的一个意外发现就是,一起学习探讨新的东西能够给我们的系统带来持续不断的新鲜乐趣,同时保持我们能一直有可以探讨的话题,而不是分析自己和对方。所以一直到现在,我们也会抽时间一起学习我们感兴趣的技能,或者一起读书。 实际上不止是我,我也有朋友在坚持异地了五年后最终结束异国而结婚。我从她那里听到的最感动的一句话就是,结婚的时候想到这五年异地时度过的快乐时光,跟自己先生彼此促进彼此启发的时光,只希望自己能时刻记住,而不要让日常生活的琐碎消磨掉这些美好的记忆。【比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