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将星魏延:魏延之死究竟是孔明遗命?还是历史冤案?(一)

 金色年华554 2017-05-03

三国将星魏延:魏延之死究竟是孔明遗命?还是历史冤案?(一)

三国将星魏延:魏延之死究竟是孔明遗命?还是历史冤案?(一)

在三国历史上,可谓谋士如云,名将辈出。但一些将领因为放在了合适的位置,遇到了合适的主公,不仅大放异彩,而且流芳百世。但也有一些将领,因为时运不济,虽然能力出众,但依然安然落幕。不仅没有用自己的武功博得功名,反而落得充满争议的名声,不仅令人唏嘘感叹。在这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蜀汉名将魏延。

谈起魏延,必然离不开诸葛亮。而诸葛亮对于魏延,最著名的论断,就是魏延有反骨。那么抛开三国演义,单看历史,这个魏延到底有没有反心呢?

既然想证明魏延的反心是一个冤案。那么就要有事实依据。而最大的事实依据,就是史料。我们就看史料,看史料是否能够还魏延一个清白。

三国将星魏延:魏延之死究竟是孔明遗命?还是历史冤案?(一)

《三国志·魏延传》载,建兴十二年(234年)秋,诸葛亮病重,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于是密召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安排死后退军事宜。他安排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并说,如果魏延不从命,军队可以不用理他,自主行事。这是诸葛亮临终前召开的最后一次高级军事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导致了严重后果。

第一,主帅病危,为了怕引起军心动摇,只与少数人商定后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少数人,应该既有自己的亲信,也有军中最重要的高级将领。魏延当时是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领汉中太守、南郑侯。而诸葛亮是以丞相之身兼尚书、假节、领司隶校尉、益州牧、武乡侯。二人均假节,封侯。可见,魏延在蜀汉朝廷中的地位仅次于诸葛亮。而杨仪时任丞相府长史,费祎为丞相司马,姜维任中监军征西将军。以官位论,杨、费、姜三人均不能与魏延相比。而诸葛亮召开如此重要的军事会议,却偏偏将魏延排斥在外,显然是有意为之。

第二,诸葛亮没有安排身后谁任全军主帅,只是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在前后军中间起衔接辅助作用。至于杨仪,看以后事态发展,似乎全军上下都认定诸葛亮让杨仪暂时代理全军统帅之职。而事实上,杨仪并无蜀汉朝廷或诸葛亮临终前的正式任命,统率全军名不正、言不顺,这就为魏、杨内讧伏下了祸根。

第三,诸葛亮密令:“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这似乎已经将魏延日后抗命定性为“叛逆”。诸葛亮为什么如此安排,史书中没有明文记载。其因可能有三:一是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魏延则主张出奇制胜,诸葛亮不能不担心魏延得到军事指挥权后会违背他的既定军事路线,实施他自己的作战方略,这是诸葛亮不能容忍的;二是诸葛亮历来以“奉职循理”为标准选拔官员和人才,他所推荐和重用的官吏,如郭攸之、费祎、董允、蒋琬、姜维、向宠等人,无一不是循规蹈矩之人。而魏延为人高傲,有自己独立见解,不一味对上级唯命是从,他以韩信自诩,认为诸葛亮胆怯,常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在刘备死后,他时常不买诸葛亮的账,这些必然会招致诸葛亮的嫉恨;三是诸葛亮排斥魏延,是为他的接班人蒋琬、费祎、姜维扫除障碍。魏延在朝中、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当时人们都私下议论,诸葛亮死后一定是由他代替。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不惜毁掉蜀汉的国之栋梁,欲将魏延置于死地。

三国将星魏延:魏延之死究竟是孔明遗命?还是历史冤案?(一)

魏延被害的起因虽然同诸葛亮有密切关系,但毕竟不是诸葛亮的临终遗命,杀害魏延的罪魁祸首是杨仪,费祎、蒋琬、董允等人也脱不了干系。

如此看来,我们在谈到魏延造反及被害之时,常一股脑把责任推给诸葛亮,也是有失偏颇的。那么到底杨仪等人为何要致魏延于死地?到底是在听从诸葛亮的遗命呢?还是一场为个人谋私利的政治斗争?

三国将星魏延:魏延之死究竟是孔明遗命?还是历史冤案?(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