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木兰出生地双龙镇
………………………………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已经流传上千年,可谓家喻户晓。但对于花木兰的姓氏和籍贯,则历来众说纷纭。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楚文化研究专家刘玉堂等人曾撰文称:花木兰其实不姓花,而是姓朱,并且出生在今日的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 传说木兰出生地双龙镇 “木兰将军黄郡西陵人也……”——明 《木兰古传》 “木兰朱姓,为湖广黄州府西陵县双龙镇人。”——清 《忠孝勇烈奇女传》 姚集镇大城潭村位于武汉北郊的黄陂滠水河畔。我们去的时候天正下着小雨,村子青草绿树环绕,鸡犬之声可闻。据刘玉堂和刘保昌等人考证,这里便是木兰的故乡。 虽然只是个小村落,历史却极悠久。上世纪80年代,武汉市文物部门在这里普查时,发现此处有新石器时代、西周、汉代和六朝时代的古遗存。1983年,将此地确立为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城潭村紧邻滠水,周围依稀可见古城墙的残基,还有一条护城河环绕其间,河水已绝,但河道仍在。村子的入口处尚保留着一座石砌古桥。种种痕迹,可以想见小村落当年规模其实并不小。 村子的南北两面,有一大一小两座小山墩。大小山墩兀立于滠水岸边,地势险峻,墩后余丘绵亘,围护山村。村里的一位老人告诉我们,因为这两座山墩形似双龙之首,所以大城潭村古时又叫双龙镇。 行走在村里,浮想联翩。遥想当年,木兰扬鞭上马,马蹄踏过脚下的青石板,像边塞响起的连绵战鼓,又或者在这样的一个下雨天,木兰打一把油纸伞从村子里经过,那时的她还是一身女儿装,叫村里的年轻人忍不住偷眼观瞧…… 将军坟前将军庙 “木兰,朱氏女子,代父从征。今黄州黄陂县北七十里,即隋木兰县。有木兰山、将军冢、忠烈庙,足以补《乐府解题》之阙。”——明 焦纮《焦氏笔乘》 关于木兰的故事虽然版本众多,但众多的史籍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木兰最后辞官不就,回归故里,也即是说木兰身后埋葬在家乡。如果此说成立,木兰的墓在何处? 从大城潭村出来,记者一行驱车前往木兰山北坡。在那里,有一个高约7米,底直径20余米的大土冢。冢前有一座墓碑,碑文已经磨蚀不清,抚去碑上的青苔,还勉强可以看到“敕建木兰将军墓碑序”几个字。 这座土冢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一次文物普查中被文物专家发现,当地人称为“将军坟”。后来又陆续找回曾立于土冢旁、后散失民间的石碑、石狮等。“将军坟”前,一座“木兰庙”修建如新!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杜牧《题木兰庙》唐会昌年间,诗人杜牧任黄州刺史,到木兰山游玩,追怀往事,写下了这首《题木兰庙》。时光荏苒,诗固然流传千古,庙也在历经损毁后得以不断重建。 从隋唐至明代,木兰山上先后建有七宫八观三十六殿。宫观殿堂依山势而建,高低错落有致。沿木兰山石阶而上,经过了一天门和二天门,就可以看到“唐木兰将军坊”,上镌“忠孝勇节”四字。将军坊文饰古朴,虽因年岁日久而风化严重,却益发在沧桑中透露出豪迈气概。 穿过将军坊,进到木兰殿,殿中供奉木兰将军的三座塑像。一为立像,塑花木兰手牵明驼,奔赴战场;一为坐像,塑花木兰身披盔甲,百战归来;一为女儿像,塑花木兰婀娜多姿,还原女儿身。在佛道两教香火鼎盛的木兰山上,一个女子却享受着不输于神仙佛祖的供奉拜祭。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她的报国情怀。 从木兰殿出来,举目远眺。木兰湖和天空仿佛连成一片,天光云影和湖光山色交织,壮阔非凡,心头顿时豪情喷涌。想来,木兰将军当初一定也有过如此的登临,大好河山在目,自然壮志昂扬满胸。 历代吟咏木兰的诗歌 遥望木兰湖 紫房日超胭脂折,素艳风吹腻粉开。 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 ——唐白居易 出塞男儿勇,还乡女子身。 尚能吞北虏,断不慕西邻。 ——宋刘克庄 梦回青镜对,千古茜裙新。 ——南宋薛季宣 未有木兰先有山,山名偏借木兰补, 木兰名与山俱存,山并木兰争万古。 ——明徐承颐
文章来源《楚天都市报》 |
|