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梦醒,我忽然又起了去隐读村走走的念头。或许,这样的村子就应该是百看不厌的地方;又或许,这样的念头便是那真实存在的“魂牵梦萦”。 “隐读”,是太湖岸边一个不起眼的村子的名字,但我一直不解,是谁给这个村子取了如此儒雅而富有诗意的名字,又是谁让这个村子沾染了如此浓郁的儒雅之气?在我心中,仅这样一个名字,便是这个村无数代人不可多得的精神遗产。 地名本是一种文化。在代代相传里,文化如取之不竭的灵泉,在无声无息之中,润泽着人的心灵,熏陶着人的品性,绵绵不断地影响着一代代人的价值理念。这就是文化的价值,哪怕它只是一个村子的名字。 “隐读”就是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地名。在这个地名里,融合着多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首先是一个“隐”字,它展现的是一种流传久远的“隐逸”文化,通过融入自然、体验简单朴素的生活和摒弃荣华富贵来追求心地的宁静、灵魂的洁净和人格的升华。其次是那个“读”字,展示的则是中国传统的“耕读”文化,倡导着“亦耕亦读、耕读传家”的思想理念,正如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张履祥所说,“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而把“隐”与“读”巧夺天工地糅合在一起,则更是把其中的意境提升到了极致,从而也成就了一个传承千年、令人神往的村子。 因为“隐读”二字,我便坚信,无论你是否去过那里,隐读村都一定是一个令人朝思暮想的地方。 仅从地域位置上看,隐读村就显示了一种独特性。村子恰处在吴越交界之地,吴越文化交互浸润,形成了独有的吴风越韵;它还位于太湖之滨,浩瀚太湖浓厚的灵气赋予了它无尽的灵性和美丽,自古便有了“隐读耍帆”的胜景,“张帆而过隐读,风光尽收眼底”。 从历史传统上看,隐读村更富有传奇色彩。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子,相传却是两朝天子驾临之地。先是南宋初年,宋高宗赵构在赏梅途中停驻隐读村探望其驸马爷吴瑞宇的生长地。直至今天,隐读村尚有一些遗迹在佐证着这一传说,天到桥便是其一,即天子所走过的桥;而作为吴驸马墓地的谷池漾中的谷池墩便是其二;宋高宗赵构的龙船所停靠的地方,则叫“龙船渚”,沿用至今。时隔六百年后,这样的盛况在这个小村子重现。传说乾隆帝在下江南途中,也御驾亲临隐读村。两朝天子先后御驾亲临这样的一个小村落,使村子显得神秘和迷人,不由使人遐思万千: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村落? 历代众多文人雅士先后停驻隐读村,并留下了许多赞美村落的诗句,诸如“雨嫩桃花岸,烟轻柳叶矶”“吴地青楚楚,越尾绿依依”“似与云相逐,常同水鸟飞”“碧云千树暮,野水一帆遥”等,风雅云集,又为古老的村落增添了魅力。 驻足隐读村,呈现在眼前的不只是自然美景和历史的印迹,更是“隐读”自身所散发的那种意境和韵味,令人心醉。自古以来,吴地素有“泰伯辞让之遗风”,而越人则传承着“夏禹勤俭之余习”,两种古风韵在这里宛如天成般完美融汇。由此,我想,这也许才是“隐读”这一地名的根本缘由。 千年如一日,古老的村落安静地伫立在太湖之滨,犹如谦谦君子,飘散着满腹经纶的儒气。这样的诗意,这样的风度,又怎不让人魂牵梦绕? □陆向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