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诞日,你不可不知的几个佛学常识

 xiaotunwh 2017-05-03


今天是农历四月初八,相传为佛祖释迦牟尼诞辰日,又称佛诞节、浴佛节。今天就给大家说说有关释迦牟尼和佛教的几个常识。


历史上的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本名悉达多,意为“目的达到的人”,姓乔达摩。其父是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境内)国王,名净饭,母亲名摩耶。摩耶夫人生产前,根据当时习俗,回到母家去,路过蓝毗尼园,在树下休息的时候,生下了悉达多王子。


摩耶夫人产后不久就去世了,幼年的悉达多是由他的姨母波闍波提夫人抚养长大的。他自小从婆罗门学者们学习文学、哲学、算学等等,知识很渊博;又从武士们学习武艺,是一个骑射、击剑的能手。他的父亲因他天资聪慧、相貌奇伟,对他期望很大,希望他继承王位后,建功立业,成为一个“转轮王”(统一天下的君主)。


但年幼的悉达多王子却始终思索著一个大问题——如何解脱世界的苦痛。他读过的吠陀书(婆罗门经典)不能解决他的问题,他学到的知识和他未来的王位、权力也都不能解决他的问题。于是他很早就有了出家的念头,后来终于舍弃了王位,在一天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偷偷地出了城,进入一个森林中,换去王子的衣服,剃去须发,成为一个修道者。



他父亲曾尽力劝他回去无效,只好在亲族中选派五个人随从他一起。悉达多王子和侍者们先后寻访当时三个有名的学者,跟他们学道,但都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于是他走到尼连禅河岸边的树林中,和那里的苦行人在一起。为了寻求解脱,他尝够了艰苦辛酸,坚持不懈,经历六年之久。但是结果徒劳无功,方才悟到苦行是无益的。他于是走到尼连禅河里去沐浴,洗去了六年的积垢,随后受了一个牧女供养的牛奶,恢复了气力。当时随从他的五个人见到他的情景,以为他放弃了信心和努力,便离开了他,前往波罗奈城去继续他们的苦行。


王子于是一个人走到一棵毕钵罗树下,铺上了吉祥草,向着东方盘腿坐著,发誓说:“我今如不证到无上大觉,宁可让此身粉碎,终不起此座。”他便这样在树下思考维解脱之道,终于在一个夜里,战胜了最后的烦恼魔障,获得了彻底觉悟而成了佛陀。


这是历史上的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与中国的孔子是同时代人,35岁觉悟成道,此后开始长达45年的传教活动,传教对象包括当时社会的各种姓和各阶层。传教的方式也不拘一格,常用偈颂、散文、故事、譬喻、直叙、问答等形式,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宣说不同的内容。成道后被尊称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其他称号还有佛陀(觉者、智者)、释尊等。




佛传中的释迦牟尼


关于释迦牟尼的生平,并没有可靠的历史资料,后世主要根据佛经中的 “本生故事”和“佛传”记载加以推论。“本生故事”讲的是释迦牟尼前世多次在“轮回”中转生为人或动物,积善修行的故事;释迦牟尼从降生一直到以佛身入涅槃的一生事迹则称为“佛传”。佛传的核心是“八相成道”:



第一相:“下天”。释迦牟尼在经历了“轮回转生无量劫”后,在兜率天内院与原婆罗门教的众天神开会计议,议决最后一次转生要以摩耶夫人为母,然后乘白象从此院出发,由兜率天降下人间。



第二相:“入胎”。即乘白象从摩耶夫人右胁(从腋下到腰上的部分)入胎。当时夫人正在梦中,梦见此事。



第三相:“住胎”。释迦牟尼在母胎中行住坐卧一如在天上一般,并在一日六时(每天的晨朝、日中、日没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为夜三时,合为一日六时)为诸天说法。



第四相:“出胎”(诞生)。摩耶夫人在分娩前,遵照当时的风习,离开夫家到娘家去。其妹波闍波提等人陪同前往。走到善觉王为夫人蓝毗尼建造的花园,在水池里洗了澡,感要“生”了。按汉传佛教佛传文学作品《太子成道经》等描述,由波闍波提给摩耶夫人“抱腰”(当收生婆),释迦牟尼乃从右胁降生。降生后即走了七步,步步生莲花(中国人传说为东西南北各行七步),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时,有两条龙,一吐温水,一吐凉水,如冷热两个水龙头一般,给这位尚未成佛的新生的悉达多太子洗澡(后来中国人说成是“九龙吐香水”)。


★★★太子诞生的这一天,汉传佛教定为农历四月初八。藏传佛教定为四月十五日。受南传佛教影响的傣族佛教则定为清明节后十天,并发展成民族节日“泼水节”。汉传佛教则把佛诞日定为“浴佛节”。


佛母摩耶夫人于悉达多诞生七天后即逝世,享年四十五岁。悉达多是她惟一的儿子。据说她辞世后上升到兜率天内院暂住,悉达多由姨母波闍波提抚养长大,关系如亲母子一般。



第五相:“出家”。悉达多从此在迦毗罗卫当太子,直到二十九岁(一说十九岁)。净饭王为了培养悉达多,让他接受了当时刹帝利青年所能受到的全部最好的教育,使他成为文武全才。


悉达多长于深宫之中,享用极为奢华。他十九岁(一说十七岁)时,与十六岁的表妹耶输陀罗(意为“持誉”)结婚。他们生了一个儿子,名叫罗睺罗(旧译“罗云”,意为“障月”,因为是在月蚀时所生)。


悉达多要出游散心,于是就产生了出游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的故事,中国称为“游四门”。第一次出游,看到一个老人,太子心烦意乱,打马回宫;第二次见到一个病人;第三次见到一个死人出殡;第四次遇见一位苦行僧。这四个人都是由天神变来点化他的。悉达多经过不断的思想斗争,决定出家以追求最高的真理,求得彻底的大觉大悟。于是,在一天夜里,他叫自己的马夫跟随,骑着心爱的坐骑“珠骏白马”,离宫出走。可是城门紧闭,出不去。于是四大天王各捧一只马蹄,悉达多连人带马跳出城墙。这就是“夜半逾城”。汉传佛教以农历二月初八为释迦牟尼出家日。



第六相:“成道”。悉达多出家以后,舍弃世上荣华,苦行六年,“日食一麻或一麦”,饿得前心贴后心,却未达真谛。悉达多终于理智地觉悟到:“如是等妙法,悉由饮食生。”他下定决心重新生活。于是到行脚所至的尼连禅河(今名“法尔古河”)中洗浴。洗完后因为身体太虚弱,爬不上岸来,幸亏树神垂下一株岸边树上的长枝,他才揪住上了岸。一位在岸边草地放牧的牧女苏耶妲(意为“善生”)送他一碗乳糜喝,他才恢复了气力。


悉达多走到尼连禅河西岸一株毕钵罗树(无花果树之一种)下,敷上刈草人送给他的吉祥草,向着东方盘腿打坐,并发出誓言:如不能证到无上大觉,宁可让此身粉碎,决不站起。他便这样在树下思维解脱之道,终于在一天夜里,战胜了最后的烦恼魔障,获得了彻底觉悟,得道成佛。


★★★释迦牟尼成佛处,自古称为菩提道场或菩提伽耶;那里的毕钵罗树,因为佛祖坐在树下成道的缘故,得到“菩提树”之名。从此,所有毕钵罗树都叫做“菩提树”。“菩提”即“觉”的意思。菩提伽耶在今印度比哈尔邦伽耶城南郊,那株菩提树在两千数百年中曾两次遭到砍伐,一次遭风拔,但都重生了新芽,现在的菩提树其实是那棵菩提树的曾孙。


★★★释迦牟尼成道日,汉化佛教定为农历十二月初八,即俗称“腊八”。中国佛教徒在这一天用各种米和果物等杂煮作粥供佛,象征悉达多在河边浴罢为恢复体力而食糜。以后,吃腊八粥逐渐演变成中国民间习俗。



第七相:“传道”(“转法轮”)。释迦牟尼成道后,自然想到传道。传给谁?他首先想到的是他苦行时的五个伙伴。于是动身去寻找,在鹿野苑找到了他们,为他们说法,五人心悦诚服,表示“皈依”(义为“归投依伏,如子归父,如民归王,如怯依勇”)。从此佛教具足了佛、法、僧三宝,佛教开始建立,这被称为“初转法轮”,从此之后的45年里, 释迦牟尼四处传经说法,普度众生,一直到八十岁入灭。


★★★“三宝”:即佛宝、法宝、僧宝。


佛(全译为“佛陀”),本义是“觉者”、“智者”,本指一般的觉者(觉悟了的有头脑的人)。佛教给予它特指性涵义,指佛教中取得最高成果者。


僧(全译“僧伽”,意为“和合众”),即信奉佛教教义出家修行的僧团,需四人以上。


法,即佛法,一般指佛所说的教法,包括各项教义、教规(清规戒律)等,即佛教的理论和规章制度,而以理论为主体。




第八相:“涅槃”。据说释迦牟尼年至八十岁时,自知阳寿将尽,便最后从王舍城出发,作一次巡行。他在弟子阿难的陪同下向西北走,走到离摩罗国首都拘尸那迦不远的一个村庄波伐附近,在村外希拉尼亚瓦提河西岸的两株莎罗树下,头朝北,右手支颐,左手放置身上,双足并拢,取侧卧姿势,面向西,进入“大般涅槃”(又译“大解脱”、“大圆寂”、“大入灭”等),是为“双林入灭”。


释迦牟尼入灭前对阿难遗言:已成者皆灭,不可放逸,要勤修我法。吾灭后以法为师。


★★★汉化佛教以农历二月十五日为佛涅槃日。


释迦牟尼的遗体被迎入摩罗国都城郊外宝冠寺,七天后大弟子迦叶赶到,主持火化仪式。火化后的遗骨称为生身舍利,分成八份,由与释迦牟尼因缘深的八个国家各取一份,另有迟到的两国代表一个拣拾碎骨小块,一个扫骨灰,共合十份,各起一塔供养,总计十塔(全译“窣堵波”,意为“高显处”或“高坟”,原是当地的一种纪念性坟墓的通称。造型简单一致:覆钵形,上立长柱形标志“刹”。 )


涅槃是“八相成道”中第八相,佛传至此结束。



★★★何谓“法”?


“法”字的梵语是“达摩”。佛教对这个词的解释的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就是说,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质和相状,有它一定的轨则,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何物。例如水,它保持着它的湿性,它有水的一定轨则,使人一见便生起“水”的了解;反过来说,如果一件东西没有湿性,它的轨则不同于水的轨则,便不能生起“水”的了解。所以佛教把一切事物都叫做“法”。佛经中常见到的“一切法”、“诸法”字样,就是“一切事物”或“宇宙万有”的意思。按照佛教的解释 ,佛根据自己对一切法如实的了解而宣示出来的言教,本身也同样具有“任持自性、轨生物解”的作用,所以也叫做“法”。


注意:不是小说电影里和尚、老道拥有的 “法力”或“法术”那个“法”。



★★★何谓“缘”?


“缘”即“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因”、“缘”,一般地解释,就是关系和条件。佛曾给“缘起”下了这样的定义: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举一个简单例子来说明。如师生关系:有老师则有学生,有学生则有老师,无老师则不成其为学生,无学生则不成其为老师。这是同时的互相依存的关系。


再比如种子和芽的关系:因为过去先有了种子,所以今天才能有芽生;也因为今天有芽生,过去的种子才名叫种子,这是异时的互相依存的关系。从另一方面看,种子“灭”的时候也正是芽“生”的时候,芽“生”的时候也正是种子“灭”的时候。在这里,芽和种子的生与灭现象又是同时的互存关系。


总之,无论其为同时或异时,一切现象(法)必然是在某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中存在的,没有任何一个现象可以说是绝对的存在。


注意:不是“千里姻缘一线牵”那个“缘”。




★★★今年是佛历多少年?


佛历为部分佛教国家计算纪元的方式,以佛灭(佛祖涅槃)当年度(说法不一,目前通用的说法是公元前543年)为计算基准。即将佛祖涅槃的年数加上当年的公历年数(农历新年过后再增加一年),依次类推。


今天是公历2017年5月3日,农历丁酉年四月初八,因此,今年是佛历543+2017+1=2561年。


注意:佛历纪元,是从释迦牟尼涅槃离开人世之年算起,与公历之以耶稣生年为纪元元年者不同。


本文总结如下:

菩提本名毕钵罗,

佛祖成道八相说。

佛历纪元涅槃起,

佛法因缘莫搞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